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llivan's Travels
(1941)
评分:7.6
导演:普莱斯顿·斯特奇斯
编剧:普莱斯顿·斯特奇斯
主演:乔尔·麦克雷 / 维罗妮卡·莱克 / 罗伯特·沃里克 / 玛格丽特·海斯
类型:剧情 / 喜剧 / 爱情 / 冒险
片长:90 分钟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别名:苏利文游记 / 苏利文的旅游
上映时间:1941-12
IMDb:tt0034240
《苏利文的旅行》演员表
乔尔·麦克雷 Joel McCrea 演员 Actor 代表作:苏利文的旅行 / 海外特派员 / 小天使
维罗妮卡·莱克 Veronica Lake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洛城机密 / 苏利文的旅行 / 合约杀手
罗伯特·沃里克 Robert Warwick 演员 Actor 代表作:小上校 / 迷离时空(原版) / 兰闺艳血
玛格丽特·海斯 Margaret Hayes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苏利文的旅行 / 乱世一美人 / 黑板丛林
Robert Greig Robert Greig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天堂里的烦恼 / 浮生若梦 / 苏利文的旅行
阿尔米拉赛逊斯 Almira Sessions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罗斯玛丽的婴儿 / 出水芙蓉 / 无因的反叛
拜伦·弗格 Byron Foulger 演员 Actor 代表作:失去的周末 / 糊涂侦探 / 迷离时空(原版)
波特·霍尔 Porter Hall 演员 Actor 代表作:双重赔偿 / 倒扣的王牌 /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富兰克林·潘伯恩 Franklin Pangborn 演员 Actor 代表作:苏利文的旅行 / 爱情无计 / 摘星梦难圆
威廉·德马雷斯特 William Demarest 演员 Actor 代表作:迷离时空(原版) / 苏利文的旅行 / 淑女伊芙
《苏利文的旅行》电影评论
影片中的喜剧桥段在现在看来不免有些过时了。在剧情设置上,女主的动机缺乏说服力,而中后段穷人偷钱因为愚蠢被火车撞死的情节安排太过刻意。且影片中将穷人生活作为一种奇观展现,本身就充满了精英视角的傲慢。苏利文这个角色的设置是为了揶揄弗兰克·卡普拉,但本片在格局和表达上和卡普拉差得太多了。
①老司机带带我,小鬼飙车带你飞②胖寡妇家的遗像表情发生了变化,哈哈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式的蜻蜓点水体验不到生活,成为群众即可④黑人牧师的音色浑厚迷人⑤迪斯尼动画片在美国传播久矣⑥本片上映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即,但从影片色彩来看美国国内依然一派岁月静好,吃着火锅唱着歌,看着电影听着曲,门罗主义之影响可见一斑,罗斯福总统的珍珠港苦肉计也许并非无稽之谈
反套路、不按常理出牌、以辛辣反讽的方式将神经喜剧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以喜剧走红的年轻导演苏利文为了拍摄社会底层题材电影,从而去体验真正的底层人民生活,到最后因为误会变成一个真正的底层人民时,才逐渐明白生活就是一部悲喜交加的电影,仅仅靠喜剧是远远不够的。导演Preston Sturges再一次成功发挥了他的才华,继《淑女伊芙》后又一次成功的突出了结尾,在美国四十年代的神经喜剧中占有一定的地位。(ps:Veronica Lake在电影里的金发真的好亮眼,可惜角色发挥一般,像是个陪衬男主的美丽花瓶。)
出于一种基本的左翼文化焦虑,并定位于欧洲战争中的美国(这很关键,要知道一二战和美国本土都没什么大关系),而文化工业的生产者试图去问:什么是为了的底层或公众的作品/制品/商品。所以苏利文的每一趟旅途都是败北的,他的“体验生活”,如管家所言,唯一的后果就是触怒他人的生活(只有当一个小女子被带进这个游戏规则里才是安全的,如果是个小跟班指不定哪天就踩着苏利文往上爬),尤其是最后一次以悲剧开场闹剧结尾的旅途,当你真成奴隶,苏利文立刻抽身而出。《苏利文的旅行》的要点是开始了对“结构”问题的重视,在首尾之间,故事一遍遍开启,电影亦会一次次落幕,其距离和虚构性需要被这样的形式从想象或幻想中首先剥离出来,这是对喜闻乐见的米老鼠的否定,既不崇拜英雄也不呼唤革命也不做精神鸦片,这至少将永远是一个开始。
可能是斯特奇斯的自辩?才看过一部,不太确定。《苏利文的旅行》至少讨论了两个话题:其一关于电影与现实——电影式24帧每秒的真理,还是”给予人多活两个礼拜的朝圣地“?是亚里士多德,还是柏拉图?其二关于既得利益者在他人的痛苦面前该持何姿态(斯特奇斯确立了前提:二者无法融合,正如苏利文三趟旅行的失败所预示的两个阶级各自的归属如同不可抗的重力)——善、伪善?怜悯、施舍?将贫穷当作掠夺的资源、当作危险的深渊?在这两个无所定论的话题上斯特奇斯并不含混,与卡普拉机巧的中庸之道相比,他坦诚的勇气是另一种难得。女演员那一条线实在冗余,但想到苏利文自己所言:好莱坞需要a little more sex,又觉得戏里戏外的比对有些好笑了。
浪漫元素不多,属于知识分子反思电影,向下的宽容度很高,毕竟开头讽刺了当时好莱坞什么电影里都要塞个女人,同时全片甚至连a little sex都没给一点;同时也不掉书袋,毫不高傲,或者说在立意之初就确定了本片即使不能算真正的落地(毕竟真底层可能一开始就不会有本片的构想),但也极具关怀。观众不分贵贱,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之间也从不必有鸿沟。纯粹而优秀的喜剧更是如此,不剥削任何人、也不装腔作势,毕竟有时连死亡也不一定平等,但开怀大笑时,你我都是一路人。这种反“乌合之众”的思路正是我一直赞同的。想到以前被问过最喜欢的电影是哪一步,然后被嘲笑“你竟然喜欢一个喜剧”。是啊,一部喜剧我看了十几遍,台词我都快要背下来了,但我真的需要喜剧。
8/10。开场是一段商业类型中典型的高潮戏,两人在疾驰的火车顶部缠斗、一起跌落水中,银幕浮现‘‘剧终’’字样,由此引出了苏利文和制片们连珠炮似的嘴仗,苏利文清高地想要揭示痛苦的社会现实,但他真正去吃苦体验凡间,却不自觉地回归到跑车、别墅、泳池和大旅行车的富裕生活中,就连他和接济他吃早餐的漂亮女孩的关系,也是商业片的陈词滥调:当他涉嫌偷车被关押时,警察询问他的旅程(暗指电影)里为何有一个陌生女郎,苏利文就以剧本的惯例回答道。斯特奇斯以玩味性的内省方式,极致地嘲讽好莱坞工业体系,当苏利文搭乘一个才童发明的快车,摆脱了豪华房车和一大群老板、记者和仆从时,画面与运动的张力、剪辑的精准完成了刺激的追车场面,而结尾在穷人、罪犯们观看米老鼠动画片的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时,苏利文也终于明白电影作为精神鸦片的价值。
具有的强烈自反意识,也是为好莱坞的一次辩护,当穷苦大众共聚教堂之内,黑暗中的光芒亮起,好莱坞电影作为现代的大众宗教不言而喻,在观众的笑声中“苏利文”得到了启示,完成了好莱坞价值的自证(并非现实主义没有价值,而是相比于在别人欢笑时审视别人,不如一起加入欢笑),不过感觉斯特奇斯用了过多的解构(开头的完结字幕,两次旅行的反转,对默片喜剧疯狂追逐的重演等),其实有点破坏神经喜剧那种“朝着一条路就往前疯狂前进”的节奏感。
210225 【C】社会议题与喜剧元素游荡于人物身份的兜转和情节的传动,两者的啮合则通过居高临下的视角构成,直接使之与出发点背离,天真的卖弄着两种生活景象及体验的差距,实际对阶层差距的描绘却是基于他我二分的认知手段。自以为给予文本本身的反戈一击乃是绝妙的反讽,而实际效果无比的拙劣和轻佻。
。尴尬的前大半闹剧靠结尾被劫持和“看电影”的无声桥段力挽狂澜,电影在文本上的构建远超电影技巧。几乎可以说没什么角色让人印象深刻,反倒是几个配角(两个管家和劳动营地的老人)靠着精彩的台词给我感觉十分出色。用了一整部电影去讲只有“喜剧”(也正好是斯特里奇擅长的类型)才能给穷人带来快乐,这本身也是极具说教意味的。反过来无非是想说,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待在自己的位置,做好本分事情就好。
苏利文的男管家劝阻苏利文扮穷说的一番话便直接道出了导演对贫穷阶层的看法,而这个看法就是对的吗?影片的最后一场戏,穷人阶级就一定想看喜剧吗?苏利文入狱一段,指出富人阶级可以为所欲为,分分钟可以出狱,而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人,那含冤也只能入狱,并且难以申诉,导演的表达有其愤怒批判吗?
好莱坞的自我辩解:我们可能没啥内涵,但我们不故作高深,我们提供通俗的娱乐商品愉悦大众,你不能说这份欢乐是低下的、无意义的。片中导演体验生活来滋养艺术的努力走向荒诞的失败与妥协,从而暗示那种干预与表达现实的电影创作是虚伪的、高高在上、“何不食肉糜”的。这个放在今天,私以为还是不具说服力的。它的两层预设是很有问题的:一是觉得老百姓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看看乐呵呵的喜剧得了,不必也无法接触严肃作品;二是艺术家居高临下地利用底层,不过是完成他们自身的私心,博得名誉,认为他们无法融入、共情真正的底层。这两层意思未免说得太绝对了。另外,此片作为喜剧来看,笑料不够新鲜有趣,而情节组织、镜头风格上似也颇多支离、割裂之感。尤其是设计主人公经历时,也许是刻意追求荒唐感,但未免东一榔头西一棒,过于散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