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
评分:7.6
导演:应云卫
编剧:袁牧之
主演:袁牧之 / 陈波儿 / 唐槐秋 / 周伯勋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21分钟 / 105分钟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别名:Fate of Graduates / Plunder of Peach and Plum
上映时间:1934
IMDb:tt0227608
《桃李劫》电影简介
陶建平(袁牧之 饰)和梨丽琳(陈波儿 饰)是一对受过教育的青年男女,同时也是一对恋人。毕业后俩人结婚成家,过着平静舒适的生活。陶建平就职的公司内部充满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很难相处。为此,陶建平陷入苦闷之中。最后,正直的他愤然辞职,失业在家。而妻子求职的公司马经理(周伯勋 饰)是个色狼,一见面,他就垂涎梨丽琳的美色,不断对其骚扰,梨为了求得一份工作之不易,强忍不悦。失业的陶建平不忍让妻子养活自己,到处求职,却屡屡碰壁,只好去工厂做苦工。最后妻子实在忍受不了老板的欺侮而失去工作,产后意外受了重伤。无奈的丈夫偷出工钱为妻子看病,却双双走上不归路......
《桃李劫》演员表
袁牧之 Muzhi Yuan 演员 Actor (饰 陶建平) 代表作:马路天使 / 桃李劫 / 都市风光
陈波儿 Bo'er Chen 演员 Actress (饰 黎丽琳) 代表作:桃李劫 / 八百壮士 / 生死同心
唐槐秋 Huaiqiu Tang 演员 Actor (饰 刘校长) 代表作:神女 / 桃李劫 / 孔夫子
周伯勋 Boxun Zhou 演员 Actor (饰 马经理) 代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 / 鸡毛信 / 武训传
白荷 He Bai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武训传 / 桃李劫 / 东亚之光
李时 Shi Li 演员 Actor (饰 工头) 代表作:马路天使 / 桃李劫 / 六号门
《桃李劫》电影评论
应云卫,左翼电影运动代表作,电通影片公司,商业属性。戏剧出身,改编欧洲舞台剧《未完成的杰作》,反映当时上海失业问题。导演身份决定了电影艺术风格追求位居其次、故事戏剧内核的铺展为首,强调客观环境带来的冲突,符合反映阶级矛盾的需要,在本片中着眼个人景愿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倒序,设置悬念,故事编排上借鉴经典好莱坞叙事(平静、被打破、混乱斗争、重回平静);骑马塑像、信纸、文凭等道具的反复出现,既有象征意味又有技术真实。
许多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应该都能在陶建平和黎丽琳身上找到共鸣,一个燃烧着理想主义之火却被现实无情浇熄,一个深知在社会摸爬滚打就应为了生活“忍让”却换来变本加厉的侵犯,于是在搬迁、争吵和眼泪中,两个毕业生还未来得及芬芳一次,便迅速凋谢了,倒叙手法更是加重了无可奈何的情绪。虽然演员表演和台词都有硬伤,同样也是节奏不佳,但其中情绪实实在在地触动了我,身处泥泞的理想主义者对于远处星空也许只能永远地仰望,并且离它越来越远。顺便提一嘴,电影很明显淡化了黎的苦难,她虽然也是毕业生,却似乎不曾有太多抱负,在丈夫不得志的言语与情绪暴力、性骚扰、生育与劳动之苦下,她的人物形象依然扁平无力,甚至是没有性格,只单纯作为一个苦难的载体和鼓励陶、并用死亡终结陶的活力而存在,对比同期电影的女性形象,实在不应该。
桃李劫把对话音乐音响三个声音元素与叙事的推进,人物塑造和情绪渲染结合。陶建平在工厂工作机器碰撞的环境音渲染了备受挤压的情绪氛围。开头和结尾的毕业歌构成反讽的对比,歌词内容与陶建平结局命运对比引人深思。有理想有志气有底线的青年桃李在不公正的吃人的旧社会下不被驯化就无法生存。今天这样的问题解决 了吗?
《桃李劫》是著名导演袁牧之的编剧兼表演的银幕处女作,描述了一对有社会抱负的、正直的知识青年的命运悲剧,导演应云为。《桃李劫》利用声音和画面的不同结合方式,对增强影片艺术表现力作出了成功的探索,特别是在环境音响的运用方面。1934年出品的《桃李劫》是中国最早以有声电影手法创作的影片,音响第一次成为中国电影的一种艺术元素。从《桃李劫》开始,到1936年,有声电影渐渐将默片驱逐出了时代,完全的有声片也逐渐取代了配音片。
聂耳《毕业歌》的使用以及工地的敲铁声、雨声、车流人潮的躁动声,这些声音元素的使用使得影片具有了叙事的立体感,摄影多用前景遮挡拍摄的深焦镜头,也有不同景别的变换,展现了一对知识青年怀着理想主义包袱逐渐社会吞噬的悲剧,特别是男主角,他的玻璃心、懦弱和自卑应证了“性格决定命运”,但袁牧之和校长的选角与表演是差的,迥异的布光、夸张的形体有点表现主义,表现就业危机的几个片段群戏也有点新现实主义,整体出彩还是在于结构,倒叙首尾呼应,幕前故事的技巧至今仍有成效。
虽然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将声音作为叙事元素加入影片,但确实值得吐槽,不靠弹幕听不清说什么。。另外袁牧之的表演有点僵硬,或许是话剧出身的原因?相较《马路天使》的表演更自然流露,陈波儿略塑料的普通话让影片前半部分多了一份喜感。Anyway一对理想主义的知识青年走出大学惨遭社会毒打最终身心俱灰的悲剧。
声音的运用已经非常成熟了,酒店大堂一段,声音渐进,引领观众从室外进入室内,同时音乐的节奏感也配合男主角找人的焦灼,可以说真正参与了叙事。镜头的移动也变得灵活起来,开场毕业段落的俯拍,工厂段落,摄影机从钢筋结构中间穿过去,以及男主在屋内踱步时,镜头从一盆水的近景缓缓后退成为室内的全景,盆中在滴水,窗外在下雨,既有时间流逝感,又交代了结局时的外部环境,非常高效。与同年的渔光曲姊妹花相比,少了偶然和巧合的戏剧化元素,也少了例如火灾和双胞胎这样的猎奇元素,去传奇性地讲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社会无法生存的故事。
桃李劫讲述了一对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由于坚守自己的原则,在社会上难以生存,反抗挣扎最终被彻底吞噬的悲剧。影片既有对个人苦难的描述,也有对整个社会的控诉,是一部典型的左翼电影。该影片在声画技巧上的探索也有重要意义,是第一部把对话,音乐,音响统一在银幕构思当中的电影,声音不再作为唱段或者背景音乐的点缀,而是加入到叙事中来,比如:陶建平工作时候各种机器的挤压声,行窃时粗重急切的喘息声,遗弃孩子的时候,儿子的哭声和背后的风雨声。
【影史经典】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有声片 很多地方声音和画面没有对上 包括演员的表演方式都还是延续默片的传统 可以看出技术发展并不成熟 但是好几个配乐的段落却意外的不错:夫妻俩拿到毕业证后在杨柳河堤旁追逐嬉闹;妻子与上司进入饭店的爵士配乐,包括聂耳作曲的毕业歌也是经典。总体而言没有特别戳中我的片段,只能说左翼经典太多,这部对于我来说谈不上喜欢
在镜头语音方面,导演喜欢在进入新的场面时用特写到物品,在拉到全景的手法。在音乐方面,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将音响、对白、音乐与画面结合自然,船鸣声甚至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人物塑造不仅仅是通过台词,还在服装,化妆上下了功夫,男主角处境越来越艰难是通过邋遢的胡子,没有打理的越来越长的头发,以及衣服逐渐破烂,房屋逐渐破烂展现出来的。表现了在帝国主义霸凌、国民党统治下社会的黑暗,读书人生活的艰难。唯一不足在于演员普通话实在不行,妆容过于肮脏,造成视觉上与听觉上的不舒服。
中影史:电通公司出品。袁牧之第一次涉足电影创作。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次较全面地有意识按照有声电影的艺术规律进行创作的影片。影片的许多声音不仅是场景标志性的声音,也是人物心理的外化。比如雨夜弃婴的那一场,雨夜的环境声与婴儿的哭声,既可以说是客观的声音,也可以说是人物心理的外化,这对于影片的艺术表现力作用巨大。本片的有些声音如最后老校长没有看到却听到的枪声也起到了拓展了画外空间的作用。而全片一头一尾的《毕业歌》更是让全片的结构更完整了(最后出现的《毕业歌》还有音画反差的效果)。这些都是中国有声电影的创作上的成功探索。至于这个故事,主角所遭遇的一切在现在看来“似曾相识”,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不愿意与社会同流合污却无法继续生活的悲剧,不仅属于那个年代,也属于每一个时代。
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桃李劫》如此宏大的名字下是一段复杂、现实性,远超出在阶级与革命框架之内的劫难诉说。1h11,固定镜头拍摄陋室中二人关系,钉子的声音破坏了平的愁苦,他摔了文凭证书。1h18,“要是母亲还在的话,不知道怎样高兴呢”“你才知道当母亲的心”,汽笛响起,然后大正面的平推车前行。精准的情景构造与人物状态捕捉,加之与其一体的摄影构成了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那段窄楼梯不能不使人想到偷自行车的人,可它并未冷峻而是保持克制,在校长与妻子尚在时刻完成情感上的调和。一个亚当被抛入人世后的挫败与幻灭,他与夏娃之间的秩序维持、性别地位的屡次崩溃,当他还在旧关系未曾脱断的絮语时一个巨大的现实断裂就这样发生了。比之新女性,是一个社会悲剧体完整讲述,最后,镜头没有跃过他而是落在了他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