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ral do Brasil
(1998)
评分:8.7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
编剧:马科斯·伯恩斯坦 / 若昂·伊曼纽尔·卡耐偌
主演:费尔兰德·蒙特纳哥 / 马里利娅·佩拉 / 文尼西斯·狄·奥利维拉 / 奥顿·巴斯托斯 等
类型:剧情
片长:110分钟
地区:巴西 / 法国
语言:葡萄牙语 / 德语
别名:开罗:中央车站 / 千年等一天 / Central Station
上映时间:1998-01-16
IMDb:tt0140888
《中央车站》演员表
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 Fernanda Montenegro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中央车站 / 霍乱时期的爱情 / 看不见的女人
马里利娅·佩拉 Marília Pêra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中央车站 / 街童 / 婚纱
文尼西斯·狄·奥利维拉 Vinícius de Oliveira 演员 Actor 代表作:中央车站 / 突击中央银行 / 太阳背后
奥顿·巴斯托斯 Othon Bastos 演员 Actor 代表作:中央车站 / 黑上帝白魔鬼 / 太阳背后
马修斯·纳克加勒 Matheus Nachtergaele 演员 Actor (饰 男主的哥哥) 代表作:上帝之城 / 中央车站 / 扎马
索娅·利拉 Soia Lira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中央车站 / 太阳背后 / 痴梦芭蕾
《中央车站》电影评论
约书亚的寻找是现实的,具象的;多拉的寻找是精神的,抽象的。这个故事充满了爱与幸福,堕落与信仰等相互对立又相互牵扯的内涵。中央车站的车不管驶向多远的地方都会义无反顾,惯性的返程。其实人也是如此 不管身处何地,即将去哪里,都不要忘了回头望望原先的自己。其实,身边的一切,不管家庭的,还是社会的。不过都是一种外部存在,大多时候,它们不是单凭一己之力 就可以控制与挽回。与其在这样的无奈中泥足深陷,不如坚守初心。或许再次回头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想要的一切似乎从未远去。
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感受的好片,真诚的朵拉觉醒之路,尤其是在镜头语言上面,导演充分调动起镜头下的人物、色彩、视角,夹杂着巴西的异域风情,充满艺术的美感。在中央车站鱼龙混杂的世界,一个世故而冷漠的老女人,一个固执而善良的少年,一起踏上旅途,从互相看不对眼到关系逐渐融洽且亲切。朵拉是一个缺失“爱”不信赖这个世界的人。她用自认为对人们作出判断:她经常以“上帝”姿态审视那些信件,嘲笑信件表达的真诚情感。过去她遗忘了一些:在人群里遗忘“亲情”的感觉,在神里遗忘了“信仰”的支点。约书亚要寻找父亲,朵拉需要寻回遗忘的东西。影片最后定格在两个镜头互相切换,朵拉和约书亚都拿出他们的合影。“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女人要寻找她的归依,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家园。”
是人性的纠结与反转,也是在自我救赎中释怀的故事。女主总给约书亚说她爸爸的故事,说她爸爸多年以后忘记她,转头就对约书亚说你也会忘记我的。离开的时候,她相信了约书亚口中那个很好的爸爸,也放下了对父亲的执念,想念父亲让她开着汽车鸣笛的样子。同时对约书亚说,你以后开着大卡车上路的时候,不要忘我,我是第一个让你我方向盘的人。某种程度上,陪伴约书亚找父亲是赎罪,也是她自我寻找的过程,更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把自己带入父亲的角色,而不是母亲。每个人的相遇与经历,说不定都是改变你我人生的重大救赎。不停地有人提到菊次郎的夏天,主题是有点像,但本片的宗教元素明显更多一些,把写信这样的主题放到巴西,好多叙事情节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饱经岁月摧残让有的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恶意。朵拉就是这样,她在里约热内卢中央车站替人家写信,可实际上她并不遵守约定寄信,而是把信拿回家撕毁或者藏在抽屉里。面对顾客的遗孤约书亚,她的第一个想法竟然是把他卖掉赚钱。后来,良心发现的她在和约书亚的“寻父之旅”中,被孩子执着的信念感动,让她回忆起和父亲之间并不愉快的往事,同样是一个酒鬼,同样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童年的创伤和世事的苍凉造就了这个奸诈,冷漠的女人,但在寻找“耶稣”的路上,她心中的善良被一步步唤醒……
简洁又真挚,素昧平生的早熟孩子与潦倒大人相互治愈的故事在《这个杀手不太冷》、《完美的世界》、《菊次郎的夏天》等一系列经典中次次讲述,并不新鲜。但是换作女性视角,缓缓铺展开这个表面上为孩子寻找亲缘,深层里为自己寻找信仰的故事,显得更加扎实而细腻。尤其是写信人这个身份用的真好,早年留下的心头伤疤因为阅尽世间的冷酷而僵硬结痂,因为文字,以及里面承载的人性中的美好情感而逐渐软化脱落,people are amazing。女主角的表演堪称完美(输给格温谁能服气啊...),尽管韶华已逝,但她涂上口红穿上连衣裙的时刻,无比动人。结局的离别匆匆,乍似突兀,但又那么现实。就像白发卡车司机的感叹,人们的萍水相逢是昙花一现,就像没有认识过一样。但有些温柔,想必是不会忘记的。
朵拉和菊次郎,都是一开始并没有给人留下太多好印象,甚至都带点无赖的痞气的人。然后,他们因缘际会下带着那个有些麻烦的孩子走上了回家之路。菊次郎之夏配上久石让的音乐,碧蓝干净的海水轻拍海滩,这趟旅途变得像是一次充满温情的旅途,菊次郎这个怪大叔变得可爱起来。而朵拉和约书亚之旅,坎坷心酸中也不乏温情,扬满灰尘的道路,丢失的包和夺路而逃的卡车司机,都让这场寻亲之旅的底色变得更加沉重。这也是一场救赎之旅,一个不幸失去母亲的孩子,救赎了另一个童年同样不幸的大人,他们的共同点或许是,都有一个酒鬼父亲。
当年获得柏林金熊奖一鸣惊人的影片,其实讲述的是个很简单的救赎故事,甚至作为情节铺展关键的母亲车祸那部分还略显牵强,但它传递出的温暖与情缘却十分动人,一位退休大龄剩女,有着缺陷的童年与心结,以及“恶劣”的性格;一位失去母亲的孩子,一心想见到印象模糊的父亲,懂事却又固执,他们如车站来来去去经过的人们,被淹没在尘世之中,而恰恰是不起眼的角色,却书写出永生难忘的相逢与治愈,最初看不顺眼的关系逐渐化为结尾同时凝视相片的默契,导演为这特殊的一对赋予了强烈的宗教色彩,约书亚、以赛亚、摩西,《圣经》里的名字,以及片中仪式感的吟唱和敬奉,让这一段旅程充满神性的奇妙,寻寻觅觅,“耶稣”终会回来。
90年代的巴西在实行所谓的现代化,许许多多人人离开的自己的家乡然后流离失所,他们渐渐地丢失了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善良和人性的纯真逐渐也不知为何物。当一个国家的人都失去信仰时,这个民族的归属感就会逐渐枯竭,好的社会需要道德的支点,在中央车站处死一个青年,所有人都成了鲁迅笔下的看客时,说明人们的道德早已沦丧。一个民族需要信仰的支点,而一个作为一个人则需要希望和情感的支点。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阻止自己变得虚伪,去将温暖传递人间。
巴西除了《上帝之城》那个现实疯狂又令人畏惧的街头,还有一条条由美国捐赠的废旧大巴而建立的公路网络。想象一个画面,一群人坐在没有空调风扇的大巴里,旁边就是一位带着草帽的老年人,后座是皮肤黝黑但是五官突出的妙龄女子,她身旁的青年男人手里拿着吉他歌唱,于是整个车厢里的人都开始愉快起来,气温不断升高,汗液夹杂着淡啤的味道附着在每个人衣服上,热情的似乎有点不检点,一个退休女老师带着一个寻找父亲的倔强小孩一路漂泊,描述着豪放下隐藏的细腻和温情。南美洲最神秘的莫不是保罗·索鲁笔下的《老巴塔哥尼亚快车》之行吗?
在《菊次郎的夏天》看的前几天看的,忽然发现两个电影题材颇为相似。一个是刻薄的单身老阿姨带小男孩找爸爸的故事,一个是嘴欠损人大叔带小男孩去见妈妈的故事。都很喜欢,《菊次郎的夏天》有久石让音乐的加持和各种其他人物的加入有很多搞笑幽默的小可爱,而《中央车站》里,因为巴西贫困的社会生态,他们一大一小的旅途则心酸的多。好在,他们的一路相伴也互相滋养起了感情,互相融化温暖。在一个集市里,小男孩负责吆喝,朵拉为当地村民写信,一张张面孔带来无数个关于等待、牵挂、期盼、关爱的故事,这一次,朵拉的心也变得柔软了起来,把这些信寄了出去。小男孩的出现也伴朵拉走出了她原本刻薄凌厉的世界,让她焕新看待世界。替约书亚开心,尽管爸爸没有出现,可是有两个好哥哥的陪伴,相信今后的日子也可以健康快乐长大,而他一定会记得朵拉。
似乎这部电影应该要看很久,从白天看到黄昏的那种,但再次确认其实不到两小时,但故事的厚度稠密度总有那种错觉。看到了巴西大平原上破旧的景色,废墟般的房子,杂乱却色彩斑斓的里约街道,还有那些被揉过的旧信封。再次关注到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遇,陌生与熟悉之间只差一个故事,足够充满怀念的故事,想到天堂电影院,也想到朗读者。孩子若干年后开着大卡车,在孤独的巴西平原上驰骋,摸着方向盘的某个时刻,真的会记得那些远去的日子。以前的日子真的很容易出现那种情怀般诗意,人们在错综复杂中偶遇弥补了一段情感缺失,然后又突然离开,不会有手机号或SNS朋友圈,书信也不一定会寄出去或寄到,但回味总是隽永悠长。
从菊次郎的夏天过来,都是治愈性的剧。毫无瓜葛的朵拉从假装代写寄信到救无家可归的男孩,一路抛弃又舍不得的带他找父亲的过程。卖男孩买电视机和路上的抛弃和偷东西,表现了人性本恶自私的一面;拼死救男孩,宁愿自己偷也不让男孩偷,最终说服了自己亲自带男孩找父亲,和读信不告而别,又表现了朵拉内心的善良。男孩的演技也是很好了。中央车站是找父亲思念父亲,菊次郎是找母亲思念母亲。中央车站有种更真,基于时代背景的真,大概是车站人来人往却无人过问刚失去母亲的男孩那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