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odstock
(1970)
评分:9.2
导演:迈克尔·沃德利
编剧:Gerard Corvin
主演:琼·贝兹 / 里奇·海文思 / 罗杰·达尔特雷 / “谁人”乐队 等
类型:纪录片 / 音乐 / 历史
片长:184 分钟 / Germany: 169 分钟 / Swede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别名:爱与和平:乌兹托克纪实 / Woodstock 3 Days Of Peace & Music 1969
上映时间:1970-03-26(美国)
IMDb:tt0066580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电影简介
The original "Woodstock" documentary film, with added elements including performances by bands who were not included in the original film, bonus footage of those who were, and a post-credits tribute to activists, performers, and organizers who passed on since the original release.
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鲍勃·莫里斯 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提名)塞尔玛·斯昆梅克 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响(提名)丹·瓦林 / L·A·约翰逊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演员表
琼·贝兹 Joan Baez 自己 Self 代表作:音魂掠影 / 没有方向的家 / 拯救生命演唱会
里奇·海文思 Richie Havens 自己 Self 代表作:我不在那儿 / 鲍勃·迪伦:三十周年纪念演唱会 / 摇滚乐的历史第六集
罗杰·达尔特雷 Roger Daltrey 自己 Self 代表作:犯罪现场调查 第七季 / 魔界奇谭 第一季 / 70年代秀 第一季
谁人乐队 The Who 自己 self 代表作:拯救生命演唱会 / 摇滚乐的历史第六集 / 1971:音乐改变世界的一年
Joe Cocker Joe Cocker 自己 Self 代表作:穿越苍穹 / Woodstock '94 / 女王登基50周年纪念演唱会
阿洛·古瑟瑞 Arlo Guthrie 自己 Self 代表作:摇滚乐的历史第六集 / 漫步者切赫的民谣 / 皮特·西格:歌曲的力量
John Sebastian John Sebastian 自己 Self 代表作:出了什么事,老虎百合? / 峡谷回音 / Woodstock '94
吉米·亨德里克斯 Jimi Hendrix 自己 Self 代表作:摇滚七纪 / 摇滚乐的历史第四集 / 吉米·亨德里克斯:伍德斯托克现场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电影评论
非常感谢B站UP主oayoay_的翻译。花了好久的时间才把接近四小时的导演剪辑版看完。怎么说呢,如果你想研究西方音乐史,那么你就必须对Woodstock是什么有所了解,它绝不止只是一场音乐节那么简单,只要明白它的时代背景,那么你也就能听懂60年代的绝大多数音乐。我常在想,要是我能参加这场狂欢,或许不会像影片里的人那样勇敢,但我一定十分投入,并且终生难忘。这是伟大的历史瞬间,是爱与和平的完美诠释。
人们之所以如此怀念六九年的伍德斯托克,不仅是因为舞台上弥漫着的雷霆火焰与紫雾,还有那场不期而至的大雨,有人淋着“天浴”在泥地里奔跑滑行,有人依偎在人堆里相拥在雨中,他们拿锡纸折成个简易烟斗相互传递,他们用易拉罐和酒瓶敲打起节奏昂首高歌,像呼唤情人似地喊道“Marijuana!”,直升机空投下鲜花与衣服,这是四十万人的狂欢乌托邦,乐声与欢呼声四起,他们或许是摇滚乐诞生以来最幸运的观众,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的艺术家接连走向他们面前为其献奏,身上淋着鲍勃迪伦笔下将至的暴雨,而他们脚下时代正在改变
我在外网读Alvin Lee的资料被指引到这部纪录片,让我有幸见识了人类灭亡之前的盛况,不需要劳动,不用付费,露营、酒精和大麻,在泥浆里撒欢儿、裸奔、野合,五十万人聚在一起吃喝排泄,练习瑜伽和太极,制造垃圾和私生子,这场狂欢的典型性还体现在,在同时代的世界的另一极,那里的年轻人正在红旗、口号、大字报的鼓舞下掀起大串联和上山下乡的浪潮,他们在食不果腹的同时也拥有着仿佛磕了药一般如梦似幻的疯狂的青春。我在这场音乐会的评论里看到有人对那时候的人大表艳羡,言其追求之纯粹、精神之可赞,我倒觉得人类无非就是贪玩、爱懒和性欲旺盛罢了,不要贴上什么自由、和平与爱之类的狗屁借口,年青本身就是唯一的正确,等人一过了中年,就会觉得精力过剩真是一件回想起来让人恐怖的事情,就像酩酊大醉之后的清醒,只剩下空虚与无聊。
《闪回:电影简史》提及,1960年代初其实是光洁迷人的肯尼迪的希望时代,也许最后一点浪漫的理想主义被戴花环的小孩和天真乐观的嬉皮运动吸收了。对很多人来说,这种年轻的希望和群居精神最后在这个年代末纽约的伍德斯托克到达高峰。其纪录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Woodstock)在下一个年代的第一年公映。《纽约时报》的影评人文森特·坎比(Vincent Canby)预言性地观察说:“几乎每一个影片的片段,都令人猜测伍德斯托克代表什么——在雨中、泪中、拒绝中的一种宽容、甜蜜的团结精神——已经在消失,走入历史,变得落伍过时。”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g4y1v7cS?from=search&seid=782660409831964902
历时多久看完这224分钟我也不记得了,总之看完了。而除了the who吉米,其余都是不认识,但这些不紧要,它的主角不是台上的大神而是现场50多万人,对!只有60年代可以滋养出这样一场空前的爱与自由和平的音乐节。用71分小伙子的话语,因为大家都认为某个地方会有..可以寻找到某种答案。但其实根本没有,为什么五十万人就为音乐相聚在此?音乐有那么重要吗?我并不这么认为,人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生活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认为如果能来到此地就能找到生活意义或是如何维持生活,我想大家都很迷惘吧。最后就是很难想象李安拍过伍德的电影,他说这是一个很纯真的年代,是各种东西交集到一起的60年代,拍出来后虽然是真的没有什么人看,看过的也都是曾经历过那个年代大概六十五岁左右的人,但他却引以为傲。嗯!等什么,支持起来好吗!
#罗杰伊伯特“伟大电影”榜单,《伍德斯托克》不仅是划时代的纪录片,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观影体验。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是美国历史上最具神话色彩的一页,可能是除Live Aid之外最大的音乐聚集了。民谣,摇滚,黑人布鲁斯和灵魂乐接连登场,为和平,为爱,为人与人之间的本真发言。音乐文化上的巨大成功,财政上营收灾难,伍德斯托克的三天三夜是人类离实现乌托邦最近的一次,人们互相帮助爱护他人如圣经中一般,没有任何傻逼主义的干预。越南战争的恶化,战后婴儿潮,政府的腐败让伍德斯托克一代的人们来此以寻找生命的意义,但答案在风中飘荡。民谣皇后琼贝兹作为压轴登场依然气质非凡,那醉人的女音回荡在音乐节的夜色里。乔普林的沙哑嗓音辨识度极高。吉米亨德里克斯在影片最后用令人窒息的电吉他solo美国国歌给音乐节画上了句号。
总算看完了,看的224分钟的版本,如此之长,但对于举办了4天的伍德斯托克来说,这仅仅是将其压缩到原本的1/24。每一个摇滚乐迷恐怕都很难忘记两个“节日”,一个是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另一个则是1985年的Live Aid,摇滚乐就像花衣魔笛手一样,让年轻人像孩子一样“趋之若鹜”,你很容易就能看到有多少人在台上对下面的年轻人进行夸赞,即使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即使仅仅因为他们聚集在一起而没有自相残杀。有一段印象深刻,记者对一位正在清理流动厕所大叔表示赞许,大叔说:“我的孩子也在这(音乐节)里面,我还有一个孩子在越南,我很高兴能为他们做这些。”接着一位面黄肌瘦的年轻人从厕所里走出来,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评价说:“(厕所)总比树林好。”最后人去楼空的一片狼藉要比人山人海还要令人难忘。
1970年做一个1969年的纪录片挺牛逼的,不过相应的后果就是还沉在那种情绪里,影片里话筒里的声音只有好话和空话。它毕竟是个演唱会电影,这样的电影是有上限的,这部电影或许到达了这个上限。分屏手法的巅峰吧,马丁剪辑可真棒。看完后的第二天我剪掉了我齐肩的头发(二者并无关系)。希望能建一个二十四小时连续放这部电影的电影院。NEVER STOP PARTYING!
彼时的摇滚已经发展出复杂的形式和深邃的内容,却还来不及创造太高大的权威、背负太沉重的包袱。所有的声音、所有的概念都是“树头鲜”,都染满了青莽的气味,那是任何艺术都只能经历一次的“第一个辉煌时代”。而伍德斯托克,有意无意,替那个时代做了总结。用更世故、更后见之明的眼睛回头观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神话,对照这些青年长大之后纷纷成为八十年代雅痞的惨剧,你我实在很难心无芥蒂地复述彼时的口号:“做爱不作战”、“别相信三十岁以上的人”、“你只需要爱”……然而这也是那群青年比我们幸运的所在。至少有那么一段日子,千千万万青年人真的相信,摇滚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分成三四次才看完,太棒了,简直太棒了,摄影,剪辑,马上就去看幕后访谈。看前半段时很向往嬉皮士的生活,吸大麻,冥想,随着音乐舞蹈,直到我看见了人坐在地上用手吃西瓜,还有人群撤退后满地的垃圾。伍德斯托克一半是音乐节,一半是灾区,音乐固然摇滚,可是不敌肮脏混乱的人群印象深刻。真正包容的,博爱的,不是光屁股的嬉皮士,而是音乐节主办方和小镇的居民们,文明与野性还是需要平衡,文明过头了太拘束死板,野性过头了会危及生存。
六O年代的美国物质繁荣,黑人争取民权运动、性别平权运动激越,美苏冷战下的登月竞赛和核危机此消彼长,黑手党引发公愤盛极而衰,整个社会既纷繁又动荡。如此背景下,几十万环抱着『美国梦』成长起来的Hippies年轻人在WOODSTOCK为期三天只有荷尔蒙与音乐的绮梦中尽情释放着自己的个人主义,反主流文化的波浪翻覆涌动影响深远,那种在迷惘中追逐自由的精神在理性作序的当今还是令人无比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