ལུང་ནག་ན།
(2019)
评分:7.6
导演:帕武·多杰
编剧:帕武·多杰
主演:Sherab Dorji / Ugyen Norbu Lhendup / Kelden Lhamo Gurung / Pem Zam 等
类型:剧情
片长:110分钟
地区:不丹
语言:藏语 / 英语
别名:不丹是教室(港/台) / 鲁娜娜:教室里的一头牦牛 / 鲁纳纳之歌 / Lunana: A Yak in the Classroom
上映时间:2019-10-07(釜山电影节)
IMDb:tt10189300
《教室里的一头牦牛》电影评论
作为今年出战奥斯卡的代表选手,作品质量的好坏已经不用多加争论。影片最值得称赞的是,充分发挥了这样一个故事的长处,而且并没有因为剧本不够新颖就大刀阔斧的改动以求新意。这样一种"减法"反而将这份产生于偏远地区的情谊映衬的更加自然、动人且温暖。几处歌唱部分在氛围营造满分的情况下显得更加动听,数位非专业演员的演技也让人印象深刻。唯一值得可惜的是,影片花费太多时间去讲好"改变"、"环境"与"风俗",而同等重要的"情谊"却没能获得足够的篇幅,这也直接导致后半段最重要的一场戏份没能有足够的情感爆发力。不过瑕不掩瑜,此片已可算是近期为数不多的好片了。
第一次看不丹电影。dorji也提到对于规模极小的不丹电影产业来说,上高原用从未看过电影的业余演员拍电影有多么困难。制作团队和影片都很诚恳,不过有些遗憾,选择了危险的题材,再努力也没法改变局外人东方化的视角。村庄,城市,世界三个维度仍然处于传统的从下到上的排列。真实与虚构故事交织,不知创造者的笔墨扭曲了什么--虽然都是正面描写。用神圣的牛隐喻知识的宝贵固然有趣,据说村民拍摄时被吓着了,这就让我怀疑主视角的可靠性。主角即调研的创作团队感受到的村民是村民眼中的自己吗?q&a环节听到了dorji对改变国家影响社会的期望,作为不丹人在国际舞台的悲观,与接受拍摄时对lunana建好信号塔的百感交集。希望被拍摄者未来能“被连接”,成为拍摄者,希望奥斯卡多青睐描写当地文化的小国家片子。
故事的情节主线是主人公支教的心理变化,那么笔力的两方面:主人公不喜欢的那个世界的建构;以及主人公如何一点点被一个他不喜欢的环境和职业所影响。情感是淳朴的,散文式结构,不依靠冲突律来推进,没什么冲突,每个人都很美好,你也很难想象在一个美丽景色、淳朴民情的世界里支教题材,如何天天矛盾冲突,因此散文化会在优美的背景中,将情感味道烘出来。两个方面引人深思,也是我可以学习的:首先是情感控制,不煽情,收着写,情感是现代化的,与环境融合在一起,将人物内心情感外化;其次是细节的前后照应,这是散文式的特点,但这部电影真的照应的特别好,而这些细节的前后呼应使得所有的场面在整体上把情感托起来了,多说一句,如果主旋律电影都写成这样,我想大家也不会排斥。
《教室里的一头牦牛》,不丹电影。导演是赖声川的女婿帕武,刚好最近有好几个人推荐,就看了。都说不丹是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置身在那样的环境中,崇敬大自然(众生),崇敬神灵,贪念(欲望)不多,大道至简得回归纯朴,想不幸福也难。结尾结得也不矫情和刻奇,小演员天真又好看。几首歌是真好听,反正全网也搜不到。尼泊尔,不丹,这样的国家有机会还是要去走走!
三星半。影片节奏舒缓,静谧的山林,天际雪山之下云层浮动,山歌迎着云彩直冲远山而去,镜头中的不丹山景真的很美。边远山区人才的流失固然有贫瘠的因素,但对于深谙牦牛品性的人来讲,村民的淳朴、学童的纯真笑容以及山景的纯净能走进其内心深处,从本能抗拒到欣然接受,从而如牦牛般本分、竭力地完成使命,而其收获亦是满满的,即使身在追梦的远方也会想起那份难忘的美好。不丹美景使影片增色不少,能净化人的心灵。
男主演多吉本身就是准备去澳大利亚的不丹音乐人,拍完本片之后,他选择留在了国内。演唱牦牛之歌的姑娘就是男主的女友,难怪各种火花四溅。一部影片让一位离乡志士选择留在了家乡,这意义就足够了。其实我国也拍了一些支教边远山区的老师的电影,但呈现的只是风土人情,师生在艰难的条件里努力,最后加个离别难,而本片最后提纯出大自然里万物皆平等,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在鲁纳纳的雪域高原,人如牦牛,牦牛如人,都在无私付出,都在接受馈赠。或许是蒙古族基因里认这种自然循环平等的法则,所以每当看这类电影,总觉得在都市的现代生活是真的毫无意义。
太美好太治愈了,喜欢这部电影所有的一切,从人物到故事,从场景到音乐,以及所有演员,包括牦牛诺布。我认为,这不是一部探讨教育意义的说教电影,而是一部简单且普遍的个人成长故事。“不丹是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所以他的年轻人就要牺牲个人梦想和探索世界的追求来维护这个所谓的“幸福指数”?这有悖于“幸福”俩字所承载的内容,也是一种道德绑架。影片中主人公最终也心无旁骛地去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梦想之地,但也对家乡保留着浓浓的牵挂和美好的回忆,这才是真正的幸福!也给了我非常幸福的观影体验,还流下了两行幸福的眼泪。让人美哭的电影真的也太牛逼了吧
中规中矩的不丹支教片,看片时不时想起陈凯歌的《孩子王》,只不过探讨的深度较陈还差了好大一节。类似于一种怀念故土的轻喜剧,质朴、纯净的藏区感觉还是拍出来了,到处阳光明媚,蓝天白云,虽在夏天,但隐秘在镜头里还是能感觉到高海拔地区阴冷(自我感觉)。片子看着挺舒服,剧作和完整度有一定问题,但瑕不掩瑜,这个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度,村里的穷苦触目可及,但再穷苦也要尊重教育尊重老师,老师可以看到未来。
“牛”的电影,制片国家/地区刚好又是「不丹」,豆瓣和IMDb的评分也还不错,所以就纳入待看片单,现在,它成为了我看过的第一部「不丹」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千星传说》,教室里没有黑板则联想起“带着黑板去教学”的《黑板》,关于老师教学生的部分又联想到的《孩子王》《蓝学校》《阿浪的远方》,…… ,但漂亮的自然风景、纯朴的人文气息、原生态的生活歌谣……还是让我收获了不错的观感;,依然远赴澳大利亚追求他的音乐梦想,然而却并不如意,…… :或许,未来,他可能留在澳大利亚继续拼搏?没准也有可能选择回鲁纳纳国小继续当老师教学?……
虽然主打纯洁,但其实还是商业电影。社会题材意义大于电影美学意义。教室里养一只牦牛这个立意好。还有独自唱歌的丹顶鹤。其实也是寻根之旅。但是对于我这样没根没有归属感的人又怎么办呢?文化冲突:城市—农村;现代—传统;科技—自然;西方—东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物质一样,知识刺激欲望,增加人的虚荣心。问题:倘若在一个物质丰富、科技发达的文明社会,还需要人们集体互相帮助做一件事吗?科技其实就是制造分离的东西,不管是人与人之间的分离,还是人与物的分离(人脱离了与劳动资料、劳动工具的直接联系——一切交给机器去干)。该片还是很政治正确的,维护国家、传统的意识形态,但人家不丹毕竟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家啊,所以也有不离开、拥护的理由;但中国呢?这么不幸福,人肯定会想出去啊……知足常乐。无知是福。简单的快乐。
国内关于青年去边远贫困山区支教的影片有好几部,这部国内投资的不丹影片也是此类素材。据有关机构发布报告称,不丹国民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若按主观指标评价有可能,但若按客观指标评价可能性不大。影片主人公不安心城市教师工作,热衷于出国澳大利亚当歌手,被发配到偏远山区当老师后,尽管他喜欢这里的山民和孩子,但还是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偏僻的大山深处尽管风景如画,可山民们一贫如洗、孩子们上学甚至没有一面黑板,这一切不由得让人质疑幸福指数排名的科学性。实际上,影片出现几次揶揄调侃幸福指数排名的镜头,编导的批评态度较为鲜明。该片即使作为一部风光片,也是很不错的,优良的雪山、森林、草地生态环境与淳朴、善良的人们,构建了一幅纯净、和谐、美丽的画卷。感觉女主角、孩子们等都是非职业演员,很棒。。
勉强及格。不丹电影有个常见路数,表现传统和现代生活、多样诱惑夹缝中的人,本片设定和剧情走向也是如此,向往澳洲的小学老师,被上峰扔到了荒芜的北部山区任教,路上和生活虽诸多不便,但他肯定是要留下来的。但本片也留下了不少年轻编导的新视野,比如三次提到不丹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这里面有困惑、有反讽,结尾是男主去澳洲卖唱,他忽然唱起了山上学来的牦牛之歌,是现代生活里对不丹身份的自我认同,传统以如此印记的方式留在不丹年轻一代身上。演员们的状态都挺对的,男主虽然嫌弃山上的生活条件,但对村长、村民和孩子们的说话都有个聆听的态度,他那些微表情都挺自然,村长尊师重教“老师是能看见未来的人”和村民们质朴的状态也呈现的有说服力。尽管铺垫了男主爱唱歌,但他对牦牛之歌感兴趣是个有点硬的设定,因为唱和词似乎并没多么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