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th and the Maiden
(1994)
评分:8.2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编剧:阿瑞尔·多夫曼 / 拉斐尔·依格雷西亚斯
主演:西格妮·韦弗 / 本·金斯利 / 斯图亚特·维尔森 / Krystia Mova 等
类型:剧情 / 悬疑 / 惊悚
片长:103分钟
地区:英国 / 法国
语言:英语
别名:死亡与处女 / 死亡·处女 / 死神与少女
上映时间:1994-12-23(美国点映)
IMDb:tt0109579
《不道德的审判》电影简介
波利娜(西格妮·韦弗 Sigourney Weaver饰)曾经被一个男子施暴,被蒙着眼的她一直不知道罪人是谁,她的性格也变得神经兮兮。她的丈夫杰拉多(斯图尔特·威尔逊 Stuart Wilson饰)当选委员会主席后回到家中,就发现波利娜有着一些比平时更怪异的举动。她甚至把前来拜访的邻居米兰达(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饰)的车子推落山崖,凭着米兰达车里的磁带“死亡和处女”,以及米兰达的气味和呼吸,波利娜坚信,米兰达就是当时对她施暴的元凶。
她发了疯似的把米兰达绑在房间,要和丈夫一起审判这个罪犯。然而,米兰达分明有着确凿的不在场证据,这令丈夫也难以相信波利娜的认定。这一切是波利娜的幻觉,还是确有其事,这场审判会令真相一一浮出水面。
《不道德的审判》演员表
西格妮·韦弗 Sigourney Weaver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阿凡达 / 机器人总动员 / 阿凡达:水之道
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演员 Actor 代表作:辛德勒的名单 / 禁闭岛 / 人工智能
斯图亚特·维尔森 Stuart Wilson 演员 Actor 代表作:勇闯夺命岛 / 热血警探 / 国家公敌
凯伦·斯特拉斯曼 Karen Strassman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硅谷 第一季 / 生化危机:复仇 / 不道德的审判
《不道德的审判》电影评论
我愿意相信医生是罪人。天底下没有新鲜事,抛开受害者身份去单论嫌疑犯保障人权本就是荒谬的。自己所遭受的痛苦终究只有自己知道。枪权即真理,多少年都是如此。迫害者永不会自悔,除非是他们正在面对枪口,正所谓以暴制暴。至少在本片中,波兰斯基对程序正义是否定的,面对如此穷凶极恶的罪人程序正义的结果可想而知,所有的证据也都证实了他无辜,而他却在悬崖前吐露箴言,迷恋过去的犯罪。我一直以为司法是人们努力刻意塑造的模版,它无疑对大多数人是多有裨益的,但抚平受害人伤痛的最好办法还是私立复仇,之间的问题不过是会不会轮到你。
还是波兰斯基最擅长的模式,密闭空间,三男两女,随着剧情发展矛盾爆发。还有生硬的剧情推荐,这部里是男主邀请医生进屋喝酒,医生欣然同意。女主此时已经从以前的受虐者变成了施虐者,她事先给医生设定了罪名,所以无论医生如何辩驳也无济于事,这场审判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而象征着司法的男主因为爱和同情和象征着集权的女主统一战线,所以医生注定要认罪。至于最后医生认罪其实无关紧要,他可能是真的侵犯了女主,也可能是为了活命的临场发挥。结合影片大的集权专治背景,可以看出当一个国家处于集权状态,任何的审判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象征着民主的司法被政治绑架,审判变得毫无意义。
这个电影给了我们一个范例,一个房间也可以拍出精彩的片子,主要还是剧情的张力。文中讨论的是暴力和用暴力回应暴力是否应该,这个有强烈的讨论性。在女主身上发生的一切暴力和强暴,和女主想施加在嫌疑犯身上的方法非常相似。在文中女主的丈夫是非常懦弱的,在这里他代表的法律是非常懦弱无用的,如果法律保证罪犯的权利,谁来保证被害者的权利。整部剧比较工整,属于古典派。音乐和剧情的结合非常巧妙。关键道具音乐,录音机也重复出现,在剧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剧情的戏剧张力1医生回来,女主开他的车离家出走2女主再次回来,把医生绑架了起来3电话进来,六点会有人来,加深了紧迫感和节奏。妻子神经质的逼问他丈夫是否爱过那个和他上床的女人实在太真实了。女人爱一个人的时候总是爱钻牛角尖。大概也是爱带来的副产品
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总能做到让我看得无比煎熬但又忍不住看完,这部电影以悬疑惊悚题材来看,它确实做得很好,从第一秒开始我就沉浸其中,好奇女主角到底在干什么,医生出场后和男主的对谈虽然平淡却让我十分紧张,几度不敢看下去,这种不靠一惊一乍纯靠剧情把心弦捏得紧紧的电影上一次还是希区柯克的《惊魂记》,但从整部电影带给我的满足感来看,还有很多遗憾,我没有弄清剧情,没有看懂医生到底是不是那个折磨女主的主犯,也许导演的原意就是想留一个悬念,但这个悬念让我无法欣赏和正视女主,从而影响到了整体的观看效果
如果结尾是开头呢?三人室内戏,演技炸裂。两个历史当事人一个旁观者,律师即将成为大法官,调查当年。受迫害妄想的女主臆想了老公的背叛与假想凶手,她要的不是偿命,而是真相,真相给出后只剩虚无。舒伯特的《死亡与处女》,弗洛伊德与尼采,古典乐暴力美学。一个细节,假想凶手踩灭了打破油灯的火焰,救了他一命。只不过不了解背景,没有介绍看起来费解。不道德的审判。
施虐与受虐。片中讲到,妻子在受虐后对《死神与处女》的曲子是很反感且无法忍受的,但是当她捆绑住犯罪嫌疑人后,却在他面前不断播放曾经给她带来巨大心理阴影的《死神与处女》,像是趾高气昂地宣告自己的胜利。其实在这一刻,施虐者与受虐者的角色已经彻底互换,曾经的受虐者成为了如今的施虐者,当初的施虐者变成了此刻的受虐者。电影前段,丈夫和医生的对话引用了尼采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导出了“受虐”和“负罪感”的概念与关系,而整部电影的情节推进更像是对这两者关系的逆向证明。这种受虐不仅仅体现在妻子与医生的性虐待行为之中,而且体现在妻子与丈夫之间,两个人的相互不满以及妻子对丈夫婚外情的猜忌但又秘而不宣,透过电影情节,我们实际上可以把这些概念给放大进行更多维度的思考。
这都什么大聪明啊,把古典音乐和暴力放在一块儿谈,结果一听到《第九交响曲》就想到《发条橙》,以后再听到《死与少女》估计就得想到《不道德的审判》了,一句话,反差感带来的毛骨悚然。戏剧感做的很足,紧张感从头到尾一直持续,仅仅依靠有限的布景和三个人的台词就让人感受到独裁统治的恐怖。影片讨论了正义和公平——调查委员的工作是正义的,但这份程序正义却不能真的给受害者带来公平,“凭什么他曾经像个禽兽现在还能堂而皇之地装傻,而我受到的伤害却得成为过去时”这是女主的痛。这个世界的难处就是这样——应有的代价很多时候并不足够应有,要不然最后医生还大摇大摆地和特别是那个故事背景下,一群人被时代裹挟着变成一群bt,就像侵华的鬼子们。而受害者们,或许也希望一场不道德的审判。
波兰斯基在‘杀戮’之前的密闭空间戏,若单以舞台剧本来审视的话,电影的模式因具有光与影、声音、室内外的不同张力,且借助演员精准绝妙和张弛有度的表演,将电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出富有隐喻的戏剧,三个人的立场与身份都分别隐喻了不具名背景下风暴似的革命和权力更迭下的不同的文化意味;你也很难去揣摩导演的站位,毕竟只有‘法律’是永恒媾和、暧昧不清的。西格妮韦弗真的是宝藏演员,她的神经质表演干脆利落又不夺去剧作本身的魅力,只是闪亮其中。
如果波兰斯基没有发生让人无法原谅的丑闻,喜欢看犯罪片的我怎么可能不会成为他的铁粉呢?这拍的实在太棒了。全片就三个人,就在一个封闭的空间,进行一场关于人性与虚伪的不道德的审判。金斯利将这个道貌岸然的医生演绎的活灵活现,以致于我都被他骗了,还真以为他是无辜的。而西格妮的如同精神病似的演绎更是让人震撼不已,将心底最深处的恐惧毫无遮掩的呈现出来。
再论中文译名的狭隘! 凭什么把自己主观的判断强加给电影,套上个“不道德”的帽子?电影本身的名字来源于舒伯特的弦乐四重奏“死亡与少女”,它并没有任何道德判断,而导演本身想要留给观众的就是多种可能的故事。电影铺陈的故事在时间、空间上的交错,以及三个人物在不同情境下,遇到人性挑战下做出的举动和反应,其实都有很多种可能和解读。 不同的观众会看到不同的故事。这就是一部高品质的电影带给我们的享受和思考—— 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愿意去看到的,也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反射。
波兰斯基几乎是殚精竭虑的要证明这一切都只是女主在音乐会中见物思人所臆想的审判与释怀:开篇与结尾的对照,女主异常的神经质,丈夫达到事业顶端以此更快抓住凶手,医生最终的罪行告解免于一死也将女主的伤疤结痂。但罪魁祸首的矛头波兰斯基慧眼如炬的指向真正的目标,极权主义与男权迫害。手握公权的人们丧失人性,受害者们却要严于律己;女人忍受刀锯鼎镬也不出卖男人,对方却置身在九霄云外当中。反政府斗士成为合格走狗,政治犯的生活悠然自得,她只能听着自己最痛恨的音乐束手无策
(有剧透)非常有张力的一部电影。三位演员的表演十分到位。女主最富于表现力,她将受害女性的焦躁、警觉、不安、神经质及仇恨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审判”的过程一波三折,男客显得善良无辜而可怜,和不明真相的丈夫一样,担心或许抓错人了,甚至觉得女主太过暴力。但渐渐地,随着剧情的进展,疑点频现,死亡威胁下,男客终于吐露真言,他并非求饶,反而带着凶狠、得意和狰狞的神情,这证实了女主对他真面目的揭露,结局令人意外。类似男客的双重面孔,我们可以在很多虐待狂、杀人犯、变态人格身上看到,像女主那类幸存的受害者,一首轻柔的曲子都能勾起令人战栗的伤痛,岂能对罪犯轻言宽恕?哪怕是不那么合规矩的审判,也是有意义的,那些罪犯必须为昔日的作恶付出代价,而局外人(比如片中的丈夫)也借此洞悉真相,理解正义之剑的重要及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