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tem
(2005)
评分:9
导演:多罗塔·肯杰扎夫斯卡
编剧:多罗塔·肯杰扎夫斯卡
主演:Piotr Jagielski / Agnieszka Nagórzycka / Edyta Jungowska
类型:剧情
片长:93 分钟
地区:波兰
语言:波兰语
别名:因为我存在 / 我存在 / I Am.....
上映时间:2005-09-10
IMDb:tt0478175
《我是》电影简介
影片讲述了被遗弃的小男孩孔德尔(彼得·贾戈尔斯基 Piotr Jagielski 饰)不断寻求自身归属感,找寻精神家园的命运故事。从小被母亲遗弃的孔德尔,在孤儿院的生活充满压抑和克制。母亲一心寻找所谓的真爱,嫌弃孔德尔是自己的累赘,非但不收留儿子,反而置自己的亲生骨肉于不顾。面对母亲的抛弃,小孔德尔失声痛哭。终于,才十一岁大的孔德尔毅然逃离孤儿院,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家园。孔德尔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寄住在一艘废弃的破船上,于此有了一个“家”。弃船对面住着一户富裕人家,小女孩跟他年纪相仿,受过良好的教育生活条件优越。然而因为长相难看,总是受到排挤和冷落,直到遇见一样孤独的孔德尔,幼小的心灵自此有了彼此的慰藉。
本片荣获2006年柏林电影节特别致意最佳影片奖。
《我是》演员表
卡米尔·比陶 Kamil Bitau 演员 Actor (饰 黑帮成员) 代表作:我是 / 死期将至
普泽米斯劳·布卢兹茨 Przemyslaw Bluszcz 演员 Actor 代表作:我是 / 尤玛 / 小莫斯科
帕维尔·威尔克扎卡 Pawel Wilczak 演员 Actor 代表作:我是 / 婚礼 / 煞2
伊迭塔·约格维斯卡 Edyta Jungowska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我是 / 名侦探布鲁诺 / 最后的铃声
杰尼斯·查比尔 Janusz Chabior 演员 Actor 代表作:生命如此美好 / 我是 / 角色
皮尔特·嘉吉尔斯基 Piotr Jagielski 演员 Actor 代表作:我是 / 小猪
《我是》电影评论
孤独者渺小的私人史诗,拍得相对而言不那么节制,大量面部特写、摇晃的手持摄影、游离的不带感情色彩的旁白、刻意隐去的所有的姓名、似乎正在生锈毁坏的一切布景,如是种种共同营造的庞大的孤独和不安笼罩着片中所有人,从孩子到老人,所有人都正在溺死。家庭、友谊、性欲、爱情,人们借助这些逃离孤独,但最终不会有谁能够逃掉
你是那么孤独坚强平静的活着,没有丝毫的埋怨。还那么善良高贵。“我知道没有人爱我。”“那不包括我。”在孩子心里,富裕和贫穷不是界限。他们同有一颗纯净的心。警示那些成年人,不要再有“你就是个错误”的事情发生。后面一段戏看得泪流满面,哭得稀里哗啦。愿“我是”长大后依然坚强,实现你“我想做个诗人”的梦想。镜头好美!人生好苦!
难得的一部好电影,美感非常强,不论从长焦还是特写,都做的完美,感觉每一帧都可以作壁纸。他没有名字,别人都叫他“小杂种”到最后他说“我是”,完美迎合主题,这就是蜕变。剧情没得挑,特别是最后他与女孩的对话,实为点睛之笔,我差点哭了出来(看电影从未哭过)。他生来就是错误,被人排斥,无人爱他,被母亲抛弃,从而孤独。
黑了一个【社会工程学】的概念:一种通过对受害者心理弱点、本能反应、好奇心、信任、贪婪等心理陷阱进行诸如欺骗、伤害等危害手段取得自身利益的手法。男主正好是利用了自己母亲四重人格的事实,以及自己从头到尾埋下的几个重要设定,然后妥妥的欺骗了调查员,也欺骗了观众。直到团队一起想办法保命,并主动造手掌伤疤的时候,我们才男主下的是一盘很大的棋~
灾难啊。小演员在成人指导下的表演,按大人的模式去写,超级不自然的。这么小的男孩就这么苦大仇深,什么都一个人扛,有必要表现得如此激烈顽强吗。明显感觉到小男孩是导演的傀儡,无法忘记导演的存在,随时随地。要跑就是拼命地跑,一窝蜂,没节奏。音乐和情绪都铺得太满,为啥要放史诗般的音乐,很低劣啊。小男孩脸上强加的成人化表情快把我看吐了。说他十六岁我还勉强相信。十岁小女孩一本正经地对小男孩说,你的存在本来就是一个错误。救命啊。丑姑娘就心地善良,漂亮的绝对蛇蝎心肠,流氓就是流氓,大人都是坏蛋,太符号化。结尾十岁小男孩被抓住,警察居然问他哲学问题,人生在世所为何来。快歇了吧。
说实话,不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的电影,对于孤独的人追求精神归属类型的片子也看过一些,我也喜欢这种深沉压抑的质感,但我不能忍受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背负这样重的精神包袱,可能北欧人比较早熟?大约是我的问题,小男孩和小女孩的表情和台词,让我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两个孩子,如果是两个尚无生存能力但已经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少年少女,我觉得可能更合适一点
摇曳的电影镜头象征着男孩漂浮不定的生活,偏黄色调的电影画面又加重了这种镜头下的情感表达。我是谁已经不在重要,重要的是能过从容地说出其后的名字以及兼具的身份认同。在唱诗班吟诵时被嘲讽,因厌恶孤儿院的事物被受罚,类似福利机构有效而又无奈的集体生活方式是对个人特质的一种摧残,所以男孩选择了逃离,又或者说是逃脱,从沉沦的物质平缓奔向不确定的自由表征。固然萦绕着自由的是不确定性的生活与难以避免的他者异度凝视,但至少男孩在晃荡的破船上寻得了可以依偎的灵魂——尽管这灵魂在片末欢愉的生命体验中被甘愿地囚禁。整部电影男孩都在追寻着自身的身份认同,在逐渐从共鸣的灵魂中知晓答案又被迫回到了飘摇的自我迷失当中。对于这些少数的、被迫从孩童身份中剥离自我身份认同的人,孩童的保护法案是否有所必要?善良的施舍仅限于异类。
影片的结尾与开头相衔接,只是,对于“我是谁”的问题,依旧交不出答卷。家,是社会对男孩身份认同的证据,是男孩活在人世的合法场所。但男孩无家可归,他既不能回归到传统家庭,又无力构建自己的家园。他能做到的,只是用这颗孤独的灵魂,去坚守最后的爱,坚守内心深处那份对生命的尊重。男孩说:“这与我的名字有什么关系?”的确,在他的内心家园里,不需要姓名。
小男孩吃饭那场戏好打动我,那是一个媲美成人的表演,或者说是一个影像呈现,很难得,是简单的吃饭,也是小孩子吃饭,但确实拍的和别人不一样,而且小演员很强悍的有对表情的控制,直接进入到了这个电影的情绪之中。不过虽然小演员超乎精彩的完成了自己的部分,这个电影他的作用就有点像是青春电影将年龄改小了,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情节和情感方面的东西于我而言好不吸引。
棕褐色的影调宛如怀旧老照片,超低机位仰拍、低机位跟拍将观众的视点降为“低到尘埃里去”的动物视点,我们不再作为成人俯瞰孩子,而成为孩子进入他们的世界。影片在描绘孔德尔与小女孩的几段里,镜头节奏极为舒服,言语的简省、音乐的变奏、面部的特写、温和的光线所组合的视听效果使人触动,尤其是两人的傻笑与会心而笑,那是不需要语言的心灵感应。影片的巧思在于隔岸相望的空间设置,以及由此而来的用视点镜头的转变来表现主人公情感投射的转变,孔德尔由看姐姐转为看妹妹,而在屋顶俯瞰妹妹向他招手的视点中,观众获得对主人公情感的确认,而姐姐对孔德尔的观看、妹妹对孔德尔的观看亦表示一种情感投射。结尾处,男孩转过头来说出“我是”时直视摄影机的镜头则与《四百击》的结尾相仿。
小男孩的演技真的赞,眼神很坚定,好几个镜头都觉得他特别帅,我都能想象他长大后帅气的样子,一定迷倒很多女孩子。电影在他坐在树上把玩具丢下河然后自己掉下去一瞬间牵动了我的心,我以为他要自杀了,以为他到了绝望的时候,可是他却挣扎着去捡了玩具,全身湿透站在岸边。原来他对妈妈还是恨不起来,这是一个多么需要被爱的灵魂啊,真的太心疼了。女主的表现我也很喜欢剧情也是,这种勇敢浪漫的方式真让人向往美好,但是结局不太好,但是也算是一种未完待续的结局,令人猜测。真心希望这样的两个孩子长大后一定再次相遇并且相爱!!第一次这么长的影评,因为真的好看!!!
无依靠、被欺凌、沦落街头的他,同时也有对陌生人的善良、独立的生活、幸福的幻想。孩童细腻丰富且纯真的内心在小男孩的脸上充分表现,小女孩对于他而言就是美好的生活,他渴望但不奢求,他充满理想却也不得不面对现实。那么被社会边缘化的他到底是谁,他今后又将何去何从。通过影片聚焦作为父母的成人需要担负的责任,和被忽视的儿童教育,我们又该交出怎样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