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oking/No Smoking
(1993)
评分:7.8
导演:阿伦·雷乃
编剧:让-皮埃尔·巴克里
主演:萨宾·阿泽玛 / 皮埃尔·阿迪提 / Peter Hudson
类型:喜剧
片长:298 分钟(2 部分)
地区:法国 / 意大利 / 瑞士
语言:法语
上映时间:1993-12-15(法国)
IMDb:tt0108167
《吸烟/不吸烟》电影简介
1993年,法国电影大师阿仑·雷乃推出了《吸烟/不吸烟》,这是一部奇异的影片,或者说这是一套长达五个小时的孪生影片。影片尽管保留了原著中的故事发生地以及舞台剧夸张的表演风格,却放弃了内景全部在室外空间展开。更叫人惊奇的是,影片中四男五女九个人物,全部由萨宾娜·阿兹玛和皮埃尔·阿迪蒂两位演员饰演。
第4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阿伦·雷乃 第4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杰出成就阿伦·雷乃 第19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影片
《吸烟/不吸烟》演员表
萨宾·阿泽玛 Sabine Azéma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疯狂特警队 / 编织的女孩 / 疯草
皮埃尔·阿迪提 Pierre Arditi 演员 Actor 代表作:阿德尔曼夫妇 / 好梦一日游 / 屋顶上的轻骑兵
《吸烟/不吸烟》电影评论
如果只选一部雷乃的电影,我会选择《吸烟/不吸烟》,至于为众人烂熟的《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原著的风格太强了,有时难显导演的功力。关于话唠的导演,很多导演都恨不得在一部电影里塞入太多的观点,有些则耗尽整整一生只不过为了讲一个道理。前者如果没有强劲的生命力和浩瀚的思维广度及精准的思维深度,断难成功。后者如雷乃,他的所有电影,无论是对诗、画、哲学、摄影、散文等多种文体及形式的把握,正如这部电影里的两个人,12种甚至更多可能的生活,在记忆和遗忘中不断闪回:我是谁?人该如何认识自己?烟,生命的又一寓意——要抽出火星,要吐出烟泡,所余的只是烬灭。
即便有再多丰富的细节,打动我们的仍然是雷乃的世界观。对于他来说,一个男人加上一个女人就创造了世界:一条可能性不羁一格的通路。然而“此刻”不会因此毁灭,它以最高的肯定和不可预测现身在你面前,留下深情的遗骸,然而当你撬开任意一角机关之后,同样肯定的另一条小路又会顺势蜿蜒而来,没有形象被孤单地困在一个时空之中。当我们倾听时,我们不该索问现实,而该索问现实的想象,因为想象比现实更早地存在于“现实”之中,而现实只是它成千上万团灰烬中的其中一簇。
两个部分个人观感较好不吸烟,5小时的片子就像一部多幕剧,每个部分都好似能单独拿出来成为一小片段。看的时候总不断思考,雷乃人生创作的后半段,希望电影与戏剧摩擦出更耀眼的火花,因而采用了比起早年,异常克制的镜头语言,但是幕与幕之间,雷乃花尽了心思,匹配的音乐与节奏,恰到好处的剪辑,影片整体上诙谐,展现多重可能性(脑中挥之不去的《机遇之歌》),所以我也在想,当下国内出现的一些戏剧电影,是不是能从雷乃的影片得到灵感,找到新发展道路与表达方式,让两种艺术相得益彰。
通过尽可能多的故事分叉,来展示不同的选择,导致的不同的命运走向。故事本身没什么特别,全是中产阶级生活的琐事,主要还是叙事结构有点意思。看的过程中,始终觉得雷乃不太适合拍这种日常向生活气息浓厚的片子,总是差点意思,没能真正深入到生活的肌理中去阐释人的关系,呈现出来的只是一幕幕对日常稍显拙劣的摹仿,在这一点上伯格曼做得就比他好太多了。
雷乃的佳作!!因为实在太长所以一直没敢看,借着这学期叙事学课讲到索性给看了。影片庞大的叙事序列超过了所有同类型影片,分叉众多足以形成树冠结构。现在看来当然有点像观看VR时候做交互形成的不同结局,但毕竟电影还是电影,受景框限制观众没法选择。(最多能选择的就是你先看“吸烟”还是“不吸烟”。)五个小时看下来不觉得累但唏嘘不已,人生就是这么无常啊。想想雷乃真的厉害,这可是1993年的电影!!!
8/10。单评[不吸烟]:雷乃将前期现实/回忆交织的声画蒙太奇变成现实/假设的分叉结构。偶然只是外因,性格决定命运,无论迈尔斯选择离婚与女佣再婚或出游坠海,自己永远藏进小木屋来逃避问题,妻子改不掉冷嘲热讽,赛丽亚依然向他抱怨家庭生活,因此开头赛丽亚是否打开烟盒来抽,结尾场景都将回归墓地。
不吸烟,吸烟就算了。实验电影,比《狗镇》更适合舞台,叙事么,就是一棵分枝散叶的树,加强版的《劳拉快跑》、《机遇之歌》、《滑动门》、《一个字头的诞生》,或者成为变异版的《蝴蝶效应》、《穿越时空的少女》......想包揽所有表演奖项是困难的,因为3男5女共8个角色=1男1女两个演员。
影片的基质是舞台剧化的melodrama,人生选择题有类于如今的视觉小说类游戏,吸烟部分支庞杂而单个叙事段较短,不吸烟部反之。一般电影竭力把影片的虚构属性置于观影者的前意识或盲点之中,构造移情的可能性,而本片的内容就是虚构性和纯形式,连配乐对情绪的烘托都是如此功能化和目的性,机械性地完成移情的任务便戛然而止。在拟造的叙事现实肌体中,角色自困于自造的必要性和虚幻的执念。“他们”全情投入,全力以赴,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空无一物之处填补空位,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表演的腾挪轮转和超负荷强力变形使“他们”宛如实验箱中的小白鼠,而观众是人间观察家和窥视者。影片在保守/呆板/套路和自由/偶发/狂欢之间横跳,是方寸之间的囹圄(避世遁形的小木屋),也是饥渴顿踣的漫长流浪。悬崖海雾令人想起《我的美国舅舅》,怅然若失。
不知道是不是受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机遇之歌启发,而拍了这样一部“假如怎样,结果怎样”的无数种版本的故事,一共5个演员,上演了无数版爱情故事,每个假如都很有意思,全靠对话台词的电影竟然一点不无聊,法国乡村背景怎么看都不厌倦,几个演员不帅也不美,但也凭实力吸引人。虽然不是喜剧,但是莫名觉得还挺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