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 rendez-vous de Paris
(1995)
评分:8
导演:埃里克·侯麦
编剧:埃里克·侯麦
主演:Clara Bellar / Antoine Basler / Mathias Mégard
类型:喜剧 / 爱情
片长:98分钟
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别名:巴黎的约会 / Rendezvous in Paris
上映时间:1995-03-22(法国)
IMDb:tt0114266
《人约巴黎》电影简介
三段发生在巴黎的爱情小故事,尽管启用的演员都很年轻,但看上去都有侯麦的味道。其一描述女孩怀疑男朋友欺骗她,于是打算在咖啡馆跟一名陌生人约会,岂料到达后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其二描写一对男女在公园相遇,迅速相恋拥吻,并打算假装游客住进旅馆,其实女孩已有男朋友,一个意外发生改变了两人的计划;其三描写一名小画家在咖啡馆约了一名瑞典来的游客,但偶然在博物馆门口遇上一名女子便一见钟情展开追求,不料她却是一名有夫之妇
《人约巴黎》演员表
安托万·巴斯勒 Antoine Basler 演员 Actor 代表作:人约巴黎 / 迷离劫 / 夺命枪火
马尔科姆康拉思 Malcolm Conrath 演员 Actor 代表作:人约巴黎 / 公平竞争 / 不再着迷
维罗尼卡·约翰森 Veronika Johansson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人约巴黎
贝内迪克特卢瓦扬 Bénédicte Loyen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人约巴黎 / 我们的时代即将来临 / 战后
米夏埃尔·克拉夫特 Michael Kraft 演员 Actor 代表作:人约巴黎
瑟奇·伦科 Serge Renko 演员 Actor 代表作:人约巴黎 / 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 再见初恋
Aurore Rauscher Aurore Rauscher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人约巴黎
克莱拉·贝拉 Clara Bellar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人工智能 / 人约巴黎 / 驱魔人前传
马蒂亚斯·梅加德 Mathias Mégard 演员 Actor 代表作:人约巴黎
裘迪斯茜森 Judith Chancel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人约巴黎
《人约巴黎》电影评论
《人约巴黎》当中的第三则故事非常有趣:一位画家正在他的工作室里潜心创作,但他不得不打断手头的工作,接待一位来自瑞典的年轻女孩,并做她的巴黎向导。她一点都不喜欢他的画作,但由于她不算丑,他还是陪她去了毕加索博物馆。后来,他借口自己的油画尚未完成便先行告辞,留她独自在博物馆。在回去的路上,他很喜欢遇到的一位年轻姑娘,于是悄悄尾随对方。陌生姑娘去了毕加索博物馆,因此他再次回到这里,并与对方搭上话。原来她不久前刚结婚,这次只是途径巴黎,仅仅待一天。但她同意去他的工作室看他的画作,前提是抱着欣赏艺术的纯洁目的。画家在她身上得到灵感,顺利完成了画作的最后几笔,因此也不算是浪费了这一天。
小巧却非常引人深思的电影。Rendezvous这个单字本身兼具“偶然”与“想象”的要素,看过之后完全理解滨口龙介给自己的短片集命名的原因,我想他并不是从自己写好的故事里提炼出这样一组主旨,“偶然与想象”贯穿了侯麦的巴黎,恋人的城市。三个小故事从最喜爱依次排序是2、3、1,正如滨口提到“用短片的拍摄保持和营造长片的节奏”,《秋天的故事》中人们能够流畅表达自己情感的细腻,在这部小品中已经看到了许多影子。总有一些电影会代表它们描绘的城市。这部戏让我好奇一个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学的问题,巴黎的城市空间是怎样与其居民的生活交汇,从而让这些爱情场景成为可能呢?
【我心中的侯麦TOP3】:一个故事里男方出轨,一个故事里女方出轨(“他不在了,你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一个故事展现已婚的女性拒绝男性的求爱;“拥有多个恋爱对象是否算道德不端”的问题,实际上侯麦在《午后之爱》中既已探讨,但本片将“内部心理”化为由人物对话、行为推动的外在故事情节,这也是侯麦后期作品的一大特点;:大量户外/小空间内部移动对话长镜头、延续规整居中对称的构图(《人约巴黎》中的俯拍楼梯最为典型)、少量过肩镜头(在第二个故事中)
看了《人约巴黎》:很抱歉,又一次在侯麦的电影里睡着了,上一次睡着是看更经典的《秋天的故事》。《人约巴黎》是三段小故事,姜男女之间的约会和邂逅。情节简单对话又长又密,人物不停地在各个场景里走。第二个故事带我逛了巴黎七八个公园吧,第三个故事展示了毕加索博物馆里众多的画。看着豆瓣上长篇的影评,分析偶然与必然、本体与影子等等,真是自叹不如肃然起敬啊。坚持看完后觉得法语真是好听,以及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巴黎。
侯麦的爱情故事充斥着出轨与后悔的道德元素,他的审慎之处在于他并不是在做批判,而是以一种冷静的旁观去讲述男女关系的美妙与复杂。约见女学生碰见现女友的怪异、奇遇热恋及面对前男友的气愤、甩下约会对象追求心动女孩的冷漠勇敢,这类似的情节多像《六个道德故事》中的《面包店的女孩》,本是为了追求心动女孩,却最终与爱慕他的面包店女孩在一起,当心动女孩再次出现时,便失约与面包店女孩的约会,这些看似不主流的行为,却是侯麦影片中真实的行为,心之所想,行之所动,自由洒脱、生性浪漫,他不是对爱情失望,而是一种清醒吧。
粘粘乎乎的恋人絮语和巴黎,很明显这人拍完狮子星座后不过瘾心里痒才有了这串漫游小品。(爱在系列的导演或许把这部看烂了都。)总觉得巴黎脏乱差治安堪忧和影视综艺长年热衷推销的风貌差了去了,幸好它在埃里克的电影里永远素颜出镜,素到如果不是导演本人总念叨自己有多爱巴黎的话大家该觉得他是黑粉头子。也难怪他在这部里借演员之口宣言“如果巴黎洁净了,我将不再描绘它。我喜欢这里含混不清的色彩。” 一点无关的,最后一段故事中那个把人画得像在赶集一样的画家让我想到另一个极端,Tutu Kiladze,她画里的人目测个个保持起码五米社交距离,又模糊渺小到总感觉自己一不留神他们就会从画布上消失。这么对比着看感觉好有意思哇。
爱情在《人约巴黎》当中是道德的化身。专注两性话题的侯麦大师以三幕剧的形式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背叛爱情的人必然受到道德的谴责与惩罚,而破坏道德的人也必然遭到爱情的玩弄和遗弃。因此第一个故事是这部论文电影的核心论点,第二和第三个故事分别作为后一句和前一句的论据。毕加索那幅名为《母与子》的画像不仅暗示了两性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同时也是本片绝妙的神来之笔。倘若有谁对于自己情感生活里遇到的挫败感不能释然,那么不妨来看看侯麦的电影。洪尚秀显然是这么干的,所以他也能拍出《夜与日》来大肆挖苦这些企图逃避道德大胆偷情的男女。
侯麦依旧将视线聚焦于世俗里的男男女女,不动声色地展现了生活在城市当中陷入爱情男女细微的举动,由简单的三个小故事构成, 然每一个故事都与出轨相挂靠,许多类似的小概率事件像极了日常生活中的缩影,从表面形式上来看,三个故事毫无关联性,主人公也没有任何的交集,实际上侯麦利用环形叙事结构将三个彼此独立的故事按照开始、结局、经过的顺序巧妙结合。虽然说侯麦的电影往往是毁三观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所表述的已然是家常便饭,陷入爱情的男女丝毫没有道德上的约束,展现了两性关系的龌龊与卑鄙。
劈腿、偷情、相亲、邂逅这些约会,三个故事都有镜面对称的意思。侯麦的爱情电影讲的爱就是酱紫——你看不上的后来才发现她也看不上你;你以为她偷情是因为不爱丈夫,但其实你只是她丈夫的替补,她发现丈夫偷情的那天也会与你分手;你约搭讪者想刺激和报复被说和其他女孩约会的男朋友,误以为搭讪者是小偷,想去确认这件事便与捡到你钱包的姑娘一同赴约却发现她的约会对象是你男朋友而错过搭讪对象。多么糟糕的爱情世界,画面却总是那么像画,那些大的小的公园,逛圈圈。
侯麦的珍贵之处在于,他将爱情与法国这个国家融合在了一起。只有巴黎的一个公园,一个市场,一个咖啡厅才能发生这样的相遇,才会出现这样的男男女女。三个小品似的构造,看似偶然的必然,构成了生活与爱情里的不确定性。滨口说,他因为受到了这部片子的影响才去拍的「想像と偶然」,看完这片以后,我大概提前品尝了滨口新片的味道了。ps:这部片子里,侯麦对于环境音的尝试有了一个新的转变。比如第一个故事里,屋外的环境音甚至打扰到人物的台词,此时人物去窗边,关了窗户,环境音瞬间消失。这种拍摄手法,把戏剧和生活的界限都打破了,好惊喜,好喜欢!
对我而言,只喜欢第一个故事,一个小眼神,一个小挑眉,一个捋头发,一个靠近的动作,都能让人喜欢的不得了。女主们穿的都不是名牌的衣服,胜在色彩的搭配和自身的气质,还有开口说话时的睿智,活泼和分寸感。后面两个故事,难道是因为自己感情阅历不足,实在是爱不起来,剧情设计也就是那样吧个人感觉。对话不快,可以磨耳朵,但是会觉得枯燥吧,不太容易给人那种看了想恋爱的感觉哈哈。
侯麦摄影机下的巴黎男女总是在互相引诱:故事一就是《所有的男人都叫派翠克》的重制版,一场感情的博弈却在侯麦式偶然的魔力下变得如此令人愉悦与浪漫;故事二一直是侯麦电影的核心理念(从《狮子星座》一来便如此)通过捕捉男女的感情纠葛去探索巴黎,可以说片中的女孩就是巴黎本身(居住在巴黎,由她决定每次的约会地点,男生总是渴望住在巴黎);故事三则用画家的口吻揭示了“巴黎灰”对于巴黎的重要,这也就解释了侯麦电影(尤其是这部电影)中偏暗淡的色彩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