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评分:8.4
导演:李安
编剧:李安 / 詹姆斯·夏慕斯
主演:郎雄 / 王莱 / 王伯昭 / 戴布·斯内德 等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105 分钟
地区:中国台湾 / 美国
语言:汉语普通话 / 英语 / 粤语
别名:Pushing Hands
上映时间:1991-12-07(金马影展)
IMDb:tt0105652
《推手》演员表
郎雄 Sihung Lung 演员 Actor (饰 Mr. Chu) 代表作:饮食男女 / 卧虎藏龙 / 喜宴
王莱 Lai Wang 演员 Actress (饰 陈太太) 代表作:推手 / 唐朝豪放女 / 火烧岛
王伯昭 Bozhao Wang 演员 Actor (饰 朱晓生) 代表作:西游记 / 大江大河2 / 金粉世家
戴布·斯内德 Deb Snyder 演员 Actress (饰 玛莎) 代表作:推手 / 波士顿法律 第三季 / 波士顿法律 第四季
李涵 Haan Lee 演员 Actor (饰 吉米) 代表作:推手
黎拨佳 B.C. Lee 演员 Actor/Actress (饰 Waiter Lee) 代表作:推手 / 危机边缘 第四季 / 圣何塞谋杀案
陈捷文 Chit-Man Chan 演员 Actor (饰 Chef Tsien) 代表作:饮食男女 / 推手 / 黑白道
王洪彰 Hung Chang Wang 演员 Actor 代表作:推手 / 风流弯刀 / 包公斩驸马
李巨源 Gui Yuen Lee 演员 Actor 代表作:推手 / 窈窕绅士 / 情遇曼哈顿
刘怡明 Emily Yi-Ming Liu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推手 / 追爱 / 女汤
《推手》电影评论
《推手》在如此浮躁的社会背景下,我静心一帧一帧看完的,舍不得跳过的电影之一,它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温情”“暖心”“无奈”“养儿防老”,看完让观众不免觉得心酸,推手表面上看是朱师傅所练习的太极推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来增强体魄,而观影以后,才知道推手,是儿子对于父亲内心的推手,一把推开,让一位在异国他乡的老人的落寞之感,朱师傅虽然能承受外在的痛苦无奈,可是内心受到子女的伤害却是无人问津,朱师傅和陈太太仿佛都是20年代末在时代浪潮下的经历者,所有的委屈和心酸都化作一句“没事没事”,影片结束!在我了解了这部影片的背景,它是李安导演的处女作,“十年一觉电影梦”他探索的是不同国度,不同性别,不同人群之间的平衡,他试图在找寻一个平衡点来维持两者的关系,没有《推手》就没有后面的影片,太爱了,李安
影片讲述北京的太极拳老师朱老退休之后,被儿子接到美国与美国儿媳共同生活,但是,朱老由于语言不通及生活习惯不同,导致他与洋媳妇产生了种种矛盾,最终,朱老不想破坏儿子一家人的生活,宁愿独自在外租房住,也不愿返回儿子身边。看了本片感触颇深,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老人与子女住在一起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客观来说,的确降低了子女的生活质量,成为子女的负担,但从传统和道义上看,子女有义务让老人过上幸福和有尊严的晚年生活,单独依靠老人自己,恐怕很难做到。本片是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的第一部,《推手》(1991)、《喜宴》(1993)和《饮食男女》(1994)三部作品构成“家庭三部曲”。
春节看李安还真是应景,结合十年一觉电影梦看,许多唏嘘,先是剧本得奖(吴念真等评委以为是大陆来的老作家写的),不到五十万美金预算,借儿子,借画,连锅碗瓢盆也是李安从家里带来的,以至于拍完徐立功去李安家吃饭都没餐桌了。用王伯昭要改名(这么说沈腾也像白龙马),配乐的瞿小松干脆无名,银幕内外,历史都交汇成风口浪尖,涌现出了李安,他把文化理解在人的身份上,太极、同志、政治,都是某种戏剧背景,重要的是将身份融合为人际的纽带,就像27年后,当他作为主席在这个舞台上,也试图去弥合四分五裂的“电影人”,命运如是轮转,交给你机遇,也推给你锅。回到电影,其实中美家庭感不足,但摄影在冷暖色调上的对比,还是辅佐了世态炎凉的情绪,人物完全在老少,恍如隔世般,在郎雄身上看到石挥,好像历史渴望将自身断点续传。
。台湾三部曲的第一部,其实推手并不台湾。朱老是北京人,儿子也是北京出去的留学生,片中也有三部中最多的中国元素--毛泽东思想、文化运动、共产主义、太极、北京童谣、京剧...更准确的概括应是中西文化三部曲。尽管片中所展示的神神怪怪的太极功夫这两年已经被中国的前自由搏击职业选手无情地拆穿了虚伪的面纱,郎雄所饰演的中国老人依然令人喜爱,谦逊、自强、温儒、固执、厚爱...。很少在华语片中出现老年人的爱情,并且是美好的、不打扰儿女的,这让我印象深刻。片中所采用的背景配乐也是最传统中国元素的一次,最后定格在“下午啊?没..没事”的语境中让人蛮怀念起很早以前的那些很传统感情、很传统中国的日子。另外片中可以看到一点点对镜头和拍摄手法运用的青涩,仅存于处女作时的安叔,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虽然的确像很多影评说的,情节看起来很刻意,但如果你和现在倒退的中国电影比起来的话,这最多说是稍微有些呆滞,而那是完全没有灵魂,尤其在表演上来看,更是一个活一个死。而对于这个主题来看,九一年的片子,和喜宴饮食男女一样,我觉得放在现在的社会,这仍然是需要探讨的问题,我不知道是李安太过前卫还是社会太过滞后,这是一个始终困扰我的问题,我们现在往前走得太快,导致很多东西都被甩在了后面,可我们又想往前赶,但终究急不来。李安很擅长把某些特质和生活联系起来,推手和家庭,所以很工整,但也好像缺失了一点点灵性。回家,回谁的家。一起患难容易,一起享福难。
看的第二部李安的作品,郎雄的演技很稳,情感在表情上拿捏的恰到好处,印象比较深的是他看到玛莎跑步时轻轻的一笑,还有想要让胖子撞倒包子的那个瞬间,对于后面他去餐馆打工被老板嫌弃,吃饭时仿佛咽不下米饭的那个表情,我倒是没有多么觉得感动或戳人,因为我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那一刻是不会流露出这样的表情的,相反会故意表现得很大条,这样才更可能融入和好好的留下来,即便有那样如鲠在喉的表情,大概率也是自己一个人时。演朱晓生的演员看起来很眼熟,最后播演员表时专门看了他叫王野同,百度了一下,原来是白龙马呀,我说为什么看他在看守所趴在朱爸腿上时有一种西游记的感觉,仿佛在说“师傅,徒儿错了”。电影的结局我相当满意,朱爸没有回去,才是合乎逻辑的结局,如果朱爸回家了,就和大部分国产电视剧相同水准了。
父亲三部曲倒着看,下午看完了最后一部,并不感觉比那两部差很多,反而有种意蕴深远的感觉。李安的电影没有看不下去的,一开始就能进入故事,最后的结尾也还算能接受。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到了美国更是如此。郎雄老师的演技太好了,力压全场,三部曲的核心是郎老师。都讲的是新旧之间的冲突,这一部直接插到家庭内部,放眼老人身上,用中国武术作为一种载体,其实讲到头还是伦理被冲击。是一口气看完的,中间很多感慨,对自己也是提示,故事就不用说了,虽然没有后两部复杂,但是能看出来精巧的样子。可惜郎老师不在了,不然能和李安导演合作出多少好电影啊。
在中国经历了那么多都安然无恙,却在老年时在美国刷盘子被欺负甚至被关在警局……看来就算有能力逃离当时中国的动荡,在异国也避免不了晚景凄凉。比起李安的其他两部,我还是喜欢喜宴和饮食男女多一些。可能因为这部里面的问题太过尖锐且难以解决,看得人心酸,没有悲里带着的黑色幽默;也可能因为除了老朱外演员的演技稍微逊色,而且我真有点受不了情绪不稳定的丈夫晓明;也可能因为片中把太极表现得太神乎其神了,一推将人甩出十米远还不带停,未免太假了一点。我明白这部片子讲的矛盾,但其实一个好的丈夫应该能平衡父母与妻子之间的矛盾,无论父母与自己有怎样的故事,无论妻子来自哪个国家。
第一场吃饭的戏能把我笑死,90年代拍电影估计只有李安有此神功了。还顺带吐槽了比gcd更糟的东西,看来对伟大的改革开放颇有微词啊~我说小孩子那么像李淳,原来是他哥哥。压抑的家庭戏后立刻安排上了中国人“打商量”一场,可谓恰到好处,分寸拿捏功夫尽显,把中国人的“人情味”展现的淋漓尽致,与家庭戏对比鲜明,闫芳大师的推手估计就是以此片为蓝本创作的。郎雄真的牛逼,要什么来什么,活罪好受,寂寞难熬,搞笑的时候比谁都可爱,深情的时候一语中的,郎雄的内功已入化境!看晓生一会儿看成小白龙一会儿看成沈腾,甚是出戏…野餐后急转直下进入悲凉环节,感觉缺少铺垫,些许潦草。儿子和儿媳沟通推手就像婚姻像家庭生活的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升华少了,也少了李安一向巧妙的传承。好在结尾很好,算是托起了全局,最后一个镜头竟十分浪漫
从李安传记而来,想看看他从自己家里拿各种家伙什补贴拍摄的会是怎样一部处女作。看完之后觉得与其说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不如说是两代人的磨合。不同语言体系、不同生活习性,太极推手借力打力,无形之中卸下对方的攻击,这可能是李安的生活智慧在这里的隐喻。然而,扮演alex的男演员的演技真的太烂了,不仅接不住老婆玛莎的抱怨,他那场摔东西的高潮更直接演成了预先张扬的发泄,像是肤浅地告诉观众“我在发脾气哈”,然后开始摔东西,感情完全不连贯。而之后郎雄在中国快餐店里遇到的人,除了店老板有代入感外,其他打工仔和打手都像是来玩一样走过场。从剧情上看,父子羁绊描绘得太少,也没觉得儿子有试图缓解过他父亲和玛莎之间的矛盾,只是一直在骂自己的老婆。说实话,看得挺累的,可能在90年代这个题材很新颖,但实在没那么好。
李安处女作。能看出叙事手法,镜头语言以及剪辑上的不成熟。节奏和叙事都有些松散,但是情节安排反较后两作更显得自然真实。在美一代华人异族家庭与父亲同居的文化隔阂与家庭困境。实则是腐旧思想和现代精神的人之间的冲击,家庭问题没有深度,几次矛盾冲突根源在父亲儿子本身。而导演却对儒学糟粕漠视尊重视而不见,表现成各打五十大板仅仅是文化包容理解问题上的家庭矛盾。妻子只是客体工具人,角色形象最脸谱,也是妥协付出最多的。借太极中推手之名隐喻父亲一直以来的精神世界,然而却与文本关联得不好,最终通过最笨的方式由儿子向观众直接挑明。结局家庭三部曲中最好,也是唯一给予留白空间的。对康米的零碎讽刺。妻子的房地产毛派同学。忆大陆往事,字里行间一言带过十年对家庭人生的重大毁灭。与同样移民的陈太谈论北京40年变迁讽刺意味十足。
李安的处女作便从东西文化的碰撞、两代人的矛盾出发,情节安排上显得刻意,隐喻也直白。开头不加任何说明,直接呈现打太极的父亲(气定神闲),在另一个房间里写作的金发女人(焦躁不安),门框式的构图,微波炉的使用使两人产生交集,反应两人不仅语言不通,性格更是不和,观众在不知道两人为何共处一室的情况下,感受到了压抑。叙事上,先是父亲把脉、妻子意外胃出血来加剧两人的不信任、东西文化的误解,又通过父亲出门走丢使得妻子怀有愧疚,如推手般一来一回。以孩子的学习状态不佳来侧面说明两人的矛盾无法调和,儿子醉酒撞墙也表现了无法妥善处理时的内心压力。父亲离家出走、在餐馆工作和“打架”的情节显得有些荒谬,但看来也十分心酸,最后父亲还是搬出了儿子的家,矛盾是以老年人的退让和孤独来结束的。与陈太太的相识又翻开了新的生活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