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
评分:8.2
导演:唐书璇
编剧:唐书璇
主演:卢燕 / 乔宏 / 文秀 / 周萱 等
类型:剧情 / 爱情 / 古装
片长:94分钟
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汉语普通话
别名:The Arch
上映时间:1970-10-14(中国香港)
IMDb:tt0074151
《董夫人》电影简介
董夫人(卢燕 饰)是村中有名的寡妇,同时亦是医者和私塾老师,长久以来,董夫人以其高洁的品性誉满全村,街坊邻里都十分敬重这位贞洁坚强的女性。某日,村里来了官兵,杨尉官(乔宏 饰)是其中的首领,他暂时寄宿在董夫人的家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董夫人和杨尉官之间渐渐产生了真挚的感情,然而,令两人没有想到的是,董夫人的女儿维玲(周萱 饰)竟然也喜欢上了杨尉官,与此同时,村民们替董夫人向皇帝申请了贞节牌坊,在舆论和亲情的压力之下,董夫人将自己对杨尉官的感情深深埋藏在心底。最终,维玲和杨尉官成亲了,而董夫人守着她的贞洁牌坊,悲凉异常。
第9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女主角卢燕 第9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摄影(黑白影片)祈和熙 第9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美术设计(黑白影片)包天鸣
《董夫人》演员表
卢燕 Lisa Lu 演员 Actress (饰 董夫人) 代表作:末代皇帝 / 色,戒 / 2012
乔宏 Roy Chiao 演员 Actor (饰 杨尉官) 代表作:97家有喜事 / 夺宝奇兵2 / 女人,四十
文秀 Hsiu Wen 演员 Actress (饰 董老夫人) 代表作:独臂刀 / 梁山伯与祝英台 / 倩女幽魂
周萱 Hilda Chow Hsuan 演员 Actor/Actress (饰 董维玲) 代表作:董夫人 / 宝莲灯 / 虎山行
李影 Ying Lee 演员 Actor (饰 Chang) 代表作:迎春阁之风波 / 人蛇大战 / 猫头鹰
吴村 Cun Wu 演员 Actor 代表作:董夫人 / 女儿经 / 恐怖之夜
万里 Li Wan 演员 Actor 代表作:十三太保 / 董夫人 / 大刺客
梁锐 Yui Liang 演员 Actor (饰 胡大师) 代表作:迎春阁之风波 / 董夫人 / 大地儿女
唐书璇 Shu-Shuen Tang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董夫人 / 再见中国 / 十三不搭
胡波 Wu Por 演员 Actor 代表作:十三太保 / 董夫人 / 游侠儿
《董夫人》电影评论
辗转反侧,爬起来看片。不得不说外景古典的韵味太足了,画面贴合温柔的叙事,呈现出一派祥和的味道,但是内景戏或是由于摄影设备的粗糙,移动生硬刻板,光电闪烁不定,突出来封建社会下(亦或者是永恒的男权社会下?)女性(亦或者全部人类生活)的异化,加上同时期演员模仿京剧风格的表演,以及大量凝视性质的镜头,更有一股鬼魅的气息,真的很绝。不过可惜,剧本还是硬伤,而且剪辑因为素材不够,有些调度终究还是缺乏连贯性,可惜,可惜。
黑白影像下的古代中国,西南山村的存在主义故事。唐书璇是运用符号的高手,谙熟古典诗词意象,如定格是为了营造“回首已是百年身”的错愕感种种。在母亲节看董夫人实在会逢其时,没有人出面阻碍董夫人寻找自己的幸福,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她是一个孝媳、慈母、先生、医士、主母的前提之下。或许曹七巧是矛盾具象化后的董夫人。
这么西化USC毕业的唐导演,带来那么优美却外露的中国风–通篇古琴琵琶配乐,黑白水墨山水,江南游廊院落。。。惊喜也脸红。主题却是忧伤及终老的男女情,传统文化给予人性太多的枷锁了,还装饰着金镶玉。这么多叠画表现夫人的天人之战,很少见,算新颖。第一次看卢燕的大女主,真的是立甩女儿女婿几条街。不过那俩一个国语不利落,一个乔宏民国腔,确实拖后腿。
画里有画,画中有诗。和《小城之春》一起并列为我心目中中国传统文人电影最佳。卢燕女士那又大又黑的眼珠以及举手投足都尽显巨星风范。导演唐书璇女士当然更是功不可没,隔着窗户或院子的含蓄构图,促织和织布机的意象,末尾怒杀母鸡的心理暗示简直绝了。最后五分钟的高潮部分是我心中中国电影的“新浪潮”象征。
贯穿全片的琵琶古筝等民乐伴奏太有中国专属的味道了,一些摇晃的镜头想要有意营造出纷乱的思绪,但个人感觉不是特别成功。叙事之外的留白很多,可能这就是中国古典故事中欲语还休的感觉吧,一切情感都靠眼神和表情?但似乎可以更连贯一些。Wei Lin的台词比较棒读,一开始都在怀疑是不是个外国人在读台词了。整体还是挺好的,就是那牌坊啊我左看右看,上面写的不是贞洁,而是大大的“吃人”二字。
有民国电影如《小城之春》的那种家长里短式叙事风格的影子,这种电影一般会通过大量琐碎的情节推动人物情绪和精神的发展,不以叙事为主轴,也是许多文艺片惯用的手法。但我个人并不喜欢,事实上,这种电影从大众审美角度也是不讨喜的。有效情节在故事里的推动是电影叙事的根本,也是大众接受的底线,人物感情和精神层面的递进则应该暗合于情节层次之下,层次更深,如果把情节淡化,单纯为精神层面服务,会让电影的娱乐性大减,舍本逐末。这种古代女德的电影中国大陆拍的很多,尤其是第四代导演,如黄健中的《贞女》谢飞的《湘女萧萧》。只是相比于大陆电影社会主义特色,本片恰恰说明了在49年以后香港电影对民国电影的延续,有一种特殊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同时也有种古朴的禅意,最后的“贞烈可风”四个字赤裸裸地将社会观念对个人人性的抹灭体现了出来。
宫体诗/闺怨诗+现代性的审视,而终不显嫌隙,可谓上品。既有新浪潮现实主义的魂,也有爱森斯坦的元思考,最重要的是影像本身成为一种诗的迹化,庭院深深而镜头游动不止、心绪浮游不止,画面叠叠不休而从心理空间所突围出来,又成为某种无法随心所欲的桎梏和牌匾,最后在重复和定格中投向历史。在诗性的人的存在显现和诗意的空间游动之间的断裂,在影像、音乐、文本的共同书写下,既成为古典的承续,也构成当下的反思,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看出如若仅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待此片,则必不得要领。
极简叙事、精妙镜头、克制精确的角色定位与表演、古典音乐与传统文化交融、有意有境有声有形有雅有韵,这出悲剧像一缕无法发声的幽魂,压抑到了电影与人物骨子里去。这作品,有文化语境,有艺术底蕴,担得起华语影史最高杰作之一!小瑕疵,镜头不至于抵达完美(尤其是前小半段),但配乐弥补其不足,列入我的华语电影影史前三!
乡村田园风光与流水人家的意境之美,女人情感的含蓄克制之美,女儿呼唤自由的先锋意识,在林中抚摸树干身躯是对爱的渴望、蛐蛐从手中钻出是性爱的暗示刻画。结尾的杀鸡是剧情的高潮,隐喻董夫人扼杀自己的人欲;最终贞节牌坊在鞭炮声中重击于心,展露了封建主义的冷峻与悲凉。影片包括采景配乐以及人物的姿态都十分的古风古韵,除了妈妈的称呼有点出戏以外其他都很好。
本片女儿称呼娘为妈、妈妈,查了下资料,金元时期之前,妈都没有成为主流词汇在中原盛行。导演和编剧若是在意古代和近现代的区别,应该考虑一下剧本的历史时期背景。若是要使用现代的方式和内容来演绎的话也是完全可以的,但影片并没有。看上去好像确实是在批判旧社会和旧文化对女性的压抑和禁锢,主题也确实是这个。一边是承袭了传统古代风格和人物定位,一边是人物的交谈口吻和动作细节(包括互见的反应、礼数)与传统社会制度规范相违背。在呈现作为人的情感时,显露“不该有”的情绪是本片需要的也是要有的,但相对于旧礼数对于女性的桎梏作用,却被现代化的表演给化解了。总体上人物应该是遵循“旧”轨迹,特定条件下表达“新”情绪,导演不可能想不到语境的差异。一个疑问:虽然没有定下具体朝代,但是观众们能从服饰道具看得出来吗?
这部电影的表演看起来熟悉多了,董夫人的举止作态都端庄极了。故事情节上没有什么新鲜的地方:寡居的母亲与未嫁的女儿爱上同一个男人,这样的故事也看得多了。母亲这一角色大多都是隐忍含蓄的,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成全了女儿的幸福,在无奈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下雨访客、抓蟋蟀、拜佛等几个场景都很不错;最后董夫人的疯狂让她杀死了一只鸡,斑斑血迹溅在衣裙上,夺命般地跑向原野;然后场景一转,又礼貌大方地接受牌坊。本片当中流露出的中国古典“美”意识也是为人所称赞的:读书、下棋、赏月、行酒令等等,这些都是经过传统美育培养下的中国人能够发现的美的意象;配乐上也多是古琴琵琶,雅致极了。
单调琵琶,缫丝纺纱,月下对饮,寂寞廖人,远山追逐,淡影朦胧,层峦叠嶂,百转千回,欲言又止,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真的是东方电影之典范。真的非常棒,可惜我看的版本不好,感觉没有做修复,真的求求了,能好好给我们的老片做做修复吗? 片中有两处定格镜头,但我不敢确定,毕竟我看的版本不行。张英进女士认为此片美学价值、艺术成就不输《小城之春》(有一场戏非常有《小城之春》中经常被拿出来分析的戴秀唱歌室内长镜头的感觉),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此片知名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