Броненосец Потёмкин
(1925)
评分:8.6
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
编剧:谢尔盖·爱森斯坦
主演:亚历山大·安东诺夫 / 弗拉迪米尔·巴斯基 / 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夫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片长:75分钟
地区:苏联
语言:无对白
别名:波特金号战舰(港) / 波坦金战舰(台) / 战舰波将金 / 波特兰战舰 / Battleship Potemkin / Potemkin / Bronenosets Potemkin / The Armored Cruiser Potemkin
上映时间:1925-12-24(苏联)
IMDb:tt0015648
《战舰波将金号》电影简介
影片发生在1905年,一艘名为波将金号的战舰上,原本这是一艘沙皇海军的骄傲,可是因为连续数月的伙食太差,导致了一场哗变。沙皇海军波将金号战舰上,水兵的生活环境非常差,受着非人的待遇。一连数月,水兵的伙食很差,供应的牛肉甚至长满了蛆,引起了战舰上水兵们的极度不满。部分水兵策动起义,却受到了军官的镇压。指挥官下令枪杀叛乱者,但是由于起义之火在众人心中燃烧。行刑队拒绝开枪,起义者们拿起武器将军官丢入大海。波将金号被起义者们夺取,并驶入敖德萨石阶进行补给。敖德萨的群众对水兵们的遭遇非常同情,义愤填膺,纷纷声援起义的水兵。而群众的声援却遭致沙皇军队的镇压,一场血腥的屠杀就此展开……
《战舰波将金号》演员表
亚历山大·安东诺夫 Aleksandr Antonov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 / 罢工 / 斯大林格勒战役
弗拉迪米尔·巴斯基 Vladimir Barsky 演员 Actor 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
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夫 Grigori Aleksandrov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 / 十月 / 罢工
谢尔盖·爱森斯坦 Sergei M. Eisenstein 演员 Actor 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 / 伊凡雷帝 / 十月
《战舰波将金号》电影评论
《战舰波将金号》是世界电影史上不可被忽略的杰作,影片由苏联蒙太奇学派代表人物爱森斯坦拍摄,蒙太奇参与叙事、意义建构,并形成美学表达。影片包括“人与蛆”、“后甲板上的悲剧”、“以血还血”、“敖德萨阶梯”、“战斗准备”五部分,敖德萨阶梯段落是电影史上的经典段落,小孩踩踏事件、婴儿车滑梯、讨伐军队而被枪击的母亲、从楼梯上逃离的残疾人,这一组人物群像极生动,快节奏剪辑与激烈的交响乐营造紧张的叙事气氛,直接影响了一批导演之后的创作。昨晚看这部影片前面真的有些昏昏欲睡,到敖德萨阶梯则确实使人振奋起来。影片似乎过于迷恋蒙太奇剪辑,以至于长场面调度、长镜头直接失去了意义,这些就只能交给诗意现实主义的让·雷诺阿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罗西里尼了。
本片备受追捧,各种技法被后世“发扬光大”。“敖德萨阶梯枪兵与婴儿车”除扣人心弦之外,其残忍屠戮之手段也被后一个政权“发扬光大”,并深以为佳。第四章敖德萨港居民自发群起支援水兵,鲜花、食品、眼泪、控诉、旁白大书“消灭剥削!”,场面雄壮。讽刺得是,这是本片中艺术高于生活,并最终脱离生活的象征。因为在后来威权之下,这种自发的激情被受操控的口号所取代,自由不复存在。本片还有一个特点,与“格尔尼卡”类似,原本值得辩驳的道路被普遍影响为“左善右恶”的一元价值观,并导致一元金字塔社会的逐渐加固,思想收紧为牢笼。
本片是由世界电影先驱、蒙太奇发明者爱森斯坦拍摄的电影。1925年,苏联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执导的《战舰波将金号》堪称默片时代的巅峰之作。这部影片受到各国人民和各国电影艺术家 电影理论家的交口称赞,被公认为世界电影艺术的经典作品,常被人们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影片”。电影中最精彩的片段是敖德萨阶梯,将蒙太奇剪辑技术运用和发挥到极致,长期雄踞世界电影史前十位,电影语言非常独特。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说:“《战舰波将金号》所具有的那种完美性,在一般杰出的作品中是极其少见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伟大的电影,日后的我们 才得以欣赏到以此瑰宝为基础所创作的更多优秀影片!
蒙太奇、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敖德萨阶梯——这四个词几乎构成了一组电影史上标签式的同义语。依照连接原理的差异,蒙太奇可被划分为几种类型,它们或者重新构建时空框架以改变画面的物理性质,或者有意并置不同对象以激发观众的理智官能——而二者一并参与了电影现实之实在和符号的双重构造。再从目的论的角度看,蒙太奇似乎也表现出了作为自律目的与介入工具的两种取向,既通过镜头组接来确立“电影之为电影”的形式本质,又时时刻刻不忘彰显“电影之为宣传”的主题意向性。总而言之,在双重性的大体勾勒下,蒙太奇显得十分深厚而复杂。不过,除镜头间的相互作用之外,亦不可低估甚至忽视本片中爱森斯坦对单个镜头的设计能力,强烈的明暗对比蕴含着表现主义的美学意味,且多变的视角进一步增强了构图的精确和多样性。无论动静,爱森斯坦皆是大师。
落后的技术,出了不少差错的剪辑,几乎从头到尾的固定机位和并不复杂的故事内容,却完美诠释了何谓“影像的力量”。本片不只有出色的“调度”,更是对观众情绪绝伦的“调动”。以尤为出彩的敖德萨阶梯为例,在有限条件下变着花样对电影技法不断尝试,光影、动静、音画都不可或缺成为影片的点睛之笔,各机位蒙太奇的绝妙设计让熙攘的人群和纷杂的动作有了灵魂,乱中有序而不失震撼;也令影片中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了与众不同的观赏性;以小见大,又以大衬小。会师之前利用轮机空镜、角色反应的不断叠加,把悬念和紧张的气氛推到极致,不落入俗套的小反转则在爆发情绪的同时又把气氛再度推向充盈希望的最高潮,所有的情绪反应都得到了充分而精巧的正反馈。看着这时隔多年的影像,我仍然能一同揪心,一同欢笑喝彩,我能如此同情,是得力于叹为观止的影像啊!
已有景深概念。远景的运动镜头新奇。敖德萨阶梯之后越来越不想看,过快的剪辑,频繁的场景切换无时无刻不在拉紧我的神经,看得头疼。邪恶军官被打下海——3秒钟9个镜头!我的天!不过也的确不乏原始的冲动和激昂的情感。不同人物在跳跃的空间中的动作搭配出色的音乐——如果能习惯超快的蒙太奇也的确扣人心弦。多段情节中不同人物及其动作奇快的并列交替剪辑,本质上还是推进情节发展的叙事蒙太奇?对于革命也有极强的浪漫和理想主义色彩(嗯反正啥都能往这里套)
默片更加凸显电影的镜头和剪辑如何叙事,如何象征。除了经典的滑落的婴儿车,战舰上士兵与长官的冲突中摇晃的餐桌、写着圣经的餐盘,群众去码头段落中的各种不同取景所拍摄的人流,以及镇压群众时的空间布局——军队持枪居于上位,群众向下四散奔逃,又以群众的热情大特写表现他们的惊惶与恐惧,还有那个受伤的小男孩。在那个时候爱森斯坦已经有如此成熟的镜头语言了。(我看的版本红旗是反光的那种白色……)
终于看到了影史留名的“敖德萨阶梯”,将理性蒙太奇和杂耍蒙太奇运用的出神入化,通过不同的特写和大场面的拍摄,重复出现杀戮、逃窜、流血、步步紧逼的镜头,表现出了沙俄的冷漠残忍,产生了令人窒息的节奏感,重构了时空,仿佛阶梯永无尽头,正如这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似乎无休无止。最后三个狮子的特写,从沉睡→苏醒→起身,隐喻了饱受苦难的人民正一步步觉醒。
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作品,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我认为是意识形态上的剪辑,从心理上引导观众的蒙太奇,蛆虫与肉,敖德萨阶梯的快剪,还有波将金号海军的反抗,都让我一度感受到被欺压的愤懑,用蒙太奇去通感,这是我对理性蒙太奇的看法(反正我感受不到艾森斯坦究竟想要去表达什么)。红旗飘扬于战舰之上,布尔什维克永不灭亡!令我感到难忘的是敖德萨阶梯的运镜,他是剧烈的平移,他不在固定,摄影机能够运动于现实,何尝又不是电影的一次突破呢,苏联蒙太奇区别于美国式的剪辑,电影进入到了艺术理论的领域,商业属性的削减换来的是艺术性地突破创新。那一刻的红旗,那一刻的人民,被记录,被艺术的铭记在电影史之上。
场面宏大,许多造型得以实现,母亲跪倒在一排拿枪的士兵投下的长排阴影里最终被打死。俯拍队伍围绕沿着海岸线无限延展,显示出人多力量大。表情达意的功能是第一位的,当母亲看到远处的孩子受伤倒地时要先做几个痛苦不堪的动作,愁眉、抱头一番后,再冲向孩子查看伤势。要把那份痛心的感情先传达给观众,这种传达是靠表演强调出来的。在婴儿车倒地的瞬间,插入一帧士兵杀人时狰狞的脸,将他的罪恶翻倍呈现。目的性非常强,最有趣的是结尾,胜利会师时飘满的是资本主义帝国的国旗然后波将金号实现了一发未放的胜利?耐人寻味。
教科书 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代表作,在本片集中展现了“杂耍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将统治阶级落水和蛆虫特写组接形成了新的表达思想;将三个石狮子的特写与国家与无产阶级革命链接起来。集中象征了俄国人民站起来和反抗统治阶级的情境。这些都是游走在叙事之外的,今天有很多人都还用,但总体感觉没有用好;《金刚川》的马;《八佰》的群像,都是在模仿,但未能真正做到独特性。苏联蒙太奇学派摒弃个人,主角是群像,是阶级;运用马克思历史观,将故事因果在重大历史社会事件之中直接取下;再者个人不足以支撑历史发展节点。看完这部电影总是想到管虎《八佰》笃定,老虎在架构群像和阶级时一定参考和致敬了该片,但总觉得还能做到更好。
拍摄着运动物体的镜头和激烈昂扬的音乐显得剪辑的节奏无比快,而一旦有静止或者特写则意味着灾难与危险。这样快的节奏强迫着观众投入所有的注意力,前苏联的片子一如既往很难让人专注得看下去。蒙太奇的运用在叙事上没有什么帮助/波将金号的叛逃竟然有种三体里叛逃太空船的感觉,而茫茫大海非但不是静止,更是被剪辑成充满危险之地。影片最后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