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pa '51
(1952)
评分:8.1
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
主演:英格丽·褒曼 / 亚历山大·诺克斯 / 埃托雷贾尼尼 / 朱丽叶塔·马西纳 等
类型:剧情
片长:118分钟
地区:意大利
语言:意大利语
别名:1951年的欧洲 / 欧洲51年 / The Greatest Love
上映时间:1952-12-04
IMDb:tt0043511
《一九五一年的欧洲》演员表
英格丽·褒曼 Ingrid Bergman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卡萨布兰卡 / 东方快车谋杀案 / 爱德华大夫
亚历山大·诺克斯 Alexander Knox 演员 Actor 代表作:007之雷霆谷 / 锅匠,裁缝, / 一九五一年的欧洲
埃托雷贾尼尼 Ettore Giannini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一九五一年的欧洲 / 那不勒斯马车 / 满城风雨
朱丽叶塔·马西纳 Giulietta Masina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大路 / 卡比利亚之夜 / 骗子
特里萨佩拉蒂 Teresa Pellati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 / 罗马11时 / 一九五一年的欧洲
马切拉·罗韦纳 Marcella Rovena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白夜 / 一九五一年的欧洲 / 怪贼飞天狐
Sandro Franchina Sandro Franchina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一九五一年的欧洲 / Morire / La
Maria Zanoli Maria Zanoli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 / 骗子 / 白夜
威廉·塔布斯 William Tubbs 演员 Actor 代表作:恐惧的代价 / 警察与小偷 / 战火
贾恩卡洛·维戈雷利 Giancarlo Vigorelli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一九五一年的欧洲 / 秘密炸弹 / Sul
帕斯托雷·罗里 Rossana Rory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蚀 / 一九五一年的欧洲 / 圣母街上的大人物
Tina Perna Tina Perna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一九五一年的欧洲
Alberto Plebani Alberto Plebani 演员 Actor 代表作:朱丽叶与魔鬼 / 一九五一年的欧洲 / 半世纪爱情
Gianna Segale Gianna Segale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罗马假日 / 一九五一年的欧洲 / L'ingiusta
Alfred Brown Alfred Brown 演员 Actor 代表作:一九五一年的欧洲
《一九五一年的欧洲》电影评论
多年前下载的影片,很不好找,一直没来得及看。今日看后,还是很喜欢褒曼。这部电影很符合我现在的心境,急需从苦闷的情绪中脱离出来,去交往关爱更多人。虽说这里的主角太过理想化。但新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将战后意大利的真实惨状铺陈给观众看。那时的欧洲人们对战争和外界特别是共产主义有着极强的警惕心理,战后满面疮痍的欧洲尚且只能收拾残局,面对着大洋彼岸美国的迅猛崛起整个欧洲只好忍气吞声。而艾琳儿子被隔绝而陷去抑郁也是现代很多中国人所面临的困境。艾琳在帮助贫苦人的同时也找到了自我,从而体验并理解到了儿子的内心疾苦。所以说下层社会贫穷但有趣,上层社会富裕但无聊。这是战后的欧洲,70年后的今天全世界也在经历着无硝烟的战争。谁知道疫情之后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子?人们会怎样面对生活?那时候还有圣人吗?
说实话此片最大的看点就是褒曼和马西娜同台竞技,以马西娜完胜告终。美丽高贵如褒曼在丈夫镜头叫马西娜的灵动打得无招架之力,美则美矣,但僵硬端着像一座雕像,看一眼“噢,很美”,没了。不如马西娜每一刻的表情都是不一样的,吸住人的眼球想看她接下来的演绎,看来上镜头的女神和将表演作为艺术创作的演员差异就在这里吧
技术上来讲已经很不新现实主义了,除了仅有的几个呈现工厂生产状态、具有一丁点纪录片品质的镜头。题材上虽然着眼对上流社会无视底层群众苦难的批判,但故事的讲法难以令人信服:因丧子之痛触发艾琳的阶级自省,从而投身给予每一个有需要的人以关怀和帮助的人道事业;当在精神病院被问及动机时,艾琳坦诚出于对自己过往麻木不仁的恨而非爱—这个处理我觉得是好的,但故事没有给艾琳的人道事业以足够的时间维度和细节去探索其可行性,在反思上有点太轻易,说难听点艾琳这种是‘吃资产阶级的饭倒资产阶级的米’。罗西里尼这里的眼光有点‘大爱左胶’,‘见众生是佛’,正好跟布努埃尔《维莉蒂安娜》里的对照(个人觉得后者可要‘现实’得多)。最后精神病院一幕构图肉眼可见致敬《圣女贞德蒙难记》,镜头简直为褒曼那张雕塑脸量身定制
观感算是渐入佳境吧,午夜汽车驶过意大利雨后潮湿的街头和隆隆作响的荒诞工厂机械(暂时?)给我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思想在当时也许算是比较先锋的,但是诸如一个对孩子如此不闻不问的母亲,事后反思得如此彻底的剧情,真的是新“现实主义”吗?:英格丽·褒曼的头发是哪位鬼才剪的?站出来,老子保证不会挖你的坟墓!!!
本片精妙在于其看似简单的文本在多个维度上都具有阐释的空间。纵向历史维度对应的是二战格局变迁下的意大利迷失,这是战后意大利电影人最重要的电影政治母体之一,直到《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仍被讲述。横向社会维度则是阶级意识与宗教精神的求索,褒曼以反社会狭隘观念的革命/越轨者身份破除在个体面前永恒虚伪的史诗叙事。影片的情节硬伤并不少,但处在苏醒边缘的矛盾女性视角,以及褒曼刚柔并驱的气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对它们的合理化。★★★★
【A】三部曲里看得最投入的,人物形象气质太适合褒曼呐~剧情和表意拿捏得很好,展现了战后欧洲社会分裂(阶级)和人精神迷离。她的转变出自现实也是跟随内心,而且最后她始终没有尝试去强辩扭转他人的看法,而是发掘、坚守内心,圣性连神父也不免羞愧。感慨!随着心态变化,褒曼的表演越来越动人(绝对是她前五好的表演!)
。①上流社会贵妇因儿子死亡(死因和夫妇俩因上流社会的繁文缛节而忽略儿子有关)而逐渐变成亲近&博爱底层人、与他们打成一片的圣母(某种意义上类似于共产主义者),但她却因此被资产阶级社会判定为精神出问题而最终被关进精神病院。②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光影/构图);一些高水准表意的深焦长镜头/调度的丝滑优美感很契合角色们的精致气质。③既想做传统故事片(从配乐、各种主观镜头、传统故事片式的叙事结构/剪辑语法/紧凑的叙事节奏等可看出)又想做自然主义电影(从相对低的戏剧性、相对克制的表演方式、不少表现底层生活环境的实景拍摄与深焦镜头等可看出),最终虽平衡地挺好,但影像力量无疑被大大限制。
罢工「停产」首先发生在《一九五一年的欧洲》上层社会:回家直通车被「看守」监管,资产阶级只能借助楼梯缓慢攀爬。在一个「上有老下有小」富裕的中产阶级大家庭里,不稼不穑的贵妇被迫成为「忙前忙后」服务于老少的女仆,婚内出轨的妻子自愿出演受困于小岛的难民,这种「母职」惩罚「圣母」褒曼在《斯特隆波里岛》上体验过,而她与《神女》阮玲玉的命运有何不同?这是一群被西方「资本主义父权制」构建的普世价值「洗脑」说服,活在「美国梦」当中《犹在镜中》的女性,她们抑或她们的孩子揭示了这种「向下」堕落的生活方式的必然和伪善,以及医学「精神操控/药物依赖」救助方法的野蛮和荒诞,并预示了它终会被「向上」反抗它的「社会主义」秩序扔进历史博物馆。站在复工复产「有点难」的今日来看,这个历史性时刻会在未来「二〇五〇年的亚洲」发生吗?
如果说《火山边缘之恋》是追求自由独立的坏女子,那《一九五一年的欧洲》就是褒曼版的圣女贞德(当然在好莱坞她也直接饰演过圣女角色,但绝不如此片饱满),看到这里才彻底get到了褒曼的美,对这样的御姐简直没有抵抗力。罗西里尼太温柔了,我就不一样了,我更龌龊些。我的心被揪起来,总担心有神父医生之流会对女主行不轨之事……身材高挑瘦削行动优雅知性的褒曼走过贵妇出身的自己从未到过的地方,却能真正体察到所谓工作实现价值的险恶谎言,坚信并践行者生而平等的跨阶级平权思想,天然习得“我拥有别人所未有”的原罪意识,太动人了。看到她抚慰企图自杀的精神病女患者的段落,说出“永远与你同在”时我就难以自控的落泪,足够长的留白时间让我的体验感在贵妇和患者间来回穿梭,很奇妙。罗西里尼的思想太超前了,虽理想主义但让人甘愿沉迷其中。
8/10。艾琳穿着贵气的黑色外套,倘佯于漂满垃圾、捞起死尸的河岸,在废墟之中漫游,这为人物的举动添加了一丝痴狂圣徒的意味。艾琳忙于持家待客,没有精力陪伴她的孩子,儿子为引起注意从楼上坠落,在与母亲简短的谈话后就死于头部创伤,这让做母亲的艾琳陷入了震惊状态,她受到共产党人的感召,为熟悉贫民窟穷人的环境去了一家她此前陌生的工厂,被蜂拥而至的人群、巨大的厂房噪音、高耸的烟囱和疯狂运转的机器所吞没,压倒性的工业化流程给了她精神强烈刺激,但向共产党人讲述她在工厂的经历时,后者却无法认同她‘‘劳工就是奴隶’’这一感受,从而引发了她超越行为的精神求索,终于能够以坚韧的信念与被社会摧残的人们互动,尽管结尾她被警察关进精神病院,但仍隔着铁窗与孩子相望:特写之中褒曼的脸成为一种肖像,反应出怜悯、爱和希望的内心状态。
当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发展到《一九五一年的欧洲》时,单纯的“走上街头”,探究生活的真实已然不足以对战后的意大利社会进行批判反思。创作者们需要从更高更广的视角,来观望社会的症结。它不仅是因为社会贫富差距以及资源不对等所造成的社会乱象,更加核心的实际是阶级差异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共情鸿沟。影片中,褒曼经历丧子之痛,实现了神性觉醒。罗西里尼以拍摄圣母的方式,通过摄影机不断凝视其面庞,以及对众生的反应。当最终不愿意接受残酷的现实,决意将自己封闭与高墙之内,曾经受过其恩惠的“信众”,终究不过是信仰与现实矛盾之后的牺牲品。同时,《一九五一年的欧洲》也是理顺欧洲主流价值观演变的重要参考资料。影片以极“左”的价值观进行输出表达,欧洲人的左倾,恰恰也是战后影响遗留至今。而如今新一波思潮再起,共情却是人类永远的难题。
。通过三次事件完成精神转变,儿子死亡对应着战争中的牺牲,造成的伤害让她自责、思考社会意义,第二次死亡是战后不形态碰撞导致,她领悟到需要的跨越人与人距离的力量,第三次死亡被制止,用散发的上帝精神去拯救。罗西里尼在三部曲中分别以岛、国、洲为描述对象,此片作为第三部更好,由于演员情感演技过强,跨空间的意识叙事显得不如其他两部,片尾强行圣母说教如圣母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