Ленин в Октябре
(1937)
评分:7.8
导演:米哈伊尔·罗姆 / 迪米特里·瓦西里耶夫
编剧:阿列克谢·卡普勒
主演:史楚金 / 尼克拉·奥赫洛普科夫 / Vasili Vanin / Nikolai Svobodin 等
类型:传记 / 历史
片长:108 分钟 / USA: 93 分钟
地区:苏联
语言:俄语
别名:Lenin in October
上映时间:1937-11-07(苏联)
IMDb:tt0029132
《列宁在十月》演员表
史楚金 Boris Shchukin 演员 Actor 代表作:列宁在一九一八 / 列宁在十月 / 飞行员
尼克拉·奥赫洛普科夫 Nikolai Okhlopkov 演员 Actor 代表作:列宁在一九一八 / 列宁在十月 /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Vasili Vanin Vasili Vanin 演员 Actor 代表作:列宁在一九一八 / 列宁在十月 / 政府委员
阿纳托利·帕帕诺夫 Anatoli Papanov 演员 Actor 代表作:兔子,等着瞧! / 列宁在十月 / 看好你的车
瓦西里·马尔科夫 Vasiliy Markov 演员 Actor (饰 捷尔任斯基) 代表作:列宁在一九一八 / 列宁在十月
《列宁在十月》电影评论
列宁的形象的确如史楚金自己所说不够圆融,外部化倾向明显,急于使用“背书包”这类琐碎的形体动作,让观众觉得“像列宁”;结尾的演讲也过于简短和概念化,不如《带枪的人》。我倒很喜欢瓦西里,他的表情很鲜活。最后安排的那个想见列宁的农民也很好,跟《带枪的人》里的雪特林是同一类型。
我不否认,片子掺杂了太多的政治因素,但客观讲我仍然认为这是一部好片子。当看到列宁劝说瓦西里休息时,当汽车司机不顾性命打死侦探救护列宁时,当列宁和乡下来的彼得对话时,当海港的水兵唱起国际歌熟悉的旋律时我都为之动容,因为这些人物的表演或许夸张了一些,但仍然朴素,仍然能深入人心,仍然足够表现那个伟大的时刻!
编导者篡改历史,将革命导师神话,将历史上功绩不凡的革命家布哈林表现为阻碍革命发展的内部敌人;斯大林却被浓墨重彩地渲染成与革命导师同心共命的历史巨人,与夏伯阳一样,这些影片在以后的数十年中成为联共(布)党史的权威辅证,升格为不容置疑的历史真实。列宁在1918?“一个普通的人。”
没有滥俗的煽情,大家脸上都喜气洋洋的。电影拍摄于大清洗时期,所以褒斯贬托的地方有很多,但有尽力不去抢了伊里奇的风头。其中一个印象比较深的镜头,是斯大林背对着镜头和别人谈事,墙上还挂出一面镜子来找出他的表情。撇去这些小细节,电影讲述的十月革命前夕伊里奇的行动,依然是主线充实,情节饱满。看完之后由衷赞叹伊里奇是条真汉子。
拍摄手法上没有任何问题……粗糙受限于时代,但是无论是服化道,打光,构图还是调度,声画配合以及演员演出都挑不出什么毛病,非常细致非常讲究。剧本也做到了既活泼又严肃,评论诟病的慈宗加戏说实话也无伤大雅,当然把托等一口气打成叛徒是有些过了。想想都差不多要一百年了,电影的力量仍然未被时光消磨。
比较早期的有声片,先说一句瓦西里太可靠啦!电影虽然有慈父夹带私货hhh但是还是很好的塑造了列宁,“瓦西里,你该睡觉了”这句话出来真的笑出声,平易近人又有些可爱!点睛之笔应该是最后那句“一个普通的人”,列宁,是一个伟大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带领无产阶级,他站在工人中间。
这部片整体感觉不如1918,印象最深的是各种版本的国际歌。连政治献礼片都处处有着小幽默,列宁的一举一动甚至有点滑稽戏的感觉,当然需要演绎正面形象时也是刻画的非常好的,可见俄罗斯人民确实有种乐观精神,相比之下中国的献礼片有些过于严肃了,苏联笑话集看来在中国难以产生了。PS:列宁在1918我是下载看的,这部直接在网上看,优酷、B站、腾讯都有,B站腾讯是俄文版,中文字幕,B站的清晰度非常高。优酷是译制过的中配,清晰度格式都有些问题,不过我还是看的优酷,这种不清晰和中配反而更有年代感。
对比后来的《列宁在一九一八》明显可以看出本作的尚不成熟,包括人物塑造、情节、调度都显得有些板滞,对列宁的观察视角也仅仅局限在身边人,不像《列宁在一九一八》中引入了小女孩、高尔基、心怀不满的富农等。这部最好玩的是瓦西里和列宁的睡觉之争,印象最深的则是工人们和当局斗智斗勇反对缴枪。攻占冬宫一段拍得稍有些乱,但临近结尾那句“列宁…他是个普通的人啊”却又令人动容。
列宁在十月,没有人会不喜欢这样的列宁,慈祥和蔼,带有社会主义导师的无私无畏。瓦西里勇敢正直,也是很好的配角。整部影评有一根线,在于列宁的精神形象探讨,在白党那,列宁是个红头发的恶人,而在农民眼里,刚开始是以为列宁是个大个子,器宇不凡。而列宁戴上帽子,在瓦西里房间里暂住的时候,他要地图,用书垫脚,一系列的动作是那样平易近人,让观众知道,哦,列宁其实那么平常。十月革命成功,列宁站在工农群众面前发言,那位老农恍然大悟似的说出:“哦,原来他也是个普通人嘛。”的时候,让人不免动容。洛姆在拍摄该影片时,采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模式,在人物塑造上,无限贴近真实,使列宁生活化大众化,一方面又起到了纪念十月革命20周年,宣扬苏联政策,巩固斯大林形象的功用。
随意乱翻苏联旧事的六月,涉猎到了苏联古早主旋律电影。抛开对历史的篡改(斯大林全程刷存在,托洛茨基等全程掉线)和“意识形态宣传”看,导师演的可谓惟妙惟肖,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个人魅力,而且没有想到苏联主旋律竟然别有种幽默感(往往用于表现主人公的亲和力,以及故事中的一些生活气息),配上1950年代长影还是上影制片厂老师们带着说不清是河北哪里味道的翻译腔,被整笑了好几次:作为革命群众集体的超级偶像的列宁,其长相是长期被八卦的对象,有说他高大的,也有说他红发的,乔装出街的导师告诉群众,他个子不高且“稍微”秃顶……到最后,导师在工人和军人的欢呼声中走入冬宫并激情演说,真是名场面再现。之前好奇他长相的工人挤到前面来,感叹说“他是普通人呀”,也是动人的宣传篇章。
应该是我看过的最老的片子,画质实在毁眼,时不时伴随着诡异的卡顿。但是如果只听音频这片就是一个难度很高的东北话听力材料,东北话带着韵律感念一长串的俄国名字简直不能更欢乐。而且貌似形象越正面的人物东北腔越重,反倒是阴阳怪气的资产阶级普通话倒挺标准的……“电话、铁路,这些个,要首先zhuò到”“我和从前线回来的人,把这地方给它干起来了。地主怎么处理?撵出去!给他们撵肘!”“苏维埃大会能不能等?宪法制定会议能不能等?”我都听成了“能不能整……”鲜肉时期的斯大林同志虽然被画面糊到仿佛长着一张马赛克脸,标志性的小胡子依然透露出挡不住的神采。伟大导师列宁的脸最清楚特写也最多,确实奇人异象太不适合地下工作。
6/10。罗姆没有通过动不动喊乌拉、流泪的仪式化动作表达对领袖的爱,具有特点的细节来塑造列宁的亲民形象,片中准备睡觉的列宁听到瓦西里的乡下来信,迫不及待地要他念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的状况,瓦西里甚至熬夜蹲下注视甜梦中的列宁,两人关系好到有点不正常,反映农民对领袖人格的异样迷恋;工人全副伪装包围派来缴枪的反动派士兵,紧跟着撤退的反动派一阵阵笑声淹没了车间所有声响,特写镜头转换到列宁听完瓦西里的讲述欢乐大笑,象征领袖和人民心心相映;交代“列宁和斯大林肩并肩“的电影语言简单直白,起事当夜列宁连护卫也不要,坐在走廊等着召见斯大林,起义过程中列宁不做决定而是挽着斯大林胳膊密谈,结尾列宁宣布胜利后在场者站在原地,唯有斯大林从列宁背后信心满满地走出,此片神话般感染了当年国内观众不断高潮其盛况不亚于《意志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