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xt
(2011)
评分:5.9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编剧: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主演:方·基默 / 艾丽·范宁 / 布鲁斯·邓恩 / 本·卓别林
类型:惊悚 / 恐怖
片长:88分钟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别名:两者之间 / 此刻与日出之间
上映时间:2011-09-11(多伦多电影节)
IMDb:tt1756851
《从此刻到日出》电影简介
影片的故事灵感取自艾伦·坡的诗歌(诗人本尊也在电影中现身,由本·卓别林饰演)。伴随着Tom Waits的旁白,方·基默饰演的过气小说作家带到一座加利福尼亚的诡异小镇。随即被卷入一桩神秘的谋杀事件。在夜晚的梦中,有一个名叫V的年轻女鬼(艾丽·范宁)接近他。小说家不能确定谋杀案是否与年轻女子有关系,但是却感谢这场事件为他提供了故事素材。最终他找到了故事的真相,惊讶地发现结局超乎他想象地裹挟着自己的人生。
《此刻与日出之间》是科波拉第一部自己筹款拍摄的电影,成本只有700万美元,或许这也解释了影片为什么呈现出一种如此质感。再加上影片后期还要进行3D化的转制,多少让人有点担心,但愿科波拉不要为影片的低成本所负累。
影片将于9月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具体公映日期还未确定。
《从此刻到日出》电影评论
跟美国陈凯歌拍了部妖猫传似的——通篇围绕一个鬼魅的女人展开,作家组团破案只为寻找创作灵感,而藏在女人背后的真相又不啻于一出悲剧…梦境与现实,虚幻与写实,虚构与真实的交织叠加让整部电影像一个错综的迷宫,一个由不可靠的讲述者讲述的故事,越琢磨越觉得没那么简单。
实在讨厌本体论式虚实结合或者作者自我创作投射之类的故事,哪怕是一丝的创作焦虑展现都会让我唾弃,另外我不喜欢爱伦坡。第一秒钟直接把我从疲劳之中唤醒,开头空镜头结束,一切质感都已经完成,已经爱上了这部片,在摄影氛围乃至悄然而至的文学气质上,之后无不是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如何是一部绝美的数字电影,明显的低成本感觉反而让奇境的美更加奇诡剧烈,艾丽范宁的出现仿若炸弹一般。
对科波拉刮目相看了下,七十岁的老人家复古又激进。一开头的叙述就很舒服了,Tom waits的声音用在这里再贴切不过,映衬中间B级小说家遭遇瓶颈期,撕毁无数个开头,超好笑,其实蛮伤心的。所谓危险的写作,不准时的钟楼开始打鸣,能在梦中被爱伦坡带着逡游也是三生有幸,爱伦坡和卓别林原来这麽像啊哈哈。进入里世界静静的深流,灰色和其他颜色的诡谲对比有效果,范灵在里面吸血鬼少女造型惊艳,牙飞的瞬间笑死,血浆溅落的声音清晰可闻。占卜板请仙也很好玩。最喜欢这样的小镇幽灵故事,想起午夜经过的欧洲生冷小镇,老人家聚集的酒馆听不到声音,在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暗夜里。快艇死亡事件和科波拉儿子的死暗合,创作者的疗伤渠道可以任性一点,也更迷人。
读了爱伦坡的《乌鸦》过来把分拉满/核心是个小说家在痛苦中找灵感的故事/对梦境的“闪烁感”把控的很好/红白黑的配色多美/被砌进墙里这种死法真的很差/爱伦坡的下眼线很酷/邪恶神父真的是不变的母题(而且他去哪里了?)/除了结尾并不惊悚,浪漫至上/大师的电影节奏/此刻与日出之间,这个名字很美/女鬼造型很美 束腰我好爱/结尾有点不知所云-1分/考虑到导演和吸血鬼的设定,所以结局是吸血鬼男孩向警长复仇or警长自杀+吸血鬼男主获得了新的吸血鬼闺女?
220916 【B+】好看的小规格影片,影片的驱动不仅来源于人物的好心情与探索欲,当一碟剧本被拍到桌面上时人物、观众、导演被指认为同一个人。影片在讲述创作者创作经历的故事中将其过程描绘为是一场梦境漫游,观影过程又何尝不是一次奇艺的游历;我们无意间找到了一个不知通往何处的入口,置身其中时入口消失不见也不知抵达外部的出口藏在何处,尝试找寻答案却惊讶于这里充满了惊奇与未知的事物,兴奋的发现这是一座没有尽头的迷宫,被它展现的神秘与诡异所困惑;或许会开始相信比起偶然的闯入应该将其视为一次邀请,这里正在进行的是关于你的故事,出口/答案只有你自己知道,当能够作答自身便意味着从无尽中睁开了双眼,同时知晓谜题和答案从来不是唯一的,无论如何都需要继续找寻通往迷宫/梦境的方法以此补全自身。
表:侦探+吸血鬼+惊悚+哥特多种元素混合的B级片;里1:导演丧子+主角作家丧女+爱伦坡丧妻,多重现实与梦境的映射,V所代表的Vicky, Virginia, Vampire;里2:写作的哲学,作家的灵感,开头与结尾的重要性,电影故事文本的层叠嵌套;其他:数字7和13,时钟和时间和钟声,牧师和警长的相互映射,波德莱尔和爱伦坡,自然音音效和黑白红色调,etc.
好得发疯,通往双峰镇的死亡小镇,科波拉出手瞎拍都比常规导演高出一个黑泽明,科波拉自身也因为教父的地位成了或许是最受一般印象误导的导演之一。某种意义上,他才是最背离“教父”和“大师”形象的作者,从窃听大阴谋开始,就放弃了构造建筑,给出答案,而是生成迷宫和花园,不为了寻觅出路,而是为了迷失在其中,在这里面,事情只有同存的进行时,而不存在闭合的完成时,这也是为什么在现代启示录中寻求教益和谜底就已经是枉然的了,因为作品从来就未曾完成过,也不可能被完成。
核心是个小说家在痛苦中找灵感的故事/对梦境的“闪烁感”把控的很好/红白黑的配色多美/被砌进墙里这种死法真的很差/爱伦坡的下眼线很酷/邪恶神父真的是不变的母题(而且他去哪里了?)/除了结尾并不惊悚,浪漫至上/大师的电影节奏/此刻与日出之间,这个名字很美/女鬼造型很美 束腰我好爱/结尾有点不知所云-1分/考虑到导演和吸血鬼的设定,所以结局是吸血鬼男孩向警长复仇or警长自杀+吸血鬼男主获得了新的吸血鬼闺女?
很平庸的烂片。看完后甚至怀疑科波拉真的把这个故事拍完了吗?高潮部忽然用一个很偷懒的翻转非常偷懒。人物的刻画也很潦草,除了男主几乎每一个人能立得住。最操的是,最后用字幕来交代剧情。非常令人失望。不过作者视角去阐述创作者焦虑引发了我的共鸣。亡灵的高曝呈现也有一点意思。唉。怀念当年的科波拉
事实上,很少导演在改编一部文学作品时,意识到“文字”与影像逻辑(连续感)之间存在不易被察觉的距离感,或者说默认跨越这种“距离感”才是电影的职责。然而,当这种距离感被点出并着重时,就会呈现出一种“古怪的跳脱”口吻。而色调的反差恰恰强调着这种口吻,“黑白/梦境/文学”的部分有意识地进行叙事步调的缺省和跳脱,以文学性叙事的意识牵动人物语气与场景切换。因此,电影不仅仅是展现梦的古怪,还复现了一种哥特式的文字语气。
+,小径分叉的花园。整座小镇就是一个巨大的模型迷宫,角色穿梭于一个又一个梦境中,却永无「尽头」。或许fetishism的真相就是,属于人类的gaze和fantasy永远无法穿透与改变物和他者的本性。就如片中爱伦坡望向浑身是血的Virginia的那一刻,他们惊叹于彼此的美丽与诡异,然后在下一个瞬间,充斥着差异性的时间又重新涌现于斯——我们无法改变死亡。写作的结束是梦的终结,但或许梦的本源就来自那缺席的现实吧。
我特喜欢这个片子的起笔,用三流恐怖小说的语气讲一个三流恐怖小说家的故事。前面挺可爱,落魄小说家一个猛子扎进自己的恐怖故事里,碰到愿意给她讲故事的吸血鬼小女孩。接着这么拍下去其实是部蒂姆伯顿的片子(语气上更有趣),但后面科波拉玩了一把虚实交错,就全砸了...小说家说了半天bulletproof ending, 我寻思这结尾憋大招呢,看到最后,嗨,还他妈防弹呢,千疮百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