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を捨てよ町へ出よう
(1971)
评分:8.5
导演:寺山修司
编剧:寺山修司
主演:佐佐木英明 / 齐藤正志 / 平泉成 / 美轮明宏 等
类型:剧情 / 音乐
片长:137分钟
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别名:抛下书本,跑上街 / Throw Away Your Books, Rally in the Streets / Sho o suteyo machi e deyou
上映时间:1971-04-24(日本)
IMDb:tt0228853
《抛掉书本上街去》电影简介
少年北村英明(佐々木英明 饰)生活在一个充满绝望、腐烂气息的家庭中。48岁的父亲(斎藤正治 饰)曾是陆军的上等兵,退伍后整天呆在家里无所事事,沉湎于自渎的堕落快感中;祖母(田中筆子 饰)老年痴呆,不问家务,还有偷窃的毛病;妹妹(小林由起子 饰)与周围的人完全没有交流,却和心爱的兔子发展出异乎寻常的亲密关系。校足球队的教练近江(平泉征 饰)对英明青眼有加,通过近江的引领,英明在花街柳巷献出了自己的第一次。妹妹和兔子的关系引起家人的焦虑,隔壁的金先生(下馬二五七 饰)偷偷杀掉兔子。绝望的妹妹勾引校足球的队员,结果反被球员们轮暴。
黯淡的青春破碎滴血,没有希望。
《抛掉书本上街去》演员表
佐佐木英明 Eimei Sasaki 演员 Actor (饰 北村 英明) 代表作:抛掉书本上街去
平泉成 Sei Hiraizumi 演员 Actor 代表作:天气之子 / 无人知晓 / 花与爱丽丝
美轮明宏 Akihiro Miwa 演员 Actor 代表作:哈尔的移动城堡 / 幽灵公主 / 抛掉书本上街去
新高惠子 Keiko Niitaka 演员 Actress (饰 娼婦みどり) 代表作:死者田园祭 / 上海异人娼馆 / 抛掉书本上街去
寺原孝明 J.A. Seazer 演员 Actor 代表作:死者田园祭 / 少女革命 / 上海异人娼馆
Maki Asakawa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抛掉书本上街去
Masahiro Saito Masahiro Saito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抛掉书本上街去 / 青少年电影入门 / 獄窓記
小林夕岐子 Yukiko Kobayashi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赛文奥特曼 / 抛掉书本上街去 / 战龙哥斯拉之怪兽总进击
《抛掉书本上街去》电影评论
这部片名有点迷惑性,其实内容与学校教育无关,更像是走上日本大街聚焦于一位青年的社会记录,展现的内容同垮掉派相比多了些落寞和无力。本片充斥着浓烈的实验色彩,非连续性的文本,大量拼贴的意象,意义不明的对白,左派的政治宣言,突然插入的诗歌和不明显的故事,但却同策兰的诗歌和沃霍尔的艺术品一样,非常让我着迷。当然问题也很明显,一个没有精心布局的故事必然在探讨的深度上吃亏,本片的记录更像是一种对于意识的捕捉而非理性的分析。另外音乐也十分优秀,就算当作MV看也不吃亏嘛。
⊿寺山修司导演长片首作,实验性质的颠覆性影像。冲破牢笼追逐自由是影片的主题,狂躁的音乐是枯燥生活中的调试剂,谎言是最容易脱口而出却又不易被察觉的话语。反情色,反成长,反人性,反社会。光怪陆离的迷幻色调,鲜红的青春,泛黄的肉欲,灰暗的现实,迷离的梦境,苍白的面容,暗绿的房间,怪诞的行为,隐晦的话语。非线性叙事手法的运用更为影片披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摇晃镜头的跟拍画面增强了观影时的现实融入感,连续跳跃的场景承接恍若梦境一般欺骗着荧幕前的观众,穿插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片段宣告着自我意识的觉醒。最后遽然打破第四面墙的收场方式表现得如此自然而然,一部超乎寻常的处女作影片。
不应该算是一部电影,更应该说是属于日本的浮生众相,叙事上和《死者田园祭》比起来简直差了不是一点半点,完全就可以说与后者比起来不是一个档次。寺山修司在这部作品中似乎根本不在乎自己给观众呈现的是什么,反倒只是一种非常单纯的自我发泄。以及里面时不时穿插的恋母的各种暗示,个人主义色彩过重。我个人觉得这根本就不像是一个有名的导演拍出来的作品,说实话更像是一个影视专业的学生的课余作业,给我一种“我上我也行”的感觉。总的来说,剧情上就是一盘散沙,纪录片+MV做主导,还是更喜欢《死者田园祭》。
210622 【B-】挺像祖拉斯基的。主人公的独白构成影片的开场,言语间颓废悲伤的情绪充斥着影像,而随后的意识流化叙事对人物的念白展开诠释,陷入迷茫青年心底积压的嘶吼。将感官沉浸于奇幻迷离的视觉体验作为影片表达寓意的形式,交替呈现带有多种颜色的滤镜画面,并于强烈视觉比对和各类含义的碰撞下,展现青年面对残酷现实的绝望无力,荒诞幻想中对现实的恐惧与逃避,及其内心情感:在帘幕背后化为麦田的空间内被女性们追逐,在诡异的浴室被无性别的身体打趣;青年沿着铁轨来带街头游荡,目睹幻想中象征自由的人力飞机被焚毁,而后,在群众的推搡下,伴随整个剧组始料未及的出现,观众被告知电影接近了尾声,而青年最后的告白则再一次将第四面墙推倒,或者说,正试图暗示它从未被建立——“在我的梦里我不断坠落,但是即便我不知道…”
不管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都足够让人惊叹的天才处女作,表演和很多的镜头运动设计舞台感很强,但电影剪切声画技巧以及影片开头结尾对电影本体的摸索又都显现出对于影像艺术超然的把控力。碎片式的拼贴插入和段落叙事,愤怒感和无力的输送以对镜头的直视钉入观者体内。社会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变,资本入侵的异化,生活的麻木羞赧,个体的猥琐软弱,只是七十年代似乎还拥有一种愤怒的力量,通过扭曲的混乱暴力色情来发泄,支撑人面对镜头以直露苍白的话语反复质骂。如果说还有某种成为政治化“劳动者”的信念。现在个体连愤怒的能量都丧失,只能反复自囿在私人或真或假的絮语中,在精致的构图和艺术的假想中把脆弱的自我彻底茧缚包裹。 迷墙 燃烧
撕扯掉成为“大人”的虚伪的幕布后,我看到了现实,是一片被谎言充斥的荒野,假象一般的现实,男孩的绝望。我的兔子死了,那是我生命的唯一寄托。毁掉它的是我的家庭,我无能为力。男人们践踏我,侮辱我,同这个社会一样,我习以为常,没说什么。管它呢,这本是一种正常,女孩的绝望。我是弃民,本应该被收走弃尸荒野,我尽我所能的挽回,但我所挽回的就应该是这样的结果,老人的绝望。我渴望知道答案,我活着的意义是如何。我全力的去寻求答案,而答案…其实我心中已有答案。我的梦想被火焰燃烧殆尽,男人的绝望。拉回现实,战后年轻人的失望与迷茫…
电影就像梦,只要拉开了灯,电影中的生活就消失了。或许寺山修司正是因为如此,这部处女长片大量的实验性手法在一个少年堕落的故事夹杂进来,大量夹杂着寺山修司幻想与思考的影像打破了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配合着激烈的摇滚乐那些片段的情绪感染力极强。少年逐渐放弃飞向天空的想法,不断的在家人与大哥之间徘徊,每个人都走向更加堕落的深处。开头的质问,未知的幻想,中间的采访,其最后的思考,把线性故事不断击碎,而最后又打破了电影的框架,在电影之外讨论着电影。只不过的确这种形式上的打破叙事的手法过于青涩与混乱了。不过最喜欢的还是脱处的那一段,多重曝光下叠加着经文的画面,在佛经下男女之间的情爱,过于有一种东方风格的宗教形式感了。当然还有森山大道的照片夹杂在影片之中,只能说森山大道的高对比黑白太有识别度了,一眼就能认出来
真是才华横溢,惊艳的处女作。许多魔幻现实的情节,荒诞不经的、对丑恶现实的直接揭露和批判,冷峻的视角、充满象征意义的暗示,风格(台词)时而粗暴又不乏诗意。以及对第四面墙的打破,对现实与幻觉(电影)之间的界限的跨越和探索,这些的种种也让我想起了惯此风格的佐杜洛夫斯基啊。还有就是跑步的镜头怎么可以那么晃啊,都那么晃了居然感觉也还挺好看?虽然这个镜头长得有点晕。突然闪出一张森山大道的照片也觉得惊喜。墙上的句子哪怕不是第一次看到了仍会觉得惊艳。唉,我们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又该如何活着。“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写在它无垠的边界上。”
去设计的梦境也好幻境也罢,打破虚拟同时剥出设计回归现实,将摄影机直架街道中,真实的反应,叛逆的呐喊,对自己生存的社会国家的不平,记忆与现实的撕裂,寺山修司的电影就是一种感觉,是跟王家卫那一种的用氛围和感觉拿捏的,喜欢他打破电影的场景与现实重新构建,这些都不违和,跟死者田园祭一样,当我最后看到说波兰斯基,大岛渚,安东尼奥尼这些人,只要等一亮,这个世界就消失了时,等到看到结尾幕后工作人员的一张张脸时我会湿了眼眶,这是跟死者田园祭结尾那些演员们在街道中挥手告别后消失于街道一样的设计“电影终会跟我们告别,我们只活在电影诞生的28天中”
一个同《圣山》的拉镜头终结掉整部影片,正如同前面的白屏,以及影片开场时反电影的黑屏。寺山修司相当迷恋人物直面镜头的独白,打破第四面墙《抛掉书本上街去》混合了60—70s的新浪潮城市游牧,以及寺山修司色彩滤镜之下的畸形家庭。另一方面,又是一部城市行为艺术实录。青森县的回忆是绿色的,少年在破处仪式后拉开帘幕,房间成为麦田。粉红色滤镜中,妄想的人力飞行机被烧毁,而当北村英明沿着电车轨道奔跑时,极度不稳定的长镜头同时具有了空间性与解空间性,空间随着不同主体的叙事呈现不同的记忆,在寺山的最后一部作品《死者田园祭》中,这些成为了回溯,修正的对象。但技法略显生涩的《抛掉书本》中,他依然相信这些言说出来的东西,正如同他像那个时代一样关心战争反思,马克思,以及在日朝鲜人问题,但这些探讨,教条又似是而非。
在杭州别墅群和林看了大部分,然后昨天终于看了剩下的四五十分钟。在吸引人的逻辑上其实和低俗小说是一致的,但是是可以做到不需要放到博物馆里的大型“行为艺术”现场,电影形式下很强的对话性其实还是使人很不适的,因为毕竟这是一个电影而不是真人对着你说,而想到那个年代的这个电影造就了当下,只好又多多少少感到有些失望,但实属真实常态,被自身和美国压抑的个体,表达出来就更加癫狂,极致的情感很容易就可以被消费,尤其是其核心其实还是要求给别人留下异常旺盛的生命力,大概就是这种诉求使我有些反感这个片子以及其相关的人,但片子本身很不错的,演员我乃至以为是寺山本人,在既没有书本也无法上街的时代,如果有足够多的亚比以自己的方式去活着,其实也是一种消解和上街,而且可能这才是真正合适而可行的方式。
太前卫了,从视听到叙事都是很大胆的创新,角色知道自己身处于荧幕内,想和观众进行沟通,他知道影院亮起,这场电影就要结束,“电影是不是只能在黑暗中啊”,一个双重隐喻的疑问。这在元电影中也是很特别的。在视听的表达上也很特别,寺山修司大胆地采用了不同的色调,用鲜艳的色调来强调内容的荒诞。可以看得出来他想表达的东西很多,性与暴力,对政治的嘲弄与反叛,恋母情结,老年人的问题等等。音乐也很棒,我在里面看到了很多后来的乐队的影子,原来我们现在追捧的都是当年他玩剩下的。唯一不太满意的是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妹妹被足球队强暴的镜头是否有迎合男性视觉快感的嫌疑?女性的被凌辱和暴露是否是非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