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pointe-courte
(1955)
评分:7.5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
编剧:阿涅斯·瓦尔达
主演:西尔维亚·蒙福尔 / 菲利普·努瓦雷
类型:剧情
片长:86 分钟
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别名:短角情事(港)
上映时间:1955-05(戛纳电影节)
IMDb:tt0048499
《短岬村》演员表
西尔维亚·蒙福尔 Silvia Monfort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悲惨世界 / 短岬村 / 罪恶天使
菲利普·努瓦雷 Philippe Noiret 演员 Actor 代表作:天堂电影院 / 邮差 / 老枪
《短岬村》电影评论
这部处女作并不必去归类某一流派,摄影师出身的瓦尔达的优势正在于没有受专业电影传统的概念限定而选择自由的做自己想做的表达,更该算是独立电影意识的最早先驱者之一。于是其就像纪录片、新现实主义与左岸派作家电影的拼合体,镜头运动与剪辑都看得出是经验还不熟的新手。除男女主角外,所有当地人应该都是非职业演员本色出演。而相对照的是,这两位返乡的城市人在家乡已成了外来的游荡者,与本地人已显得格格不入(实际也都是非本地的专业演员),也已没有想互相交流的意识,只沉浸在了两人的精神世界里,短岬村不再是一个具体生活的所在,而是一个意识流语言的图像背景。擅长摄影构图的瓦尔达把纪录村民镜头的写实美学,与这对夫妻的作家似的诗意文本,这两个平行展现却疏于互动的图景穿插在一起,的确构成了一种诗意的创造。
云With庭壹。瓦尔达首作,对比后期颇为匠气,但已显出鲜明的作者意识。纪实性、散文性、女性视角、对环境的强调、对衰败物象的偏爱、爱猫,这些特点都在之后作品中继承下来。短角和情事两部分风格差异明显,前者上承新现实主义,想起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类似题材、同样使用素人演员;后者下启新浪潮,尤其在影像的日常感、叙事方式和抢戏的配乐上。或许因为雷乃负责剪辑,左岸派的气质非常明显,尤其在声画关系上,如人物在讲话但镜头早已移开去拍别的东西,导致对白像旁白。女性立场表达很是含蓄,比如在海滩的镜头,男子坐卧伸手,女人走近,两人触碰,明显致敬米开朗琪罗《创造亚当》,女性被放置在原作上帝的位置,是对传统肋骨说的否定。以及对诗意影像的捕捉和对白的文学化,这与瓦尔达文学艺术系出身和摄影师的职业特质是分不开的。
第一部瓦尔达,新浪潮之母的长片首作。带有些许的思乡情怀,通过短岬村带入底层关怀的视角,人物间的相处构建一种融洽氛围。很喜欢风中摘床单和看游艇而忘记关水的镜头,一些手的局部特写和猫猫。阶级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家庭关系的联结,共同团结御敌的村民。年轻美丽的女人,从巴黎来到乡村,情感隔膜与婚姻危机,面部重叠与特写镜头,迎面而来的火车,摄像机的运动与蒙太奇,对乡村风貌的展现,极具浪漫主义的悠闲阔步。在此闲情逸致的对比下,也更凸显两人对话的晦涩与沉闷,感到无聊。最后跳舞和比武的群像拍的很灵,狂欢与被捕,入狱与领奖,爱情,亲情与死亡,包容一切的是故乡。
阿涅斯瓦尔达牛逼,我想如果她是个男人,那么她的声誉远在特吕弗戈达尔之上,而不是因为长寿和旺盛的创作力,被称为新浪潮老祖母。她在一个电影中讲述了两个故事一边是一对年轻的夫妇回到丈夫成长的小海岛,他们互相误解指责分手,这段侧颜和正面脸对在一起,震撼银幕导演就是这样教世人拍电影;他们重游男子小时候玩过的地方,女子似乎对她了解更多了,分手的两个人反而走得更近了;他们共同参加嘉年华,心急的男人误以为女子离开了,而女子带来了两份冰淇淋,他有些羞愧难当,最后把冰淇淋给了小朋友;最后两个人和解,心满意足的在一起。在一对年轻人纠结个人情爱时,一村子人要反抗检察机关对他们卖海货的围追堵截,他们寄希望于样品检查合格,好堂堂正正卖海货,怎么可能?资产阶级和zf勾结垄断行业后,一样受污染的产品,老百姓不能卖,但他们可
无限有趣的电影,好喜欢瓦尔达!当他对她介绍自己长大的这个短岬村的风俗用语习惯时,她对他说如果能够出生在你家隔壁,所有的一切就简单多了,而他回答说,那样我就不会爱上你了。好喜欢他们的对话,他的回答总是令人安慰,了解越深爱就越深,爱不像第一天那样热烈又怎样,我喜欢我们之间基于了解的成熟的爱。只不过这倒也不是他背叛的由头,更可恶的是背叛后还总对她说如果你不在意这件事你就会很快乐后面他们躺在床上看到天花板上是月光照在河上泛起的光斑,这里画面真的好美。短岬村的生活纪实也很有趣,这个小渔村有很多猫咪,人们乘船出行,捕捞各种贝类,大家的生活就像河水,平静中有着波澜。最喜欢船上比赛的那段,尤其喜欢后面拍的那些小孩子一个个走上一段高高的类似跳台的木头,然后伴着笑声掉进水里的场面,这段持续了好久。
非常厉害的两段叙事对短角的塑造:在第一段线索中大量的镜头运动,在此前很少见到的大角度的摇镜头,以人物的主观视角为轴心展开整个村庄的景观。用简单的镜头转换也可以起到类似的效果,但这样的运动好像引入了一种关于这个地方的绵延的特质,这延续到了之后的生活—仪式的刻画中,它们用连续的,绵密的关系组织了这个自足存在的地方。第二段线索中好像意味深长的构图有更多作用,像是假面一样的构图在关于情感的故事中好像有很神奇的解释事情的能力。第二段故事也用不断提起巴黎的方法将短角纳入了更广袤的,陌生的,让人疲劳的世界里。事实上第一段故事就以闯入者的方式开始,在电影中常常出现的官方机构也是类似的鬼影,但整部片子好像在传递着更模糊的信息:巴黎来的人难以想象短角的人是怎么把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与这个地点联系在一起的
,相对于安东尼奥尼,对地域的描绘更立体,两位情人的关系相对于安氏是希望怀疑沟通并存的,可以发现两位人物间充满现代主义的构图是早于伯格曼的,不愧为新浪潮祖母,非常喜欢这一部。 :本片将情侣对关系的反思与短角生态平行剪辑,情侣的游荡处于短角的地理中;男方生长于这个海边小村,女方出生于巴黎;当下的关系与男方过去的记忆并置;这对已结婚几年的爱人,另两对村中尚未结婚的情侣。3、如何表现短角?有政府官员的介入,有嫁女儿的争议,有日常的捕鱼、贝克、船只,有生了许多孩子的女人,小伙子们的闲聊,当地的船上打斗习俗,男人的酒宴与歌唱女人的哄笑、舞蹈……
7/10,爱情戏的部分非常好,台词让我印象深刻,很多对白都让我想起罗西里尼的《游览意大利》,还有好几场戏的视觉做得非常棒,伯格曼的《假面》(两张脸以不同角度重叠)以及他在70年代拍的那些关于中产阶级家庭关系的片子很可能受了本片的影响。关于村庄本身的戏份则比较苍白,没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而且很可惜的是,在视觉上动人的戏份只占少数,或许是因为此时的瓦尔达还比较稚嫩吧。总的来说本片作为第一部长片可以算得上惊艳,谢谢CC提供的精美修复。
女神,这音乐听着就可爱。太累了看到中间不小心睡着了。。。比较柔和平静的呈现。并不太成熟,男女讲话的部分很有《马里昂巴德》的感觉,虽然马里昂巴德是1961年,也很有伯格曼的感觉,很形式《第七封印》1957年,差不多都是同时期的创作方式,也许是一种zeitgeist。初期瓦尔达还是很传统,用演员讲自己的观点,之后开始尝试自己讲话的方式。两人讲话中不断探讨关系,选择这个题材很有意思。好吧剪辑就是阿伦雷乃,怪不得气质相仿。瓦尔达所有先锋的尝试,都被后来的影片更完善的运用,确实是一个开拓者。
或许是不合时宜吧,我在比较的疲惫的时候看的此片,看完后只看到了令我不满意的地方。1、音乐,不喜欢且刺耳;2,许多特写虽漂亮但没什么意蕴,刻意感真是满满(或许是我不是很喜欢黑白,又或许我真的状态不好);3,整个故事不OK,感觉可以当作反面教材,就如男女主角,他们的爱情就像几句辩论那样简单的陈述完了;4,人物没吸引力,颜值与表演都不令人满意。总之,不值得看。
最后二人穿过狂欢的人群,如同台词所述,无人知道是喜悦或是悲伤的一对夫妻的秘密,消弭于人群,但人群是他们,他们也是人群。瓦尔达用一流的摄影、构图、文本,“记录”了自己成长的地方,也即片中角色成长的地方,夫妻在回到最初重新发现过去的过程中,企图挽回注定逝去的爱情。两人对话部分非常好,远中近景、画外音、多角度的拍摄,同时完美融入了环境,抽象的探讨超然于具体的有活力的居民生活,行走在物是人非的童年故乡,徒劳的追索和莫名的感动,感情也是如此。
作为处女作确实令人惊艳,尤其瓦尔达的影像把控力。两条线索,村民生活及现实问题非常动人,即使村民的表演很僵硬,但那些真实的生活场景与细节确实极具影像魅力;而男女主关于情爱的讨论于我而言却过分刻意生硬无趣。后者可能也是我为何喜欢【电影手册】派远大于左岸派的原因。所有打动的我从来都是具体的具象的细节,而非抽象的概念,因而片中男女主在讨论感情时,我始终不懂他们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在讨论什么,即使他们与村民同在的场景,他们始终又并不融入其中或真的被那些场景打动。包括男女主对话中的很多构图,在当年确实先锋,而今看却过分刻意,当然这和不同时代的电影观念相关。我并不认为村民线索是新现实主义遗风,这一部分也是瓦尔达的创举,甚至比左岸派气质更具创举意识,即纪录式手段在剧情片创作中的可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