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棚
(2019)
评分:6.7
导演:卓翔
类型:纪录片
片长:76分钟
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粤语
别名:Bamboo Theatre
上映时间:2019-11-02(香港亚洲电影节)
IMDb:tt11080024
《戏棚》电影简介
戲棚,一座座以竹竿搭建而成的臨時劇場,每年都會出現在香港不同的角落,漁村、鄉鎮、小島與市區,可謂到處都有它們的築跡。這早於一百五十年前已出現的文化場所,是香港獨有保存的非物質文化遗產,集結戲棚搭建技藝丶民間風俗與戲曲藝術於一身。
影片豐富紀錄這文化場所出現的不同族群:戲棚師傅如何搭建容納千人的劇場空間;鄉民如何參與娛神娛人的酬神活動;劇團如何搬演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戲曲表演。透過鏡頭·帶蓍觀眾遊走於他們當中,傾聽他們的對話丶了解他們的生活·感受這一座座戲棚蘊藏的魅力。
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提名)卓翔
《戏棚》电影评论
一个娱乐人与神的地方,一个完全用竹子搭建不用一颗钉,可以容纳整个戏台,后场,乐池和观众席的地方。弥足珍贵的民俗纪录资料。非常喜歡,感情分加到五,巴赫大无配搭手艺人高空作业的翻飞的手势有点起鸡皮疙瘩,慢动作的舞台表演也是美轮美奂。剧情因素降到最低,近乎绝对零度的记录着围绕着戏棚的一切,说是近乎,是因为仍然微微的聚焦了一位老年表演者的生活,拆米,煮饭,食野,化妆,登台,卸妆,睡觉。另一位老者在午夜搬了桌椅到戏台上,面对着空空的观众席,以手敲击桌子做配乐歌唱,名曰天光戏。看完心想自己从前认为这岛是文化沙漠,也太浅薄了
在2019亚洲电影节看的,一部纯记录的纪录片。没有主角,没有故事,也没有具体的人物。 看的过程显得不算闷,但也没有惊喜波澜,幸好镜头下每一个地方都是熟悉的,观影体验反而变得很亲切。看完之后有一个短暂的交流,导演说这是一部关于空间的纪录片,当初版本有人物访谈,有更多属于“故事性”的内容,后来觉得那些干扰了观众去感受戏棚本身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戏棚的搭建,发生在戏棚内的人事物(祭祀、唱戏、排戏、观戏、演员在戏棚内的生活等),所以取消了最初的想法,让镜头更纯粹,以旁观方式去呈现空间里发生的事情,让观众时刻透过观影进入这个空间,去认识和感受戏棚相关的一切。我是接受这个说法的,我的意思是说看完后的感受,明显强烈过观影过程。另外,配乐使用了大量大提琴弦乐,在那些传统手艺镜头下,十分点睛。
还可以吧,就感觉拆掉好可惜,花了那么多时间和人力,感觉以后应该没有人愿意弄这些东西了。记得小时候我们集镇上每年春节都会请外地戏剧团来唱个把星期,我们小孩就在戏台下面捣乱,还有每年二月二晚上都会有花鼓灯游街,我们就跟着队伍满大街跑,特别有意思,然后老一辈的都去世了,也就没人组织接管了。他们这种更是费时费力,2018年就已经减少百分之四十了,估计会越来越少,等到消失的时候时候再回头看这部戏,那真的只剩回忆了。导演想表达的更多的应该是对戏棚的一些东西吧,至于粤剧有更好的平台去推广,用不着放在这里。说回戏棚,那么多竹竿一根一根绑成戏台,不用一根钉子,还挺震撼的。最后那位卸妆的大叔,看着心里挺难受的。
表演神功粤剧的社群演员不容易,搭建戏棚的工人更不容易,尤其是在峭壁上单用竹棍和绳索便能搭建起一个表演的舞台……这是一门传承的手艺,在不多见的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戏棚就如同时间的穿梭者,带领我们回看历史,了解昨天。但随后一想,如果我们有人耐着性子去做,外加一些外在条件肯帮忙,类似相声、秦腔、滑稽剧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都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记录下来,如同一个时间的胶囊,留给明天。
向观众展现了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棚搭建的过程。为天后庆生,各个海岛村社搭台唱戏,热闹的庆典场面,一种文化的传承。不过演戏、看戏及舞台服务人员,他们均已是老人,能感觉到这种遗产正在慢慢逝去的失落感。影片拍得很安静,没有旁白,没有解说,极简的几句对话,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主题。前后所配的巴赫的大无,与粤剧奇怪地合拍。
戏棚众生相,从一片白地到起到成到唱再到消失统共也不过一两个月时间,沿着陡峭悬崖靠海而建,工人跨坐在脚手架上,据说也是现在某地才有了,摄影机就放在那里不去打扰,尽量记录台前幕后所有工种,像是揭开一阕神秘的传说。凌晨时分戏棚空荡荡,一位演员走上台坐下来开始唱,神功戏酬神,天光戏唱给天地众生听。想起那时候去看天后庙去看本地史展,当时只道是寻常。
卓翔:「我很羨慕從事表演藝術的人,他們可以做不同角色,回看自己的作品都是問一個問題,你的角色是什麼?我想每一個人都很想成為主角想成為焦點,但能成為主角的人也是少數,那大部份人呢?是不是因此放棄自己想做的事?還是成為其中一份子,無論《乾旦路》還是《一個武生》,不能成為主角時可不可以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之餘持續地走下去。接受,認清自己的角色,你會走下去?還是走別一個方向?戲棚的幕後人員,有很多都會演戲,例如戲中有提到的一位舞台監督,他本身喜歡唱戲,有很大熱情,但他無法去做演員。化妝師,兩代人都為粵劇演員化妝,也很喜歡粵劇,由化妝開始再接觸演戲,正是這群人來支撐整個行業,就算搭棚師父也是,他也喜歡唱曲。正正因為大家有這麼大的熱情這個行業才會持續下去,只是他們不會被媒體發現,我很想透過鏡頭紀錄這批人」
一座集戏院后台神社庙会多种功能的庞然大物,在那个现在不让提及的是非之地各个偏僻村落里拔地而起,只有一周的使用时间纯手工搭制然后再拆除,留不下任何痕迹,里边的物件又都有上百年的历史,看着这么一个移动的古迹被繁琐专业熟练的呈现再消逝的过程本身就是种很伤感的体验,而且它的用处已经越来越少,成为了非物质遗产。很朴素纪实的拍摄,感觉缺乏一些数据和串联全片的关键或者老故事支撑,说明的文字也用得不太好。#金马56#最佳纪录片提名。
喜歡 作為也算接觸戲曲比較多的小同學 有點感動。 相對旁觀的角度又與戲棚以及粵劇息息相關的每個小部分慢慢呈現給觀眾。75分鐘意猶未盡。每次看到這類題材,大多會觸及傳承這個點。好多都硬來,然而「戲棚」沒有採訪,沒有剖析,沒有渲染,反而會讓會讓人思考更多。搭棚是手藝,大戲更是有生活,神靈,願望相結合。戲,環境,生活,息息相關就像本是小秘密的後台,在岸邊本就有的海浪聲,神功戲本就有的絲絲香火,如何讓人們不單重點記得這是歷史的美好遺產,不單是表演藝術,更是充滿煙火氣和貼近生活的藝術。這樣才會延續傳承下去吧。想請導演去本科去做講座
小时候迷过一阵粤剧,由香夭听到紫钗记,还看了电影《南海十三郎》。与其说喜欢粤剧,喜欢哼着咿咿呀呀的念白,倒不如说更喜欢那段秀丽唱词。纪录片一开场就是搭棚唱大戏为天后贺诞,便想到Wyman的「在下个车站 到天后当然最好」。青衣花红马,踱步虎门关,谁不想受万众瞩目的期待呢?只不过再没有承先启后了,后生一代哪愿意兜兜转转呢?上一代的情怀虽已式微,还未落幕。而我们等待过的、爱过的已经变换多个,下落不明。
如果是不喜歡傳統戲曲或者是對傳統戲曲沒有初步認識的觀眾,應該會看得雲裡霧裡,但我還蠻喜歡的,儘管拍得比較散,小標題也有強行總結的嫌疑。沒有刻意煽情,也沒有強行緊張,是一部觀看體驗舒服的紀錄片。台上風光的“大佬倌”,台下也不過是苦惱怎麼沒有流動廁所的普通人,只能就著節瓜喝粥,所以還是做神比較好,人類就算再窮,也要花費兩個多月搭棚、唱戲獻祭。(‘女士請不要坐此神箱’,果然封建傳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詞組。)
不是拍得不好,可能是我期待太高,整部看下來就是還行,還可以。戲棚絕對是共同回憶,除了各種觀眾,還有對各種粵劇團也影響不小。有些重要訊息其實也可以再更深入的帶出來。戲棚漸漸進入夕陽行業,這也許對大家來說言之過早,但光三十年來就少了40%的製作量,這就是其一證明進入夕陽行業也是遲早的事。再來,戲棚與粵劇發展其實有很深的掛鈎。老實說,沒有戲棚的存在,粵劇演員就少了更好賺取經驗或者說少了更好磨練的地方。戲棚孕育不少粵劇演員,曾經帶來了多少的好戲…… 個人認為,現今在劇場內的舞台表演形式來累積經驗,永遠不會比在戲棚經驗累積來得好。劇場內的舞台表演形式怎樣都舒服過在戲棚。戲棚還有很多很多訊息能帶出來,它不僅僅於是個繁瑣且辛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