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reamers
(2003)
评分:8.1
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编剧:吉尔伯特·阿代尔
主演:迈克尔·皮特 / 伊娃·格林 / 路易·加瑞尔 / 安娜·钱斯勒 等
类型:剧情 / 爱情 / 情色
片长:115分钟
地区:法国 / 英国 / 意大利
语言:英语 / 法语
别名:梦想家 / 巴黎初体验 / 爱作爱作梦 / Innocents / Paris '68
上映时间:2003-09-01(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0309987
《戏梦巴黎》演员表
迈克尔·皮特 Michael Pitt 演员 Actor (饰 Matthew) 代表作:唐人街探案2 / 攻壳机动队 / 戏梦巴黎
伊娃·格林 Eva Green 演员 Actress (饰 Isabelle / Sister) 代表作:佩小姐的奇幻城堡 / 戏梦巴黎 / 007:大战皇家赌场
路易·加瑞尔 Louis Garrel 演员 Actor (饰 Theo / Brother) 代表作:小妇人 / 戏梦巴黎 / 巴黎小情歌
安娜·钱斯勒 Anna Chancellor 演员 Actress (饰 Mother) 代表作:戏梦巴黎 / 9号秘事 / 傲慢与偏见
罗宾·瑞努奇 Robin Renucci 演员 Actor (饰 Father) 代表作:戏梦巴黎 / 超级女特工 / 绅士大盗
琼-皮尔里·卡尔弗恩 Jean-Pierre Kalfon 自己 Self 代表作:戏梦巴黎 / 黑道快餐店 / 周末
让-皮埃尔·利奥德 Jean-Pierre Léaud 自己 Self 代表作:戏梦巴黎 / 四百击 / 巴黎最后的探戈
吉尔伯特·阿代尔 Gilbert Adair 演员 Actor (饰 Man in the Louvre) 代表作:戏梦巴黎 / 情欲克林姆 / 长岛爱与死
让-保罗·贝尔蒙多 Jean-Paul Belmondo 自己 Self 代表作:戏梦巴黎 / 精疲力尽 / 狂人皮埃罗
亨利·朗格卢瓦 Henri Langlois 自己 Self 代表作:戏梦巴黎 / 路易斯·卢米埃尔 / 朗格鲁瓦
珍·茜宝 Jean Seberg 自己 Self 代表作:戏梦巴黎 / 精疲力尽 / 你好,忧愁
弗朗索瓦·特吕弗 François Truffaut 自己 Self 代表作:戏梦巴黎 / 四百击 / 精疲力尽
亚历珊德拉·耶尔马克 Aleksandra Yermak 演员 Actress (饰 Student May 68) 代表作:戏梦巴黎 / 艾米丽在巴黎 / 欲望都市
Lola Peploe Lola Peploe 演员 Actress (饰 The Usherette) 代表作:戏梦巴黎 / 女王 / 最后的爱
《戏梦巴黎》电影评论
阴差阳错,这学期因为课程作业了解了一些上世纪60年代的欧美历史,对这段历史的模糊印象在这部电影中被转化为了鲜活的影像。Theo和Matthew的政治立场分歧显而易见,越战和反战、暴力和非暴力、在场和离场。三位演员的颜值和身材简直没话说,全程紧盯女主。美丽的酮体,古典的布景,放纵的享乐,每一帧都像油画。穿插的黑白电影片段和本片形成了互文,别有趣味。配乐精彩,歌词和画面呼应,结尾的音乐更是经典。看的未删减版,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男人的penis。三人的情感纠葛太微妙了,有些难以捉摸。但真的很喜欢这种朦朦胧胧、似懂非懂的感觉,全身心去感受影片中的美和暴力。
这部电影的尺度自然是不必说的。在我看来,这个故事的主调就是亲情与爱情。正如马修所说的一样,姐弟俩被包裹进了一个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外来的人或许可以因为一时的新鲜暂时地加入到他们的世界中去,但那毕竟只是一时兴起。正如里奥亲眼看着伊莎贝尔和马修做爱之后,一次又一次地表现出失落的情绪;也正如里奥在和别人做爱的时候,伊莎贝尔在门外哭喊敲门。所以马修这个偶然的因素,是不可能完全地融入到他们的世界中去的。最后,因为父母的无声离开,伊莎贝尔想要了结三人的生命,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乱打破了这个原本可以凝固为永恒的美好结局。在这场变乱中,三人或许终于真正认识到了彼此的命运,马修选择了离开,也是走出了那个他曾经努力过却无法改变的命运。这场暴乱的开始,也意味着他们三人关系的变乱。
吉尔伯特·阿代尔小说改编,没有看过原著,无法知晓结尾三人在五月风暴后的结局。但从双胞胎亲密无间,到外来者参与形成三人行,暧昧的亲密行为,封闭在室内谈论电影、音乐和政治。三人像是在五月风暴中心的巴黎小楼之上围出了一个小小天地。在这里他们挥霍青春,超越禁忌。Matthew外来者的身份和常规世俗的意识使得他可以观察和反思双胞胎的状况,且不说是否病态,但确实是异常的。最后他指出问题并要求大家面对。双胞胎已经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最后是被命运和历史裹挟着,从不自愿到自愿地加入了行动中,非常巧合地完成了之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行动。一场看似跟情感爱情有关的故事演变成politic事件,结尾石头扔进来砸破窗户手法非常自然。
:类似于《阳光灿烂的日子》,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只是荷尔蒙更浓。这里回顾了同一年各国历史的电影,对我这个小白来说,感觉很累。三位青年从卓别林侃到巴斯特·基顿,从吉米·亨德里克斯讲到毛泽东,从上山下乡扯到反越战……这些话题至今依旧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而故事的背景即是当年巴黎的“五月风暴”学生运动。片中主人公之间模仿经典电影片段,让对方猜出处,很是出彩。最绝的一次是实地模仿戈达尔的《法外之徒》中同为一女两男的三名主角穿过卢浮宫的场景。据说这是贝托鲁奇向那些电影大师们的致敬。你不必明白他到底在讲什么,但你会呼吸到属于1968年5月特有的空气。不论是如油画般饱满的画面,还是充满了时间感的音乐,或者黑白胶片上的电影片段。只是孤陋寡闻、少见多怪的我,真的被大胆的镜头吓到了………
一位美国留学生因爱好电影而巧遇孪生姐弟,逐渐陷入乱伦情网中。前段对于将电影情节亦或台词搬进现实的桥段,是真正喜爱电影的人完全能get到的点。中段开始大尺度的情色描绘,三位年轻人沉浸于肉欲放纵的感官享乐中。后段社会动荡的余波波及三人,而雷奥决心不再做空想主义者、大谈理想却从不作为,拉上伊莎贝尔一同去游行抗议,然而也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结尾在一片游行抗议和警察镇压中结束,不过也不难想象三位年轻人的后续。马修虽然深陷情网之中,却在雷奥拉着伊莎贝尔实施暴力抗议时清醒。他与孪生姐弟之间的羁绊远不及他们之间的感情,离开是他的选择。伊莎贝尔知道了父母发现他们之间乱伦的秘密,结局注定是悲剧的。影片的背景是理想主义随风飘荡的1960年代,那个年代反叛是年轻人的集体主张,然而与巨大强悍的现实碰撞后必定破灭。
马修就是自由主义者,而里奥却是曲解现实的理想主义青年......爱死这部电影了,看一次晕眩一次,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片子是暧昧的、激情的、美学的、革命的,荡漾在烟草、叶子、酒精、性、文学和戏剧的模糊地带。马修和里奥坐在浴缸里泡着澡,里奥性感得抽着烟,马修与他激烈得讨论着关于电影,关于和平与战争,关于演员等一系列话题,当时就觉得如果没有eva,这电影一定是不一样的感觉。eva green的胸是真他妈好看。回顾一下1968年,那年世界到处都在革命,到处都在谈论性讨论爱谈论世界;那年盛产大师,如田里的韭菜,一茬又一茬;那年这世界进入青春期,空气里弥漫着荷尔蒙。一部讲述那一年的电影:最爱的人在身旁,食物在冰箱,支票在桌上,革命在门外,电影中定格的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马修:当我第一次在法国电影资料馆看电影的时候,我认为“只有法国人……只有法国人会把电影放在宫殿里面”。当时看的是塞缪尔·富勒导演的《恐怖走廊》,那画面震撼极了,我看得如痴如醉。那时正是60年代,我刚好20岁,已经在巴黎学了一年法语,我在这里得到很好的教育。我加入了一个爱好者协会,一个电影爱好者的协会,被称为“电影狂”的一群人。我是那些永不满足的人之一,你会发现这些人总是坐在尽可能靠近银幕的地方,我们为什么坐的这么近呢?可能是因为我们想最先看到电影的画面,当它们还是新鲜出炉的时候,在它们穿过我们背后的一排排座位之前,在它们传到我们背后的一排排观众之前,一排又一排地过去,直到它们变得不那么新鲜,最后只有一张邮票大小,回到放映员的小屋里。又或许,银幕就是银幕,它可以令我们窥探世界。
导演是要展现1968年法国红色五月风暴下青年人的状态的,那些左qing的思潮,激烈的社会运动,和革命中迷茫的青年人。让人想起前一段时间读到拉康是如何鼓动这群年轻人积极地参与到社会运动中的。相比法国的双胞胎,那个美国人作为局外人更理智一些,高赞的评论写得很清楚。福柯说“1968年以前,至少在法国,如果要做一个哲学家,你必须是马克思主义者,或存在主义者,或结构主义者”。说明革命之后文化政治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同的思想碰撞在一起,人们为了斗争而斗争,没人关心结局走向哪里——拉康也不关心。总之是个很完整的电影,我喜欢房间中的镜子,很直白的镜头语言和台词,画面中丰富的色彩,戏剧性的冲突和法国作家的结构复杂的屋子——不妨看成结构性的隐喻,处在哪个房间人和人就有什么样的构成性关系。
音乐、节奏、镜头非常棒,尤其是对镜子的运用,绝了,此片犹如其名,恰似一场梦,看完后,我们也醒了。在我看来Theo有些偏执,而且最后没有坚持自己的观点(即使坐牢也不会参加越战),盲目从众的”小粉红“;lsabelle就像Matthew所说一直听从Theo,本身没有主动性,也未曾贯彻自己所说;对于Matthew来讲这段日子就是一场梦,他是没有变化的,不如说他是站在了观测者的角度。本身“正义”的游行在Theo扔出燃烧瓶的那一刻起,变成了暴乱;Theo与Matthew转身走时背后呐喊的民众,成了没有大脑的人,他们手里拿着的书,他们从来没有打开过。
不知道为什么,这已经是最近第三部会借电影表达情感推动情节的电影了,前两部是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电影聚焦的社会背景就很有意思,我个人观点是也许也聚焦了在特定背景下青年的思想困境和生活激情。关于自由理想和孤独。可以说是一群现实痛苦的理想主义者,白日梦想家。虽然只是年轻人空中楼阁的革命,但仍有青年人的激情,青年人的求知欲,并不是负面的表达。放弃自杀是因为恐惧激情亦或者急需革命发泄无解的生活?讲感情很俗,讲爱情也很俗,但是把它放进时代背景里加上如此出色对场景台词和配乐,就变成了脱俗之作。哥哥妹妹和男主个人特质的展现和冲突真的很饱满,最后一个场景意味着男主不再是他们的一部分吗?也许在半夜妹妹把哥哥叫起来让他说爱她的时候这种分离倾向就有所彰显,他们在男主眼里仍旧是某种怪物,仍旧道不同不相为谋。
导演在致敬1968年法国学运吗?从电影的讲述来看,我不是很认同这个观点。一对法国双胞胎,除了没有跨过性爱,实际上对彼此依恋。可怜的马修,与伊萨贝尔做爱却是因为弟弟的惩罚,而她还是个处,马修看到了他们之间关系的畸形,从开始力求他们改变,走出这种关系,到后来,加入了他们。然而,最后他们抛弃了马修,两人去对抗警察,马修只是个不抵抗非暴力主义者。草草在维基看了下学运,尚不知道如何评价这场运动,或许正如其他评论里所言,梦想家。但梦想和幻想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可能难以观察,她想和他两自杀,却只知道引来煤气,却不知道做好密闭条件,这是梦想家吗?我不敢苟同,我觉得导演这是对空想主义的无情嘲讽,往好了说,这是浪漫理想主义。断臂的维纳斯,如此的美,却深陷与弟弟的不伦之情,到底什么才是“美好”呢?
。标题翻译成空想者是不是会贴切一些?最令我震撼的不是裸露的肉体不是性爱,也不是巴黎街头暴乱,是马修关于百万红军拿着同一本书的描述,从国家暴力机器运营的法西斯到夺得精神完全控制权的法西斯不过如此。选择用爱来感化强者,或者选择逃避,或者随波逐流,都不能够改变现实,年轻人在书中产生的怜悯和共情远远挡不住现实的洪流,正如越战改变了美国一代人的命运。片中关于电影的描述是挽歌,频繁的经典闪回是对黄金时代的向往,恋爱后电影只作为背景墙出现以及宫殿前的废墟都是电影被漠视的标记。对伊莎贝尔的房间刻画更是让我想起了《黑天鹅》。未曾经历现实洗礼的少女和她放着小熊的粉色房间,与性爱时下体的血红交相辉映。摄影调度极佳,台词精巧,Eva Green相当出彩。虽然道德不适,但依然值得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