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 quatre cents coups
(1959)
评分:8.8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编剧:弗朗索瓦·特吕弗 / 马塞尔·穆西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 / 克莱尔·莫里耶 / 阿尔贝·雷米 / 盖·德孔布勒 等
类型:剧情 / 犯罪
片长:99分钟
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 英语
别名:四百下 / 胡作非为 / The 400 Blows
上映时间:1959-05-04(戛纳电影节)
IMDb:tt0053198
《四百击》演员表
让-皮埃尔·利奥德 Jean-Pierre Léaud 演员 Actor 代表作:戏梦巴黎 / 四百击 / 狂人皮埃罗
克莱尔·莫里耶 Claire Maurier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天使爱美丽 / 四百击 /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阿尔贝·雷米 Albert Rémy 演员 Actor 代表作:四百击 / 射杀钢琴师 / 法国康康舞
盖·德孔布勒 Guy Decomble 演员 Actor 代表作:四百击 / 节日 / 赌徒鲍伯
乔治·弗拉芒 Georges Flamant 演员 Actor 代表作:四百击 / 母狗 / 奇怪的维克多先生
弗朗索瓦·诺谢 François Nocher 演员 Actor 代表作:四百击 / 爱情和法国女郎 / 禁忌的爱
塞尔热·莫阿蒂 Serge Moati 演员 Actor 代表作:四百击 / 玫瑰信贷 / 爱的勇气
Luc Andrieux Luc Andrieux 演员 Actor 代表作:四百击 / 悲惨世界 / 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
Christian Brocard Christian Brocard 演员 Actor 代表作:四百击 / 恶魔 / 大小通吃
克洛德·芒萨尔 Claude Mansard 演员 Actor (饰 Examining Magistrate) 代表作:四百击 / 精疲力尽 / 射杀钢琴师
雅克·莫诺 Jacques Monod 演员 Actor 代表作:四百击 / 七宗罪 / 局外人
皮埃尔·勒普 Pierre Repp 演员 Actor 代表作:四百击 / 警察与外星人 / 警察与女兵
亨利·维尔洛热 Henri Virlojeux 演员 Actor 代表作:四百击 / 七宗罪 / 丁丁历险记之太阳神的囚徒
让-克洛德·布里亚利 Jean-Claude Brialy 演员 Actor 代表作:四百击 / 玛戈王后 / 自由的幻影
让娜·莫罗 Jeanne Moreau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情人 / 四百击 / 云上的日子
菲利普·德·布罗卡 Philippe de Broca 演员 Actor 代表作:四百击 / 精疲力尽 / 七宗罪
雅克·德米 Jacques Demy 演员 Actor 代表作:四百击 / 瑟堡的雨伞 / 阿涅斯的海滩
让·杜歇 Jean Douchet 演员 Actor 代表作:她 / 四百击 / 精疲力尽
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ard 演员 Actor 代表作:四百击 / 脸庞,村庄 / 精疲力尽
Laure Paillette Laure Paillette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四百击 / 悲惨世界 / 射杀钢琴师
弗朗索瓦·特吕弗 François Truffaut 演员 Actor 代表作:戏梦巴黎 / 四百击 / 精疲力尽
《四百击》电影评论
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开山之作,弗朗索瓦也算是这类电影的鼻祖了。该片讲述了十三岁少年安托万在学校偷打印机被继父送到青少年罪犯拘留所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电影的剧情非常平淡,可能是现在的剧情片太多的缘故吧,甚至还感觉到有些乏味,但这不足以动摇他在影史的地位。影片多用淡入淡出的拍摄手法,让人不会感觉到镜头的突兀,显得非常自然。影片在结尾的设定非常巧妙,以小男孩在海边奔跑为全景,然后镜头慢慢拉向小男孩脸部,最后给小男孩脸部的一个特写,显示“剧终”二字。你可能想象不到在62年前的法国,拍摄电影能用到那么多“推、拉、摇、移”等镜头运动,这是非常令人惊讶的!所以,这部作品不能用现在已知商业片和文艺片的视角看待,它更像一个模板、一个框架,等待后人慢慢描摹、摸索。如果我也能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我也可以称得上是鼻祖
相比于戈达尔,我更喜欢特吕弗,倒不是因为他的长镜头,而是喜欢他电影中的浪漫多情、温柔克制。本片是特吕弗半自传体的电影,也奠定了他"作者电影"的风格,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叙述自己的经历,小男孩身上就带着特吕弗自己成长的印记。//特:“和别人的青春比起来,我的青春相当痛苦,因此希望借本片描述青春期的尴尬。”由于深受希区柯克的影响,跟拍成为了特吕弗电影的标志性镜头语言,结尾的长镜头也成为电影史上的里程碑。特吕弗14岁被迫辍学打工,1年后结识了安德烈·巴赞,成为《电影手册》的评论员。1958年,年仅40岁的巴赞早逝,悲痛万分,年仅27岁的特吕弗拍了处女作,献给安德烈·巴赞。
法国新浪潮的奠基石,少年特吕弗的半自传,“谨以本片纪念安德烈·巴赞”。我想,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不会忽视那段熠熠生辉的岁月,而这一切在《四百击》问世的那一天正式拉开帷幕,或许还要更早,从巴赞创办《电影手册》的那一刻起,有些风浪注定要到来,有些人必将登上历史舞台。此后的数十年间,他用他那颠覆性的“非连续性情节”,一笔一画在世界影坛书写其名——弗朗索瓦·特吕弗。不想说新浪潮重构了电影艺术,但它无疑重绘了电影美学,而其对传统电影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为世界电影发展注入了活力,那些人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条不同以往的路,也为后世开辟了一条名为“艺术电影”的幽静小巷。
法国新浪潮的开端,说的是教育问题,看的是制度本质。沉闷中带有特有情节的轻松,看完心理却发堵。从开头的埃佛尔铁塔开始,到困在海边结束。摄影机进街道,通天的巨塔令所有事物都显得渺小,雪花落下发不出一点声响。拍出了叛逆期的灵性,几处长镜头难忘。多少年过去了,制度带来的教育的恶依然存在,被误解的善意所承受了巨大的代价,奋不顾身的逃离,最终只看到了迷茫的大海,永远逃不出的困境与牢笼。转身后的定格镜头久久不能忘怀,仿若仿徨,仿若迷茫,仿若看到了什么永生难忘的东西。但本片可能期望太高,并没有看到类似戈达尔的独特大胆的设计,只有看到在当时颇为前卫的长镜头能稍感欣慰。
新浪潮下的作者电影,长镜头的运用,把思考还给了每一位观众,让生活感融入了电影,我们不再是蒙太奇下的旁观者,不再完全受剪辑和特写镜头牵着走,我们就像一个个安托万。电影没有主要的故事线,完全依靠着人物的下一步行动去展开。什么是代入感?代入感大概就是我都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去干什么,也许是偷牛奶,是狂奔,是逃学。很多电影,是提前就把观众关在了一个漆黑的房间,一点点把房间照亮,直到我们清楚看见房间里的陈设布局。然而,对《四百击》这类电影,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布置好的房间,而是给了我琳琅满目的家具,让我布置成我希望的房间,我看安托万在奔跑,我先会想他下一步要去干什么,去哪里?后来我才意识到,我的呼吸跟着他一起变得急促,心情变得一下子开朗,我感受到了自由。
跨年夜补作业后看的一部,真的很喜欢这种现实主义的作品。新浪潮不是很懂,但是感觉片中很多主观镜头,是和其他观影不太一样的主观镜头,很真实。以一个问题少年的视角去反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特别倾向的去批判,反而是这种客观倒更让人反思,长镜头和其他镜头里也没有太多诗情画意的情绪表达,就是奔跑和流逝,追求自由但又极其茫然。让我思考的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几乎都是调皮的,或许能够反映那个时代法国社会的某些问题吧。还有就是安托万最后自我陈述时也没有说出母亲出轨的事情。很多时候,不懂事的反叛时光就像被墨水沾染的作业本,以为撕下来藏进桌洞就可以了,但是问题出在坏掉的笔上。背景音乐总有沉闷的弦乐,多像他在牢车里无声泪满面的孤独写照呀。
法国新浪潮中站在海浪尖的作品,温情而从容的特吕弗导演,真诚而残酷地细述少年的忧伤。少年在残酷中成长,你我都不曾逃脱。离家出走的安托万在天未亮的街头游荡,偷一瓶牛奶,一次次小心翼翼地试探,成功后提心吊胆地喝尽自以为是的成长。他被警车带到教导所时,天色暗淡,在昏暗的路灯映照下,特写推进安托万无声的狼狈眼泪。安托万的父母实在是残忍,却又真实。朋友的父亲正如朋友的家境一般,是多少少年羡煞,却又虚幻的。少年既是迷茫,又空有英雄梦,巴尔扎克是迷茫中闪回的光,又空空落一场燃烧殆尽。当安托万逃离教导所奔向海边时,我们没有看到自由,只有迎向镜头的满眼的迷茫。这个被无数人激赏和解读的结局,像是在提醒我们成长是一种一沉再沉的承受,也是一种一忘再忘的解脱。
特吕弗影史名片,知名度类比费里尼“八部半”;比起影片内容,《四百击》光片名,就拉高了不少评分;其次是影片开头,“献给安德烈·巴赞”。缅怀新浪潮五虎将,始于法国《电影手册》。电影以孩童视角,解构父母权威性,以及他们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特吕弗似乎在试图探索一个锒铛入狱的不良少年,缘何至此的根源;有朋友误诱,也有原生家庭“戕害”;看完《四百击》,我很难将男主视为不良少年,他的行为举止,在我看来,再正常不过了,反而引发思考的,是其父母在男主成长过程究竟起到怎样作用;比如:他那偷情的母亲,表面维持“家庭和睦”;面对儿子被送入管教,却表现令人寒心一面;若追溯“父母皆祸害”论调,大致可溯该片,至少它呈现了不健康亲子关系;后来看《武林孤儿》,终于理解沙丹为何将其称之为“中国乡村版四百击”了。
“导演”字幕写的是“mise en scene”,这个词在电影史和李安的访谈都看到过,中文翻译“场面调度”,不仅是演员走位、摄影机机位,视听空间的一切铺排都算在内,可以说是导演工作的准确定位。特吕弗调度针脚细密,小伙子在家生火摆餐具动作利索。家里的空间也有意思,睡在厨房门口,还设个巴尔扎克的神龛。家庭场景围绕着餐桌,爷俩一顿敲了五个鸡蛋。离家过夜帮人找狗偷牛奶丢奶瓶滑下干涸的喷泉,敲碎冰面取水擦脸,一宿过去。光屁溜小伙子钻进被窝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是唯一温柔的时空。爱看电影读小说的少年能坏到哪去呢,成年人生活在烦心事儿里,孩子的失控让他们愤怒。最后奔跑的那条路也好,背景变化,路的质感带着脚步声也有变化。小孩子拍得真好,不是成年人为拍而拍的傀儡
作为实验电影,感觉自己的阅片量和理解能力还不足以看出这部电影的真正内核。电影最后的4分钟的长镜头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也让我想起了今年在SIFF影展看的《荒野之原》最后的长镜头,都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持续跟拍,迫使观众去对镜头进行思考同时也可以引起对于整部电影的思考以及对主人公性格的更为深入的理解。从电影故事方面来说,电影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叛逆儿童的成长历程和叛逃经历。电影名字以成人视角命名来诠释成长就是经历400次打,但是电影叙事视角却是从男主人公来讲述成长的,男主在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中感受不到关怀,只能不断反叛,把自己伪装成大人模样,但是最后的那个画面,观众可以看得出他还是那个孩子,眼神依然充满了成长的迷茫。
让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在开篇的手持长镜头中,交代了故事发生在巴黎,从街道随着浪漫的音乐,反倒承托出凄美凄清的感情基调。将故事带入哄闹的教室。让观众开场融入电影,如被导演领进故事。教室里平拍男主镜头,而不是站在无理的老师视角俯拍,作者站在孩子们这一边。镜头角度代表了作者的立场。在结尾男孩长跑到海边的80S的长镜头,将视角转向海边。并渲染了压抑释放的气氛。在大全景中不断地奔跑,带动着观众的情绪。最后男孩回头看向镜头戛然而止,特写向观众眼神交流的无助感,如<<杀人回忆>>最后对凶手的凝视一般有深意。才有了希望的逃脱总有海的阻挡。全局暗讽孩子的叛逆是跟原生家庭的错误有关。男孩本身是善良的孩子,。多一个倾听他们们的人,有很铁的伙伴,孤独且快乐。
其实以个人的观影经验,会觉得四百击很像小武,或完全反过来。他们精妙的地方都在于有简练的镜头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时代下的一座城市。但毫无疑问两者聚焦的人群是不同的,安托万看似做了很多恶,但实际观感你不会觉得那些是什么了不起的恶。相反,当看着老师在歇斯底里,看着他们如何打击一颗刚刚受巴尔扎克而感召的心。看着家长目的优先于爱的道貌岸然,嘴上无可奈何实则教育能力匮乏的举动。我会觉得这个充斥规训的世界才是那个阴影中的恶。当看到最后小朋友奔向大海时,是真的有一种寂然的心痛。观者都知道他会是什么样的下场,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想看看大海。或许只有在那片波涛汹涌下,一切才是真实诚挚没有半点虚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