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ino a Roma
(2020)
评分:8.7
导演:Andres Clariond / Gabriel Nuncio
主演:阿方索·卡隆
类型:纪录片
片长:72分钟
地区:墨西哥
语言:西班牙语
别名:罗马:建成之路 / Road to Roma
上映时间:2020-02-11(墨西哥)
IMDb:tt11763742
《罗马:幕后纪实》电影简介
令人震撼的片段,引人共鸣的细节,前所未有的拍摄流程。让我们一窥这部创新巨作的幕后纪实。
《罗马:幕后纪实》电影评论
艺术电影导演课。Alfonso说了很多实话、真话,以及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有价值的建议。划重点了哈(下面也都是我自己也同意的观点):情境/情景大部分时间其实比人物重要;艺术电影最大的价值是它的神秘感,以及ambiguity;导演的过程是寻求可能性的过程;指导演员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告诉TA怎么演是最低级的手段。不过上述观点连同Alfonso在本片中的制作方式(架空AD,没有fixed的拍摄计划等)仅适用于有才华的艺术片导演。他自己也说了,传统叙事电影完全就是另一码事了,如果这样搞就完蛋啦。他自己两边都搞得定确实range挺宽的。从纪录片本身来讲没啥亮点。
1、我的童年是与电影相关的,而电影是孤独的。2、《罗马》一开始并没有剧本,我想重塑我的感官记忆。记忆是抽象的,也是很难捕捉的,也许一片旧瓷砖、一个旧家具、一件旧服饰就能将其打开。3、构建场景时还原生动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能唤醒记忆的气味。4、电影以地面的场景开始,以天空的场景结束,但你还能在地面上看到天空的倒影。5、演员从未拿到剧本和台词,固定好走位和站位,并限制彩排的次数,以免浪费其中的精彩时刻。6、群演囊括了不同的阶层和民族构成,甚至远到看不见的群演也有不同的服饰。7、我们已经拍了的很完美了,可是我们又拍了62次,就为了一个6分钟的镜头。8、为了还原真实场景,一块蛋糕都坚持使用原始的配方,虽然银幕前的观众不会知晓这些细节,但是这些固执的坚持把我从焦虑窒息中解放了出来...【Netflix】
碰巧看到“罗马”电影的幕后纪录片,很好奇国外是怎么制作电影的。导演阿方索·卡隆对电影剧本、制作都有一定的随机性,但是主框架牢牢的模糊又坚挺在他的意识里。他也会焦虑、耐心、期待电影成片的模样,100多分钟的幕后,浅浅的说了一些关于“罗马”的皮毛没有干货,或是可以理解为他也不知道该不该或者说不知道怎么真正表露一些内心的东西……他在开篇说到:电影,和孤独有关
受益匪浅!卡隆细致的调度来自清楚地知道画面中的每一个人是什么身份、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话。让我如此沉浸在其中的情绪来自他最真实、最回味的童年记忆,有意克制的镜头以客观的视角带来无法复刻的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包括作为导演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帮助演员表演,卡隆的电影理念完全融入这部骨肉之作。“当我们再现当时的环境,时间就能在电影中回转。”
网飞把《罗马》的评论音轨拉出又单做了一部记录影片创作的纪录片。对于原片来说,解读创作思维的意义远大于研究艺术价值。这种以A类商业片的标准,来制作阿方索·卡隆个人的私人记忆,怕是整个世界影坛都再无可能。本片也更加印证了导演对于影片创作过程中,缺乏更宽泛的嗅觉。不过仅仅成为一段时刻,且对个人意义远大于对社会价值,那又如何去界定与纪录片的轻重。导演似乎没在意这些,也就更表明了《罗马》是一流的作品,二流的导演。
只看过他的《罗马》,今天看了幕后,对导演佩服地五体投地。对细节的强大的掌控力,对捕捉真实感的执着。对于不同画幅,不同色彩意味着什么,导演都有清晰的认知和自身的理解,有对极致艺术的追求和自我要求。Respect!
“我的童年是与电影相关的,而电影是孤独的。”第一次感受到“导演”的能量是高中时看詹姆斯卡梅隆讲述泰坦尼克号的创作前后,作为最初的电影制作启蒙,深深被这种将无化有的能力所吸引;第二次则是看蒂姆伯顿分享圣诞夜惊魂和僵尸新娘,那时候开始理解“匠人”和“疯子”,开始关注起都有哪些人、又是如何一同构建出一个想象中的世界;但到了阿方索讲述罗马,时间似乎同样恰到好处,技巧不再吸引我,回忆和观察更容易打动,不需要跌宕起伏,仅仅重现记忆中的一个切片,做到毛细透彻,便觉得美妙。如今回忆起看罗马时的情绪,似乎就是那种心领神会的平静,即便生活在别处,这大概就是电影的归宿。
这部电影里有阿方索很多个人的感情,但他也不想把他全变成个人的,他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墨西哥,动荡,阶级等等。也正是网飞,阿方索才能有如此大的自由度去创作,还原细节,场景等等。看到有评论说,那是导演自己的回忆,为什么我们要去看。回忆是独特的,但是每个人从那份回忆里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而这份个人感情也让导演在创作上投入更多的感觉,影片也更真挚。这个算是少有的任性的电影了吧,演员没有提前拿到剧本,台词等,更多的导演希望他们能带出当时状况下最真实的反应。像是分娩那场戏里,医生忘记了自己在拍戏,Cleo的演员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没法存活,所以那个戏的震撼也更大吧。
“我觉得这是我的第一部电影,真正展现了我的艺术手法的第一部” — 导演很大胆,原住民素人演员,不给演员剧本也尽少彩排,高精度还原记忆中的街道和商铺为了捕捉属于过去的气质和独特的气味,放弃更好看但程式化的镜头语言,寻找本真的表现方式。迫不及待二刷《罗马》
()“电影营造的是整个世界,角色只是在其中穿梭。”《罗马》差不多是2010年代十年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电影序列中我个人认为最杰出的一部剧情片。纪录片印证了电影本身所传递出的那种扎实的时代感是需要多么较真到偏执的完美主义制景才能够实现,同时也“揭秘”了几个经典镜头是怎样拍出来的过程。不过最动人的地方还是卡隆通过访谈所给出的那份真诚而痛苦的表达欲望。当他略带哽咽地说出“《罗马》可以说是我的第一部电影”时,我也不禁心头一颤——这辈子可有机会创作一部属于自己的《罗马》或是《大象席地而坐》呢?
看完原片有大半年了,原来幕后有这么多故事,阿方索近乎偏执的对细节的追求才是电影最终优秀的原因。关于童年的记忆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产生共情。我爱死了片头和片尾的两个长镜头。记了一些笔记:格式决定拍摄方法,所以用了超宽横摇镜头、远距离推轨镜头。内景用逆光,再加一点侧光可以让人物更漂亮。
好感动呀!当你看着心目中的神,如何一步步去严格还原自己的回忆,如何一砖一瓦用寻常的方式建起罗马,如何平和温柔地同自己的演员相处,如何比我们想象得更像我们自己那样去指导演员,我们忽然会发现这种神性和人性的结合,是那样遥远,却又并非触不可及。我们企图接近,所以我努力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