Чапаев
(1934)
评分:7.5
导演:格奥尔基·瓦西里耶夫 / 谢尔盖·瓦西里耶夫
主演:Boris Babochkin / Leonid Kmit / Varvara Myasnikova / Boris Blinov 等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片长:93 分钟
地区:苏联
语言:俄语
别名:夏伯阳 / Chapaev
上映时间:1935-01-14
IMDb:tt0024966
《恰巴耶夫》演员表
Boris Babochkin Boris Babochkin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恰巴耶夫 / 保卫察里津1:伏罗希洛夫的行军 / 不可战胜
Leonid Kmit Leonid Kmit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恰巴耶夫 / 木木 / 远离莫斯科的地方
Varvara Myasnikova Varvara Myasnikova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恰巴耶夫 / 木木 / 上尉的女儿
Boris Blinov Boris Blinov 演员 Actor 代表作:恰巴耶夫 / 马克辛的青年时代 / 政府委员
Illarion Pevtsov Illarion Pevtsov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恰巴耶夫 / Yulian Otstupnik / Conquerors of the Night
斯捷潘·什库拉特 Stepan Shkurat 演员 Actor 代表作:恰巴耶夫 / 大地 / 邪灵
尼科莱·西蒙诺夫 Nikolai Simonov 演员 Actor 代表作:恰巴耶夫 / 牛虻 / 两栖人
格奥尔基·热诺夫 Georgi Zhzhyonov 演员 Actor 代表作:恰巴耶夫 / 机组乘务员 / 看好你的车
鲍里斯·奇尔阔夫 Boris Chirkov 演员 Actor 代表作:恰巴耶夫 / 忠实的朋友 / 库图佐夫
谢遇春 Yuchun Xie 配音 Voice (配 哥萨克) 代表作:恰巴耶夫
Mikhail Rostovtsev Mikhail Rostovtsev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恰巴耶夫 / 女孩匆忙的约会 / 自由種子
Emil Gal Emil Gal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恰巴耶夫 / 新巴比伦 / 帝国的碎片
格奥尔基·瓦西里耶夫 Georgi Vasilyev 演员 Actor 代表作:恰巴耶夫 / 保卫察里津1:伏罗希洛夫的行军 / 黑桃皇后
《恰巴耶夫》电影评论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1年由高尔基等人提出。1934年4月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被明确在作家协会章程里)的里程碑之作。在十月革命的第十七个纪念日上映,在当时引起轰动。电影抛弃了原著小说的史诗性(“马雅可夫维奇的诗歌般的风格”),重新组织情节,增添人物,加强人物刻画。电影中夏伯阳英雄形象的塑造也影响到后来苏联的影片创作。也因此,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导致各种歌功颂德加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泛滥,让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影片走向公式化、概念化。不过这毕竟是后人所为,不能完全怪到本片头上来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代表作品。恰巴耶夫的人物塑造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他在片中是有人物弧光,台词具有性格特性的。从一个只懂得统帅知识,满口他妈的硬汉,到有大局观,不断进取,衣着得体的英雄形象,是一个能让观众感染到的活生生的“人”。
还是相当不错的一部电影,其中的蒙太奇运用真是师承爱森斯坦,苏联传统。夏伯阳略不同于后来很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人公,他固然足智多谋,热忱勇敢,但也有着鲁莽粗鄙,不羁的缺点,而不是高大全或者是被改造成高大全的英雄。同时,剧情也是十分合情合理,没有过度夸张,这些都是难得的优点。但我注意到,有几个画面人被截到画框外面了,不知是拍摄的问题还是放映的问题,在战争的场面调度上,也许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与资金,完全可以拍几个近景,更精彩些。另外,感觉李云龙就是按照夏伯阳塑造出来的人物。。。
出乎意料的精彩,前苏联社会主现实主义的里程碑之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叙事流畅自然,多线叙事,虽然主要围绕着夏伯阳,但小人物的形象也塑造的极为出色,留下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银幕形象(尤其要指出的是,本片中唯一的女角色塑造,不生硬强行,而体现出了极为自然的女性独立平等的价值理念)本片的摄影剪辑令人印象深刻,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运用娴熟(蒙太奇学派的一脉相承),不少段落甚至有几分诗意,难怪是当时的“银幕神话”。
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塑造了一个和人民打成一片的战争英雄形象,取代了蒙太奇时期人民群众作为主角的惯例。作为人民英雄,夏伯阳身上有许多普通人的缺点,比如一言堂、没文化、无视纪律,但都在政委的教导下一一克服。政委是影片中苏维埃的化身,很多他和夏伯阳一起出现的镜头都是对称构图,暗示了苏维埃与人民军队处于同等地位。而夏伯阳也被塑造成了真正的人民英雄,在打仗时他是军队的指挥官,生活中他是人民的同志。他和士兵同吃同睡,甚至苏联电影中首次出现了勤务兵俯视军官的镜头。最后他成长为了苏联人民的拿破仑,那个在悬崖上骑马指挥的镜头明显在模仿拿破仑著名的肖像画。虽然影片在人物塑造和政治宣传上取得了成功,但它开启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将蒙太奇运动彻底扼杀,将苏联艺术电影的脉络拦腰斩断,严重阻碍了苏联的电影事业发展。
34年的电影,在大场面的蒙太奇、特效和光影布置上都非常好,只能说苏联人确实有点东西。剧情类似于李云龙,就是人民英雄如何赢又如何为保护战友而牺牲。但非常值得关注的点在于,政委被派到这个草根军团之后,并没有用任何一套“先进”理论将农民部队先锋化,相反他什么说教都没有,连点拨都没有。恰巴耶夫完全是在遭遇各种事件后自我反省来提高军团理论水平的。如此相信农民阶层的自发进步性是非常罕见的情况。其次,机枪手吉利卡和安娜的爱情故事拍的非常含蓄,除了最开始调戏失败被安娜一个“抱摔”,全程只有握握手和搭搭肩,要不是恰巴耶夫说完全看不出二人是爱情还是战友情。握手的特写极为难得,图像暧昧性恰到好处,就像我们终究不知恰巴耶夫单纯是草莽英雄还是真受了政委影响。这些暧昧性是太文学的,在进一步政治化的过程中实在必须被减弱。
生动地塑造了恰巴耶夫这样一个极富人格魅力的战争英雄形象,七十年后《亮剑》李云龙形象对此多有借鉴。别基卡和安娜分别时插入了一大段天长水阔的空镜,真希望这是彩色电影。恰巴耶夫牺牲前夜,大家唱着歌畅想美好未来,想到历史上接下来就是残酷到打光一代人的卫国战争,在场的人即使在消灭白匪的战斗中幸存,也大概率逃不过悲哀的命运,令人感慨。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个时期的蒙太奇老一辈的导演爱森斯坦、杜甫仁科等都离开了苏联,而年轻一代的导演已经不把重心放在纯电影的探索上,更注重故事本身的戏剧化和心理化。此片最后的镜头,夏伯阳在水中沉默,无产阶级反抗中遭到炮火的轰击,在轰击中影片落幕,似乎暗示着无产阶级斗争的艰难和无所畏惧。整体风格是经典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恰巴耶夫如今看来落入俗套,但当时或许是焕然一新的,后来中国这边的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电影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套路来走的。
这部片子就证明在任何严厉的审查下都能拍出过审的好片子,只有创作者能找到是个人都无法抵抗的不被任何意识形态干扰的人间珍宝;诸如勇敢、尊严、热忱、忠义、脆弱善良等越是在高压下越能凸显的高尚人格。电影演员的个人魅力对于电影能否青史留名来说太重要了,王家卫早就看透了这一点。看到军队里大家静静守候着唱着歌,我觉得咱们的教育对音乐素质培养真的太不重视了。而且,亮剑是照这个写的吧。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里程碑之作《夏伯阳》,苏联《真理报》发表了一篇社论,称赞夏伯阳是高超的艺术品,是苏联艺术史中一件大事。标志着苏联电影创作以及文艺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真正的走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阶段。夏伯阳成为苏联电影使两个时期的重大分界线,它既是最初15年苏联革命形成时期的总结和巅峰,同时又为新的时期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艺术的确立和繁荣时期奠定了基础。
给孩子的电影03夏伯阳与政委的关系发展串起了整个故事,从一开始不愿意承认自己部下把枪落在了水里,到最后与政委告别时的深情拥抱(差点看成接吻),也反映了夏伯阳作为一名红军部队领袖在思想与觉悟上的递进转变。反观白匪,虽仪表堂堂金玉其外,可败絮其中。就如他们团长在演奏钢琴时的场景一样,在优美的乐曲背后,勤务兵看似融入其中一般翩翩起舞,实则在替他们擦着地板。后来,这个勤务兵投奔红军之后,有个孩子问他:“为什么人们都要去送死呢?”他回答道:“为什么?这不明摆着嘛!为了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想过好日子!”
最后一场战役的前夜,恰巴耶夫说打完仗后的生活该是多么美滋滋啊。会想到我们现在的日子就是他们渴望着的美滋滋。阁楼上架起机枪扫射,意义应该是为其他战士逃离赢得时间。结合电影中段那场胜利,输赢很有些莫名其妙,很疑惑这种形态的战争要最终换来和平有多么难。不了解战争,就不能牢牢守住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