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tysburg
(1993)
评分:8.3
导演:罗纳德·F·麦克斯维尔
编剧:米歇尔·沙阿拉 / 罗纳德·F·麦克斯维尔
主演:马丁·辛 / 史蒂芬·朗 / 杰夫·丹尼尔斯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片长:261 分钟 / Sweden: 254 分钟 / UK: 25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别名:盖茨堡之役 / 美国战火
上映时间:1993-10-08
IMDb:tt0107007
《葛底斯堡》演员表
马丁·辛 Martin Sheen 演员 Actor 代表作:猫鼠游戏 / 超凡蜘蛛侠 / 超凡蜘蛛侠2
史蒂芬·朗 Stephen Lang 演员 Actor 代表作:阿凡达 / 阿凡达:水之道 / 屏住呼吸
杰夫·丹尼尔斯 Jeff Daniels 演员 Actor 代表作:火星救援 / 时时刻刻 / 环形使者
约书亚·D·毛雷尔 Joshua D. Maurer 演员 Actor 代表作:葛底斯堡 / 骗局 / 乔治亚·奥基弗
汤姆·贝伦杰 Tom Berenger 演员 Actor 代表作:盗梦空间 / 训练日 / 野战排
凯文·康韦 Kevin Conway 演员 Actor 代表作:神秘河 / 疑犯追踪 / 惊爆十三天
C·托马斯·豪威尔 C. Thomas Howell 演员 Actor 代表作:超凡蜘蛛侠 / 正义联盟:闪点悖论 / 自杀小队:严厉惩罚
David Fiske David Fiske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天降奇兵 / 麻辣宝贝 / 葛底斯堡
《葛底斯堡》电影评论
美国人用一次“关税战争”完成了殖民地独立建国(法兰西两肋插刀力扛英国间接导致王朝覆灭),用另一次“关税战争”达成了国家统一并确立了“普世价值”的核心主旨,其实转化过来和中华大地上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非常相似的,只是他们又多了个自由之精神和信仰之坚持(民有、民治、民享),体现在具体事物上可以参看“葛底斯堡阵亡将士公墓”,南北双方的阵亡将士获得了同等对待,幸存者在战后也未遭受大规模大清洗运动的迫害(对比超级大佬托洛茨基被暗杀,"红军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被枪决等)。影片的视角很客观,并未偏向于哪一方,比起天朝的量产钢铁侠横扫一切全无敌的大型团体操表演要客观许多。在“爱憎分明”的“仇恨教育”的引导和灌输之下,许多人连自由(自主)思想的能力都失去了,这个才是真·悲催。
6/10。抛弃了过往战争片附加的戏剧成分、阶级立场、前线士兵对后方家庭/爱情的牵挂,聚焦于短短几天的战役本身,叙述方面缺乏吸引力。主题上与宣传片严肃的说教差别不大,战役第一天比利问被俘的南军士兵,为何而战?南军反问,比利答道为废奴和避免分裂,南军没有高大上的理由,只为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而战,最后半小时的平原冲锋陷阵到音乐旋律终止,所剩无几的南军一瘸一拐撤离,北军极具绅士风度地伸出手拉起受伤的敌人,礼貌询问倒在大炮旁的南军将领其身份,当李将军面对幸存的战士反复自责,毫不怪罪的战士依旧精神抖擞,要求重整旗鼓,开头简斯华收编一群逃兵,解除看守、给予饱食,关键时刻靠自愿拿起枪的逃兵救了长官一命,以简斯华与比利充满同志之谊的深情拥抱作为终幕,歌颂被自由激发的牺牲豪情和礼贤下士的领兵之道,主旋律味极浓。
近四个小时,略显冗长,战争场面群演人数够多,但呈现出来的感觉却不够宏大;影片给我最深刻印象的还是罗伯特·李将军,阅读《飘》时就对他颇有好感,这位在美国史上备受赞誉又争议不断的军人在影片中展现出足够的人格魅力和军事才能,南方将士对他敬爱有加,北方众将则对他既敬且畏。在李的带领下,南方军队多次以弱胜强,打的林肯捶足顿胸,甚至愤愤不已的说出“13万精锐居然干不过6万乞丐”这类有失风度的气话。然而战争终究是综合实力的比拼,南方经济远不如北方,李只能追求速胜,结果在葛底斯堡迎来人生最惨痛的失败,但这无碍他成为美国军事史上最优秀的将军之一。
四个半小时的史诗级影片,讲述了南军北军的葛底斯堡战役。葛底斯堡战役为1863年7月1日至7月3日所发生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属于葛底斯堡会战的最后阶段,于宾夕法尼亚葛底斯堡及其附近地区进行,是美国内战中最著名的战斗,被引以为美国内战的转折点。北方军队在葛底斯堡战役中取得辉煌胜利,南方同盟军队由此转入战略防御。两军都由各精英、平民组成。他们都是为各自的权利而战,没有邪恶正义之分。对南军和北军的描述也没有偏颇的毁誉。双方亲如兄弟的朋友成了敌对方,到最后的悔恨和歉意令人感动。配乐很恢宏,震撼人心。典型的大片配乐格调。很喜欢!
分三个晚上看完,堪称对南北战争最经典的荧屏刻画之一。叙事视角大体保持着双边平衡,但对南方将士的描绘更加立体,可以看出对其寄托了更厚重的历史悲悯。全体卡司的表演极为出色,即便是一两个镜头的配角也栩栩如生,完美复刻出时代的质感。个人最喜欢的片段是Little Round Top一役,Jeff Daniels贡献了小金人级的表现力,配乐亦恰到好处地将气氛推向悲壮高潮。此外的其他各桥段及人物塑造同样可观,四个半小时的观影可谓一种享受。当然本片也有一些遗憾:战争场面调度有些凌乱而力不从心;部分剧情稍显拖沓;文戏普遍以后见之明人为拔高,等等。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一部富有感染力的历史题材佳作。
由于战斗场面繁多,除了最后过分渲染的皮克特冲锋,之前的战斗都是几十上百人依靠镜头与剪辑进行放大的小规模战斗,但小圆顶防御战连轴转攻防还是效果相当精彩激烈的。而作为最后大决战来表现的皮克特冲锋虽然到战斗场面时演员动员规模确实达到了千人级别,场面宏大效果是达到了,但之前的铺垫造势实在太刻意冗长,完全是事后诸葛亮式的对意义的繁复神化,反而让叙事的可信度与效能大大扣分,把这场愚蠢失败的自杀式冲锋翻转渲染成一次伟大的荣誉,别说拿破仑,就是缔造线性战术的腓特烈大帝也要笑死。诸多表现人道主义精神的抒情段落对提升影片的道德精神高度确有意义,但也因此进一步拖沓了叙事节奏。
节奏很好,虽长达4个多小时,但不觉无聊,并不避讳战争的血腥残酷,也不吝于表现军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视角并不只偏于北方,事实上对邦联的正面描绘更多,当你看到众人激动地向李将军欢呼握手和请战,很难不为此动容。甚至我觉得拍得更好的是文戏,从士兵到将军,无不体现出南军的家园归属感(强调为弗吉尼亚而战,反感外部势力左右弗吉尼亚),也体现出北军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我觉得太过理想化,电影中对军官与士兵关系的描写也非常理想化,南北都如此,南军尤甚,我觉得开头那段逃兵体现出的隔阂可能更符合当时战场实际),而这种观念的巨大鸿沟甚至影响到了今天。虽然电影中每每感慨同室操戈,但不同理念又紧密联系的人,不是最为彼此恨之入骨了么。
史诗一般的电影。一大原因是因为描述的战役就是史诗——葛底斯堡战役,据说是美国内战的转折点,据说是美国土地上伤亡人数最巨的一次战役。虽然冗长——270分钟,但是喜欢看历史电影、政治电影或者军事电影的观众都不会觉得无聊。只是,毫无疑问的,大部分的观众都要将它劈成几次才能完成观影。对人物的描述,特别是对南军人物如李、隆史崔特等刻画得更为详尽,北军这边似乎对一位上校用的篇幅更多。场面上可能还是不够宏大,也许和能调动的群众演员数量有关——几万人的冲锋场面绝对远超电影中的场景。另外,上校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也许大学时代的我会被感动得涕泪交流,现在,只能报以“呵呵”二字了,尽管完全相信当时无论是南军还是北军都有所谓的“理想主义者”。
一部宏伟的战争史诗片,美国内战转折点盖茨堡战役(Battle of Gettysburg)。之前看了《光荣战役》开始喜欢上了美国那段内战的历史,那时的火枪(滑膛枪)每打一发还要装填子弹,所以特别讲究开枪和装填子弹的时机,这需要一个很好的指挥官,这样才能临危不乱,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打英国的红衫军(red coat)就是最好的例子,当时英国的红衫军以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素质高而闻名。
比起《众神与将军》一口气讲五场战役而言,这部只讲一场战役,对于战略战术目讲述更为详细。战争的愚蠢以及挥枪向故友同胞的无奈展现的也更深刻。遭遇战,小园顶战役,皮克特冲锋三场战役拍摄的非常细致壮观。那个时代火器不发达只能靠命堆胜利也挺残酷的,但那个时候好歹可以拉司令一起感受命运无常,现在就只能自己当炮灰了。被过分寄托期待并且确实有改变别人命运的条件并不是特别幸福的事,选择很多,但正确的只有一个,能承担失败的打击并重新奋起真的很难,这也是李将军即便是败军之将也被尊崇的原因之一吧。现在恐怕也不能拍对畜奴的南军有客观同情的片子了,真不希望以后美国讲南北战争也只说是为了解放黑奴,那样太悲哀了。之前太忙断续花了几天才看完,其实应该是泡茶吃点心,静静的抽几个小时认真看的,希望未来有这个机会重温。
看的是271分钟的完整版,感觉前半部分有些拖沓了,从小圆顶战斗开始剧情紧凑了,最后南军与北军在中央高地战斗达到了高潮。影片平等的看待对战双方,对于南军还有一种英雄壮志未酬的遗憾之意。两方高级指挥官也各自对于战争有自己的看法,不是一味的鼓吹什么正义在我们这边的滥词。借此片也了解那时候战斗的场景,好奇怪,列队冲锋真的是那样整齐吗,好像是检阅一样,一英里的开阔地队伍散开来跑过去岂不是好很多,看来是死是活真的要看运气了。好在那时候没有机枪等连发枪、步枪、火炮还都是前装弹的发射速度比较慢。
皮克特冲锋场景非常震撼,可以说是美国版的大决战了。南北战争这个时代的战争可能是最练胆的,工业化的射速配上一个世纪前的排队枪毙战术,还敢动弹的都是勇士。本片很有点荷马史诗的意思,没有刻意制造的正邪对比,双方都是为自己的某种理想而战,而残酷的战斗的结局的悲剧性不在于其中哪一方的理想被践踏,而是双方共有的英勇,正直,虔诚一类的品德在枪林弹雨里灰飞烟灭。这样的作品在人心中引起的悲怆是一种很原始的戏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