Александр Невский
(1938)
评分:7.1
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 / 迪米特里·瓦西里耶夫
编剧:谢尔盖·爱森斯坦 / Pyotr Pavlenko
主演:尼古拉·切尔卡索夫 / 尼克拉·奥赫洛普科夫 / 安德烈·阿布里科索夫 / Dmitriy Orlov 等
类型:剧情 / 动作 / 历史 / 战争
片长:112分钟
地区:苏联
语言:俄语
别名:俄军抗德记 / Alexander Nevsky
上映时间:1938-12-01(苏联)
IMDb:tt0029850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演员表
尼古拉·切尔卡索夫 Nikolai Cherkasov 演员 Actor 代表作:列宁在一九一八 / 伊凡雷帝 / 伊凡雷帝2
尼克拉·奥赫洛普科夫 Nikolai Okhlopkov 演员 Actor 代表作:列宁在一九一八 / 列宁在十月 /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安德烈·阿布里科索夫 Andrei Abrikosov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伊凡雷帝 / 伊凡雷帝2 /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Dmitriy Orlov Dmitriy Orlov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列宁在一九一八 /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 上帝之后第一个
Varvara Massalitinova Varvara Massalitinova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 我的童年 / 在人间
Aleksandra Danilova Aleksandra Danilova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 卡拉马佐夫兄弟
谢尔盖·比林尼科夫 Sergei Blinnikov 演员 Actor 代表作: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 钦差大臣 / 一年中的九天
Naum Rogozhin Naum Rogozhin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 米宁和波札尔斯基 / 叛变者
费奥多尔·奥迪诺科夫 Fyodor Odinokov 演员 Actor 代表作:十个小黑人 /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 福尔摩斯与华生医生:初识
Ivan Klyukvin Ivan Klyukvin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罢工 /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 农奴之翼
弗拉基米尔·列奥维奇·叶尔绍夫 Vladimir Yershov 演员 Actor (饰 条顿骑士团团长Andreas von Felben) 代表作: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电影评论
普罗科菲耶夫为本片写的配乐或许是20世纪最伟大的康塔塔作品之一,也很可能是史上最杰出的电影配乐(但限于年代的音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音乐的表现力)。爱森斯坦史诗般的影像也的确配得上如此恢宏的音乐,尽管较为写实的战争场景的动作编排在现代人眼中可能会稍显过时。爱森斯坦在本片中或许没能重现敖德萨阶梯的神话,但其对史诗影像的同绘画雕塑般的创作功力有增无减。
爱森斯坦复出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传记电影。保留了蒙太奇时代的一些特点,比如最终战役时,不同角度和景别镜头的重复剪辑,突出战争的紧张感。完美的构图,不同高度代表人物地位、实力的差距。王子和蒙古官员站在一起时明显高出一头,回来报信的蒙古士兵被举到像城堡一样高。少数镜头仍然保留了象征性元素。开始一字排开的捕鱼网象征着对海外敌人的防御;防御军头领绞刑时背后的十字架象征着他的牺牲使他成为了圣徒;王子做开战宣言时背后三面军旗代表着军队的民族构成;德军主教的黑袍暗示着他们更像是死神。影片控诉了德军的罪行,同时也塑造了王子这一民族英雄形象,反映了俄国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的决心。但影片叙事节奏拖沓,简单的故事讲了将近两个小时。而且战斗镜头场面调度混乱,把宏大的战争场面破坏的一塌糊涂。
教科书般爱国主义题材战争史诗大片。时值苏联与纳粹德国关系紧张之际,爱森斯坦制作了他十年来的第一部完整电影,也是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蒙太奇是爱森斯坦的标签,此片中蒙太奇并没有像在《罢工》那样被过度使用,而是恰到好处地运用,甚至用在了配乐上。影片实验性的手法不少,比如在描写战争场面时,爱森斯坦借鉴了许多迪士尼动画片的手法,连配乐都充满欢快的节奏。而此片又不仅仅是一部冷酷的战争片,比如他加入了少女Olga这个人物和一个为爱而战的子情节,使得电影变得有血有肉,又更能打动观众。影片的最后打出的字幕和缓缓推进的镜头下无尽的长矛,即使在今天和平时代看来也是相当鼓舞人心。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面对蒙古和瑞典侵略采取策略最终打败瑞典人的故事,电影距今已经有80多年了,以现在的眼光来肯定会看出诸多问题,但依旧不可否认在当年是一部大制作,几场战争戏场面大,调度多,参与人员也很多,电影清晰完整地把这俄罗斯重要的历史事件呈现出来,适当加入的感情戏在剧情上也给予了新鲜补充。
明显的政治倾向模糊了电影对历史的还原还有艺术的表达。涅夫斯基收拢领导权的样子看上去很斯大林,条顿骑士的纹饰上也出现了个颇像万字符的东西,将骑士团掉水里的部分拍成是他们在溃逃的时候发生的也是为了表达战斗胜利完全是靠俄国人的英勇,自然因素只不过让他们雪上加霜而已,很微妙的改动。但纵然斯大林当时看破了时局,却还是后来被德国忽悠上道签了条约,可惜了一帮苏联文艺界精英费心费力拍的电影被短暂河蟹。
影片表现了13世纪俄国亚历山大·内夫斯基王子率领军民击溃掠夺成性的德国立窝尼亚条顿骑士的业绩。爱森斯坦借鉴民间叙事诗的技巧,使这一爱国史诗具有明显的壮丽歌剧的风格。条顿骑士入侵俄国后,无恶不作。他们洗劫普斯科夫,吊死爱国者。内夫斯基带领人民群众,以伊格纳特等积极分子为骨干力量,保卫了重镇诺夫哥罗德,消灭了叛徒托瓦尔其洛。最后,在楚德湖的冰面上大败条顿骑士。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1242年的反侵略爱国主义同样适用于1938年的苏联局势。斯大林直接审查电影草稿版本,先在中央机关放映后再对公众上映。次年电影在美国上映,据报道罗斯福看完都很感动。而在德国一直到1966年都是禁片。爱森斯坦第一部正式完成的有声片,放弃了杂耍蒙太奇,遵循主流叙事方式,有着古典歌剧式的庄严美感,基于历史上真正的民族英雄去弘扬激发全民族的英雄主义。长达半小时的冰上战役,着实壮观,看得过瘾。不过武器可能是塑料或木制,砍在身上完全不见血。战斗中的单人近景镜头都是原地不动的砍杀,也许是受限于摄影机不方便移动。冰面破碎敌方落水的场面致敬《一路向东/赖婚》,比起格里菲斯的实景拍摄,本片是在夏天拍的人造模拟。
「普罗科菲耶夫反对纯然的音乐表现(如米老鼠配乐)。相反的,有时他以视觉为主,有时以音乐为主,结果是呈现爱森斯坦所称的“垂直蒙太奇”(vertical montage),五线谱上的音符如果由左至右移动,则画面内的动作也是一样由左自右,而如果影像线条由左下往右上移时,音符也如此配合。如果影像扭曲动作,音待也随着不平地跳动。」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对历史的兴趣越来越寡淡。感觉历史都庶几相似,只有王侯将相,只有群体行动,只有振臂高呼加微量的爱情调味品。起承转合,一往无前,终于胜利。历史叙事跟文学叙事,就好像是一对反义词。看过《宾虚》和《斯巴达克斯》之后,看其他历史剧,感觉都差不多。也许,对于爱森斯坦来说,不应该从内容上进行批评吧?在那个胶卷年代,大场面、人海战术、冰上战争、剪辑、蒙太奇这些站在看来已经不会引起视觉震撼的技术元素,才是应该被关注的点吧?
,爱森斯坦第一部有声片,从回溯历史的角度妖魔化日耳曼民族。|留白摄影,关于声音效果的探索:部分场景中的音乐与对白占据主导地位,环境音与音效运用较少,几场戏干脆彻底省去画面和银幕内运动所需要的环境声和音效。另一方面,无论有声片初期还是现在,全球大多数影片都遵循着对白最重要,音乐与音效次之的声音分级准则,反观爱森斯坦与罗伯特·奥特曼则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可能性,非同寻常的声音结构所证明的事实——在传统的声音级别应用中,任何声音都是一起出现的,只不过音量不一。如果延伸开来再看80s后,MV流行化对电影叙事的影响,出现纯音乐的独立音轨段落。473
风格转变太大了,借助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王子抗击德国侵略来凝聚民族意识、建立光辉的领导人形象,如此一来,以往的群众群像叙事自然转变为高度的英雄化戏剧模式,杂耍蒙太奇被完全弃用,演员表演更是不敢恭维,亚历山大全程仰拍,举手投足之间皆是做作,拍的好的还是冰湖大战中大量的大远景镜头,辽阔的天空总是占据画面的一半以上,乌压压的军队在自然面前也显得渺小。
一种接近肉搏的混战;冷兵器钝钝的,接近木头;德国军队骑马而来,伴随的却是心脏的狂跳;打仗成为了抡棒槌和锄地一般的动作;冰湖裂开。一切都这么笨钝,钝感的痴迷质变为必胜的精神气,在这场战斗中并不那么稳定,直到痴迷性最高处,也就是最钝处,带着面具看不清面孔的德国军队已经必输无疑,遮住全部面孔还要夸张的外壳是一种精明,它必定不能在这场战争中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