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ny Games
(1997)
评分:7.3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编剧:迈克尔·哈内克
主演:苏珊娜·洛塔尔 / 乌尔里希·穆埃 / 亚诺·弗里斯奇 / 弗朗克·吉林 等
类型:剧情 / 悬疑 / 惊悚 / 犯罪
片长:108 分钟
地区:奥地利
语言:德语 / 法语 / 意大利语
别名:大快人心 / 你玩得起.你玩唔起 / 恐怖游戏 / 滑稽游戏
上映时间:1997-05-14
IMDb:tt0119167
《趣味游戏》电影简介
这本该是一个平静美好的早晨,乔治(乌尔里希·穆埃 Ulrich Mühe 饰)和妻子安(苏珊娜·罗莎 Susanne Lothar 饰)带着儿子来到位于湖边的小屋度假,乔治和儿子前往湖边整理之后要使用的帆船,而安则在厨房里安置生活用品。一声尖锐的门铃划破的所有的平静,来者是一名看上去彬彬有礼的年轻人,他自称皮特(弗兰克·捷林 Frank Giering 饰),此行前来打扰是为了借一枚鸡蛋。皮特端正的外表取得了安的信任,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却让安大跌眼镜。这时,一名叫保罗(亚诺·弗里斯奇 Arno Frisch 饰),外貌酷似皮特的男子敲响了安的房门,同时,乔治带着儿子也回家来了。
演员都到齐了,一家三口怎么也无法想到的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来自这两个白衣恶魔的,毫无动机,毫无怜悯,毫无理智的凌虐。
第5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迈克尔·哈内克
《趣味游戏》演员表
苏珊娜·洛塔尔 Susanne Lothar 演员 Actress (饰 Anna) 代表作:朗读者 / 安娜·卡列尼娜 / 钢琴教师
乌尔里希·穆埃 Ulrich Mühe 演员 Actor 代表作:窃听风暴 / 趣味游戏 / 班尼的录像带
亚诺·弗里斯奇 Arno Frisch 演员 Actor 代表作:趣味游戏 / 恋物 / 班尼的录像带
弗朗克·吉林 Frank Giering 演员 Actor 代表作:趣味游戏 / 城堡 / 悍将双雄
Stefan Clapczynski 演员 Actor/Actress (饰 Schorschi) 代表作:趣味游戏
多丽丝·昆斯特曼 Doris Kunstmann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趣味游戏 / 杀人是我的职业,亲爱的 / 极速特警 第一季
Christoph Bantzer Christoph Bantzer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趣味游戏 / 四个国王 / 犯罪现场
沃尔夫冈·格吕克 Wolfgang Glück 演员 Actor 代表作:趣味游戏 / 犯罪现场 / 梦幻故事
Susanne Meneghel 演员 Actor/Actress (饰 Gerdas Schwester) 代表作:趣味游戏
Monika von Zallinger 演员 Actor/Actress (饰 Eva) 代表作:趣味游戏
《趣味游戏》电影评论
影片本身并不好看,当然导演本身也不是想把它拍的好看。导演的目的应该是反暴力娱乐化。如果说这个影片恐怖,那么恐怖的原因在于过分真实。与《我唾弃你的坟墓》《水果硬糖》《告白》等YY反杀的所谓爽片截然相反,《趣味游戏》真实的可怕,正如现实生活里暴力的受害者往往以一个最无助最憋屈的结局为结局。就像《盲山》的真实结局应该是警察并没救出被拐卖的妇女,反而与村民是一伙。还有一小部分即使复仇成功,最后也会成为欧金中那样的“犯罪分子”在抓捕时被“畏罪自杀”。最后只剩个风烛残年的老母在铁皮屋里孤苦无依。
世界观被震塌,但细想之下又是意料之中。首先这是一个和《定理》一体两面,截然相反的实验。其中的侵入者没有初始,也没有终点,“无因的恶”其存在本身就是破坏力的保证。再者,我在讨论房思琪的时候就谈过旁观者的视觉便是一种潜在的暴力,因为它鼓励被旁观者主动牺牲。但哈内克所描绘的暴力只是一个隐喻,它象征着视觉本身带有的消费性,与观众的态度无关。一个导演最大的敌人是谁?他的观众。因为导演的欲望是倾诉,而观众的欲望则是消费倾诉。哈内克的实验是对食腐动物的报复。观看就是一种罪孽,真正有羞耻心的人会在一开始就挖去自己的眼睛。
感觉完全区别于美国的惊悚片和犯罪片,让我眼前一亮,还了解了一个新概念叫第四堵墙。反正我是很喜欢创新的导演,可以打破旧框架,跳出来思考的导演,绑架最开始的起源是给不给鸡蛋,虽然都是绑匪故意为之,为了激怒主人,但是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之恶,看起来两个人好像都没有发生什么大错,在人类社会中,两个没有犯什么大错但是却不可磨合的人,哈内克把他们用力一推,变成了绑匪虐待的故事,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问题,还在拦车的情节,哈内克把人的心思琢磨的透透的,还是那句话哈内克是天才。
和伊甸湖一起。跟其他带虐杀类要素电影不同,这类电影1凶手不是未知怪物、超自然力量等,而是人类社会里随意一个个体,现实中这种人是要接受法律审判的。而2他们在电影中却没有受到审判或者报应,后者是很多电影常用的惩罚方式。3是施暴的过程不是磨平棱角给观众看“这很痛苦残忍”这几个不痛不痒的抽象文字,而是直接触动观众的神经,电子游戏还有多一种手段:亲自互动。这3点使它们和其他电影区分开来,不论正负情绪,只有触动到你了才能让你的大脑思考起来,而不是像看着标准答案做习题一样“就算你过了”
看完权限狗剧情片后其实并不气,可能是因为我当幕后权限狗也当多了,所以并没有觉得被愚弄啥啥的有什么事……不要对一个被二手转述或者是虚构的故事投以太多感情,如果它没有一个撒谎的一手传播者,也起码会有无数道扭曲的传播桥梁……你最终要去具体地评判这一故事的是非对错往往是不可能的。哈内克还比较老实,把为什么出那么多bug还能让故事进行下去的原因给揪了出来,可很多事情——比如你现在随便打开一个悬疑新闻看一看,一个机械降神的谜团之因都始终不会被揭发出来。
讨论观众与电影的关系。当凶手邀请观众与他同谋进行这场掠杀游戏时,我们每个人都脱不了干系,结尾处的那个定格镜头,似乎在蔑视着银幕前一个个伪善的同谋者。凶手可以通过快退弥补自己的大意,观众大可以关闭电视来拯救受害者。但观众同时又是被迫同谋的受害者,如同片中的一家人,并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被迫参与到这个“趣味游戏”。观众选择不了视角、镜头,明明是同谋者却只能选择受害者的方式去观看。观众甚至不可能选择成为恶,因为这无因的暴力没有给你选择的机会。哈内克通过电影的方式和观众玩着这场被他完全主导的“趣味游戏”。
一部彻头彻尾的折磨观众,并调戏观众的电影。从剧作来讲,整个故事缺乏对立,推进剧情走向的是来自闯入者单方面的努力(也就是对受害者的折磨)。但选择以这个故事为寄居载体,通过三次次元壁的打破,外加遥控器反转剧情的桥段,明明白白得告诉观众,趣味游戏,玩儿的不是电影里受尽折磨的一家三口,掌控的是看电影的观众,折磨顺带调戏的也是观众。这样想来,竟会有种生气,被气到无奈发笑的感觉。
哈内克牛逼,让安娜祈祷那里的镜头是将观众代入到施暴者视角,观看暴力即"参与"暴力,而雷同的事情在反复上演,无论是观众从这部电影里看到的,还是从电影里的电视转播上看到的。这种"强盗式"的暴力逻辑也以隐喻形式转嫁给观众,观看的自主权并不在观众那里,观众只是被图像叙事驾驭的对象。开头那一段公路拖船和摇滚乐插播直接点题。这是哈内克扔给观众的"趣味游戏"。
原以为是刺激的虐杀,但看得我好无聊,节奏挺慢的,整段故事迷离而又漫长,儿子去世后长时间静止的远景镜头,故事发展依靠大段的对话推进,随心所欲而又神经质的凶手,不知所云的残害行为,导演是想映射中产阶级的无知和懦弱吗?还来个遥控器翻转剧情,很难评这种实验性行为的意义在哪,最后跑到新的一家人,穿得如此诡异雨衣和手套说借鸡蛋,对方啥都没问就居然爽快同意影帝都没什么机会体现表演,这片翻拍美国版本为什么会失败,因为美利坚人民肯定第一时间拿出枪物理还击,根本没有后续剧情嘛
编剧是对鸡蛋有什么偏见吗?把这恶趣味的片子叫趣味游戏。把观众当白痴。编剧要告诉我们富人不要张扬,否则会被仇富的人找上门来做趣味的游戏?你还不能反抗,就像待宰羔羊一样乖乖等死。如果这是真人真事改编那当地的治安是很糟糕的,有电视看却连个座机都没有。当绑匪已经释放出杀人灭口信号时就不要抱幻想了,死也要拉个垫背的。一胖一瘦的绑匪怎么看都不像不可战胜。男女主完全有机会反杀,至少两败俱伤。但一直被编剧安排得很弱智。试问正常人在妻儿包括自己受到生命威胁时,哪怕断了手断了脚岂会不拼尽全力保护与歹徒搏斗?所以我觉得这剧本是有问题的。编剧精神有问题,还自以为题材新颖,拍摄手法别出心裁,我呸,连基本常识都没有,浪费老子时间,被这高分骗了,然后被那些评论带风向了。不可否认某些人品味就是如此一般。老司机不推荐大家看。
紧张害怕却又想看,好不容易等到安娜勇夺猎枪射杀成功,却被硬生生“倒带”回去变成了失败。极端暴力面前,我们总是不自觉希望受制者获得解脱。然而没有反转,没有救世主,受害者的光环黯然失色,打不过,逃不出,最后的解脱是死亡。上帝已离场,又是一场新的趣味游戏。喜不喜欢电影已经不重要了,导演已将真相呈现。真相不是娱乐,不是正义伸张的快感,不是写在脸上的好人与坏人,不明原因的恶意,这是一场严肃的思考。
文明对野蛮始终在迁就,总觉得事情还没有那么糟吧。等到野蛮完全控盘,一切都为时已晚。哈内克深深迷恋暴力的成因,但他并不主张以暴制暴,他迫使我们自省,直面暴力而不是躲避,扼制自我的暴力冲动,同时对环境保持警惕。文明绝不该等同于懦弱。令人唏嘘的是,2007年哈内克重拍本片美国版后,奥地利版男女主演于五年内先后离世,给本片蒙上了更加诡异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