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promesse
(1996)
评分:8.3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
编剧:吕克·达内 / 让-皮埃尔·达内
主演:杰瑞米·雷乃 / 奥利维埃·古尔梅 / Assita Ouedraogo
类型:剧情
片长:94分钟
地区:比利时 / 法国 / 卢森堡
语言:法语 / 罗马尼亚语
别名:诺言(台) / The Promise
上映时间:1996-09-07(多伦多电影节)
IMDb:tt0117398
《一诺千金》电影简介
十五岁的伊戈成长的世界,奸恶无大碍、台底交易是正常秩序。一天,父亲雇用的西非籍非法劳工堕楼垂危;父亲为免官非让他流血致死,且设法隐瞒真相。雇工临死前,伊戈许下承诺要照顾他的孤儿寡妇。自此,他无忧的世界崩溃,对父纯粹的效忠不再,罪疚感正义感又阳光又阴霾。达登内兄弟以欧洲当前时弊为剧情框架:移民潮、多种族杂居、非法劳工等。一段简单的道德醒觉,透过强烈的质感、细节及流畅的手摇摄影,把观众领进比利时边境的边缘人世界,重新焕发出写实主义的光辉。
《一诺千金》演员表
杰瑞米·雷乃 Jérémie Renier 演员 Actor 代表作:赎罪 / 杀手没有假期 / 单车少年
奥利维埃·古尔梅 Olivier Gourmet 演员 Actor 代表作:阿薇尔与虚构世界 / 单车少年 / 两天一夜
Assita Ouedraogo Assita Ouedraogo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一诺千金
索菲·勒布特 Sophie Leboutte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罗塞塔 / 一诺千金 / 孩子
《一诺千金》电影评论
【62%】受制于「典型」理念,必须以Melodrama作为骨架方能「反映现实」的管中窥豹式创作法,本就是现实主义的局限之处,而达内兄弟创作态度的本末倒置更使得「现实」彻底退居于情节之下:即使「现实」附身于「环境」而时时刻刻包围着人物,但叙事的第一动力始终是人物的内心抉择,这一方式可以上溯至莎翁时代;哈姆雷特的质问至少具备复杂性,而本片的抉择却仅仅被用来炮制悬念、生成立场,以象征式的人物关系进行单薄的道德批判。而「La promesse」作为文本中心,却毫无联系任何社会议题的意图,亦不存在隐喻系统来从深层文本上构建现实,这种猎奇式的底层展示(如多次出现的占卜段落)本质是被讨巧所粉饰的剥削。影像上尚未形成「罗塞塔」时的强视听风格,也没有以单一视点确立唯一主角的觉悟,更缺少后者中属于自然主义的、精准而传神的细节性刻画。
达内兄弟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他们将以往拍摄纪录片的经验融入到了剧情长片之中,让作品既有真实感,也有戏剧性,并将两者达成了和谐的、两相促进的平衡。《一诺千金》以孩子的视角切入移民议题,呈现他们的真切困境。影片讲的是孩子的道德觉醒,它最独特之处是,片中的桥段无关具体的抉择,而是呈现因愧疚而产生的种种反应。孩子在异乡的女人身上看到了温柔与爱,最终促使他一点点长大成人。而父亲是缺席的,他妄图跟儿子构建朋友的关系,逃避父亲的责任。达内兄弟的手持长镜头着重展现真实而微妙的动作,这类似长篇小说里大篇幅的心理描写。
前半段绵密铺垫,后半段的悬念一个接一个涌来,说写实主义是低估了达内,他们的剧本具备类型化的巨大潜力,但他们选择了纪实。稍有缺憾的是,在阿米杜出意外前,出现伊格偷窥阿米杜妻子的主观视点,两人也多有互动;与之互文的是父子和解时父亲笑问伊格有没有和女孩子发生关系,再后来有伊格被黑人妻子赶走时主动拥抱她。他帮助黑人妻子的原因除了兑现承诺,还可能有异性的爱慕/母爱的向往。这表现男孩道德和性意识的成长,也充实了帮助黑人妻子的合理性,但削弱了“承诺”作为题眼的力度。(御用奥利维埃和杰瑞米演得超好……尤其奥利维埃,唯有长镜头能彰显他的演技,一度让我多次问出“这个动作剧本会写吗”,and如何拥有杰瑞米蓬松飘逸的短发)
《一诺千金》似乎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作为达内兄弟第一部可以算作是“成功”的作品,这部电影几乎可以被称为一座丰碑。在它之后,达内兄弟无往不利,再无人可以望其项背。然而建造丰碑并不容易;让-皮埃尔•达内有一次对采访者说,在本片开拍之前,“我们之间达成了两点默契:第一,电影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这次还拍不出我们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改行干别的……第二,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当初拍纪录片时的兴趣点和自由度,因为那个时候只有我们两个可以对自己的片子发表见解。”他们也非常清楚自己拍摄电影时的优势和劣势。他们永远不可能拍一部高成本好莱坞科幻大片,因为他们不过就是小小比利时的小小普通人;这无疑是个劣势,但在他们手中,这就是个优势。普通人的一个承诺可能根本就微不足道,但对他们来说,这个承诺绝对价值千金。
故事发生在一个很妙的节点上:父权的下放。儿子已经要成长为父亲的接替,所以父亲把戒指送给儿子,并让儿子直呼其名,甚至放手让儿子掌握方向盘。哈米杜的死,把一只脚跨进父权里的儿子拉了回来,走上了反父权的道路。象征着父权的戒指被卖掉,用来送还给一个女人自由。特别喜欢阿西塔的表演,她身上有一种野蛮的生命力,正是这种粗粝的真实刺痛了少年,唤起了他的共鸣。那架小小的红色摩托和伊戈尔单薄的身体形成了同构。他从父亲那里抢来了驾驶权,而父亲只能把把自己壮硕的身体塞进伊戈尔的小摩托,权力位置已然调换。与父权抗争的成长叙事,结尾的镜头饱含情感。
感觉我好喜欢看达内的电影,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每次看完都很快乐~年轻的阿迈德,罗塞塔,一诺千金,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电影里有着理想与善意,同时又能在所处的环境里找到平衡。而且有好多小细节很迷人,比如这里的牙齿,而且它的风格很不新现实…..和哈内克,阿巴斯仿佛都不样~(仅凭感觉,也有可能还没看到中间的阿巴斯)映后好棒,感觉最好的一个问题就是最不正经的一个,所以全程他俩都在回忆中国的电影……想看这部其实不是奔着映后来的,而是那张笑得动人的宣传图片……也许真的是选年轻演员以及合作,呈现得很独特。而且好像三部都是缺失青年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青少年,总在伦理界限上徘徊。
#BC达内兄弟回顾展#映后对谈。浪子回头金不换,一个关于反叛父权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有时候讲真话真的很难,但还是要鼓起勇气坦诚相见。感觉达内兄弟的电影不宜放大或过度解读,毕竟纪录体的影像早已把生活的粗砺残酷一面揭露的体无完肤,只需要静静感受思考,感受那令人头皮发麻的刺痛。映后连麦,达内兄弟分享了创作心得,这些骨感十足的写实派电影大都源于报章新闻,此外,《一诺千金》与身边人的经历不无关系。而本片几乎是达内兄弟导筒生涯的一道分水岭,Jérémie Rénier成为达内电影御用“缪斯”,自此现实主义风格初显峥嵘,那些无限逼近真实生活的手持跟拍摄影,令观者如身临其境般真切。
豆瓣1650部。记得高中时候,第一次看到《罗塞塔》的故事,我就知道这对兄弟必定会是我的挚爱。在看到《一诺千金》海报的第一眼,我就被深深吸引了,甚至一度引导了我对电影的审美,这也是为什么选择这一部作为补全达内片单的收尾。果不其然,从《罗塞塔》,到《单车少年》、《他人之子》、《孩子》,再到这部,达内兄弟的片子一次又一次震撼了我。与是枝裕和的生活式电影不同,达内的风格更像是伊朗电影,虽然现实残酷,但达内的电影,永远是留美存真的。这一点上,无论是表演、摄影机运动还是剪辑,都达到了惊人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带来的效果就是,不用一分刻意的技巧,就能产生惊天动地的力量,这种力量,我把它叫做善良。至此,达内兄弟导演电影全部补完。
观影顺序是《单车少年》—《孩子》—《一诺千金》,恰好在时间上倒叙了一个法国底层男性的成长(当然第一部与二三部之间人物有割裂,不过用社会惯性来解释也OK)。孩子代表的理想世界及成人所代表的现实世界之间存在肉眼可见的鸿沟,其广度、纵深是比地中海和国境线更难偷渡的存在。达内的人文关怀和道德预设毫无疑问地落在孩子身上,以一次简单的道德觉醒来观察并拷问一切原以为正常的世界。而孩子对非裔母女的关心、愧疚,也暗示着两个世界彼此接近、和解的可能。这种光明的未来或许真的有可能,但想必也得迈过漫长且沉默的地下走廊,而这段距离,远比影片结尾漫长“难熬”。
90/手持纪实风格下是达内兄弟精彩的剧情安排和精准的人性把握,不需要特写和音乐同样能释放人物的情感能量。开篇的修车-偷钱迅速建构人物性格,藉由谎言-善意的谎言-真相,三个动作昭示了人物的改变。三角形的人物关系下是一个男孩的青春物语,有对“母亲”的依恋与对父亲的背叛。通过“窥视”的行为动作搭建男孩与非洲妈妈的人物关系,从淫欲-同情-观照,完成了人物情感关系的升华。达内对生活的把控、对生活动作的提炼丝毫不亚于是枝裕和。剪辑的凌厉造成时空的快速转化、小悬念的制造成功也剖析了人性的阴暗、合理的突变提升了戏剧张力。电影关注了底层男孩的成长以及移民问题,并在其中通过诸多细节呈现出他们在文化、教育等方面与欧洲社会的格格不入,封闭的别墅暗示了他们的困境。影片的开放式结尾昭示着人物的迷茫与无助,无声胜有声。
《一诺千金》的“新现实性”,不仅在于那摇晃就简的镜头,不修边幅的画面,其实在故事上,它同那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奠基之作《偷自行车的人》颇为类似:它们都提及了一个似丢非丢的对象,一个本不该踏上寻觅旅途的男孩儿,一个既迷惘又要故作坚强的家长。于是,故事好像结束了,话似乎说完了,但又远远不止——达内兄弟并不呈现全然的结尾,他只负责提点其中的人,寻找终究会获得一个答案。从《单车少年》,到《罗塞塔》,再到《一诺千金》,达内兄弟的故事线都简单至极,但他们的细节却充沛着无穷的情感和力量,而这自然也同他们对如移民、弃养等多个当下问题并不抛去消费的眼光有关。少年为什么会忧郁呢,还不是因为那些生命中不该承受之重。
达内较早的长片之一,非常完整饱满,牛逼哄哄。许多个人风格在这时候就确立了:从不交代人物前史,相关信息都是靠剧情发展而自然而然地泄露;纪实性的手持摄影,但是剧情发展又极富戏剧性;充满韧性与生命力的红——从一诺千金到罗塞塔到单车少年再到两天一夜;底层写实、青少年问题、移民问题、救赎主题;人物横跨川流不息的马路——越过重重艰难险阻。片名翻译得格外好,原本只是“诺言”,“一诺千金”一下双关了。既是对诺言的坚守,也是他那颗真正的曾经带血的金戒指。这部缺点在于对非洲传统习俗有些奇观化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