(1970)
评分:7.9
导演:谢铁骊
编剧:陶雄 / 李桐森 / 黄正勤 / 曹寿春
主演:沈金波 / 童祥苓 / 施正泉 / 齐淑芳 等
类型:歌舞 / 战争
片长:129分钟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别名:Taking Tiger Mountain by Stategy
上映时间:1970-10-01
IMDb:tt0405497
《智取威虎山》电影简介
1946年,结束了八年抗战,中华大地进入了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我军决定对东北地区的匪帮余孽进行清剿。臭名远扬的座山雕(贺少华 饰)正是亟须清剿的重点,但是该匪狡猾残暴,他盘踞威虎山,祸害夹皮沟,引得当地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加上地势险要,匪情复杂,成为我军不得不审慎对待的一个对手。针对此情况,某部团长少剑波派侦察排长杨子荣(童祥苓 饰)假扮匪徒上山送联络图,博取座山雕的信任。孤胆英雄,深入虎穴,唱响智取威虎山的好戏……
本片根据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中的一段故事改编,是文革期间经典的样板戏之一。
《智取威虎山》演员表
施正泉 Zhenquan Shi 演员 Actor (饰 李勇奇) 代表作:济公 / 封神榜 / 智取威虎山
黄宗洛 Zongluo Huang 演员 Actor 代表作:活着 / 大宅门 / 我爱我家
沈金波 Jinbo Shen 演员 Actor (饰 少剑波) 代表作:智取威虎山 / 宋士杰
童祥苓 Xiangling Tong 演员 Actor (饰 杨子荣) 代表作:智取威虎山 / 尤三姐 / 风雨样板戏
《智取威虎山》电影评论
值得一看的精彩部分是,杨子荣智骗座山雕的两场文戏,和结尾攻入威虎山的武戏。本片充分提现样板戏的三突出原则,所有反派人物都打蓝绿色昏暗光,座山雕的山洞搞得比西游记的地府还阴森,全场只有杨子荣一直在发光。最脍炙人口的唱段还是“今日痛饮庆功酒”,可惜太短了。山下共党几场戏,基本上身形走法还是完全京剧样式,行动限制在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几步,加上结尾一个集体定点合照,似乎还是京剧小舞台,而到了座山雕山洞里,才真正对舞台进行使用,所谓现代化的含义稍稍显露几分。
@@@@@(1970-10-01)智取威虎山(Taking Tiger Mountain by Stategy)(北京电影制片厂拍的。故事其实是很简单的,许多剧情还是要靠脑补的。布景相当精美,难道都是画出来的?演员表现力很强。唱腔我完全不懂,但词儿是很有意思的。配乐有民乐、有西乐,相得益彰,还化用了很多旋律。打虎上山那段并没有虎的道具。“今日痛饮庆功酒”那段原来是喝的土匪的庆功酒呀。夹皮沟的小火车?滑雪和攀崖也是无实物表演,很有意思;翻得筋斗好高。冷兵器和热兵器混合的打斗,很有意思;多人混斗的调度和节奏也非常好。体现了群众工作和战前动员准备工作。)
产生于特殊年代,但单纯从电影艺术角度来看,完全称得上是大胆勇敢的创举,样板戏将传统戏剧和电影故事结合起来,细细品味才知道其中的魅力,对于很难接受传统戏曲的年轻人,却能静静品味!可悲的是,即便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艺术鉴赏不停的在开着倒车,苍白无力的对白,浮夸的表演,糟糕的制作,主打粉丝经济和炒作玩弄大众审美,对西方优秀影视也是取糟粕,去精华……
中影史: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文革时期,文艺创作讲究三突出的原则,即“在所有正面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样板戏电影正是在样板戏的京剧演出比较成熟后总结出这“三突出”的经验的基础进行的。1969年到1972年,江青指定有经验的导演把八大样板戏全部拍成电影。样板戏电影语言的特点是:敌人用远景,英雄人物用近景;敌人用暗光,英雄打亮光;俯拍敌人,仰拍英雄;敌人用冷光,英雄用暖光(一般是对比的蓝与红)。体现在本片里,主角杨子荣在画面里一直大于土匪们。在场景里,土匪们一片暗调的蓝光,杨子荣却一直被舞台上的追光灯打着暖光。再加上舞台的布景。本片作为电影的真实感也就让位于英雄人物和正面的造型性,倒也符合间离的观念,其实颇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纯阳之躯,斩钉截铁!精雕细琢,臻于化境;唱腔不太明白,身段和武打的冲击力极强,还喜欢念白时刻意变换的快慢节奏;江青说,塑造反面形象易,正面形象难,偶与老爸看《狂飙》,都对黑社会那边印象深刻,诚哉斯言。
终于完整了看了一遍,艺术品!当然样板戏的毛病也挺明显,从头至尾大概唱了十几遍MZX,和座山雕对峙,本应是高潮,结果灯光只打给杨子荣,反派们不配唱戏不配有光,全都站在黑乎乎的阴影里,面色青灰可能是防冷涂的蜡吧,结果就是弱化了戏剧冲突,可惜了反派们各异的造型和精彩表演,还有唱段一直都处在一种亢奋情绪中,累。唱段、武打乃至融入了舞剧的舞蹈编排不愧是经典,穿林海跨雪原那段真好啊,唱戏的角也太难了,唱念做打样样都得好才行,我向来嫌弃现代戏,可这部巧妙的融合了传统戏曲的唱念做打,最后山寨内的打斗就是戏曲式的经典打斗,最喜欢的还是夜袭上山那场动作戏,那段经典的天才的交响乐BGM一起,披着白色斗篷的演员们虚拟着滑行进场,我一下子汗毛就炸了哭了,这场戏精彩太艺术了,怎么夸都不为过
现代京剧确实比传统京剧吸引眼光!节奏明显快了不少,虽然本人对戏曲不感兴趣,但这部让我感受到了现代京剧的魅力!跟上时代才是最重要的。里面的众多情节现在都为人津津乐道,杨子荣身在雪原和解放军和老百姓滑雪爬山进攻的片段过于精彩,唱段唱的真好!而且舞美是真的棒,仿佛身临其境!现代京剧还融合了西方交响乐和芭蕾舞剧等元素,丰富了京剧本身,艺术性拉满!但最重要的是本京剧唱的是属于劳动人民的故事,这一点是最值得称颂的!杨子荣真的是一个代表人民的好英雄!
不像是一个电影,更像是一个戏剧,节奏冗长台词冗杂,演员的表演夸张,这些东西只有在戏剧的世界里面才能被接纳容纳。就算谢铁骊用了光影来试图突出电影感,但贫瘠的舞台调度依然是致命伤害。想想老一辈为何如此念念不忘,也只怕是戏曲表演的魅力吧。
类型属于英雄史诗,但并非个人英雄主义,人民战争和党的领导才是制胜的关键。音乐层面做了诸多创新(“转调”、交响化等等),仅论剧情也足够紧张刺激,难怪会得到类型片改编的青睐,从新版电影的侧重和弱化也可以管窥文化政治的流变。
绝大多数电影学者都在声讨样板戏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就电影本身而言,片中的演员们具备非常抖擞的精神风貌,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蕴含着对演技日积月累的雕琢与功底。剧情红又专,但是全片看下来还蛮爽的!一部电影无法展现整个时代的缩影,样板戏是非常时期电影人们的妥协,其背后的血泪我们不得而知。这部作品中的置景非常的优秀!虚实结合、以假乱真,彩色胶卷运用的也很熟练了。
请让我回到从前那时吧,仍然稚嫩懵懂,不知道何为样板戏,甚至以为就是有一堆板子的戏…二年级在学校的京剧课接触这部经典,不管是杨子荣的红脸黄脸还是今日同饮庆功酒都记忆犹新…但时过境迁。Nothing Was The Same.
相比于《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显得爷们儿很多。《沙家浜》主要展现的是革命时期女性的智慧和力量,阵仗并没有很大,主要体现于文戏上的惊险。而《智取威虎山》同样也是动脑子斗智,但反派的智商比《沙家浜》的刁德一是低太多了。好在惊险也是惊险的,这部戏将人民的苦难以及解放军的英雄形象体现的很到位。《沙家浜》则是将人民与新四军摆在一个平等、团结的位置,而不是救世主与人质的关系,体现出亲切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