شیطان وجود ندارد
(2020)
评分:7.4
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
编剧:穆罕默德·拉索罗夫
主演:Mahtab Servati / Kaveh Ahangar / Alireza Zareparast / Shahi Jila 等
类型:剧情
片长:150分钟
地区:伊朗 / 捷克 / 德国
语言:波斯语
别名:恶与他们的距离(港) / 没有邪恶 / Sheytan vojud nadarad / Es gibt kein Böses / There Is No Evil
上映时间:2020-02-28(柏林电影节)
IMDb:tt11697844
《无邪》电影简介
本片包含的四个故事是道德力量与死刑这两个关键主题的变奏曲。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专制政权及其看似不可避免的威胁下,个人自由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表达?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穆罕默德·拉索罗夫 第14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电影(提名)
《无邪》电影评论
以四则处刑人的故事来循序渐进地为"死刑"的残酷面塑形,《无邪》极其耐心地用大量生活细节搭建平衡状态然后用主人公的心理困境来打破这种平静与琐碎。从措手不及的残暴反差到无尽胁迫最后演化为一场宿命悲剧,《无邪》避开了暴力的真正主体与客体,选择被操控的直接施行者和他们所承受的道德煎熬来反思暴力刑罚带来的集体性创伤。当仁慈与怜悯本身成为一种罪行时,政治本身就永远地与人性相悖了。
很不容易且勇敢的导演。影片内容正是汉娜阿伦特提出的政治哲学反抗平庸之恶,独*裁*统*治之下的个人责任及反思。第一个故事演员眼神上的表演处理得很真实,作为螺丝钉无神木讷的活死人状态。最后一个故事稍弱一些,但又必不可少,作为反抗者,反抗了独*裁*统*治反抗了自我的人最后的处境,沦为更加边缘,逃离与回避了参与,内心却求得一种平静状态。导演给出了一种可能性,但实际上有无数更加惨烈的结局正如影片中拉开脚底下的板凳生命被终结了的人。
《无邪》,今年的金熊奖,四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无邪,讲一个平常男人的日常,接老婆孩子,帮邻居救小猫,照顾多病的妈妈,短片的最后20秒,他去上夜班,按下按钮,垂下数条颤抖的腿,伴随着洒落的失禁尿液,他是行刑人。第二个故事,她说你能做到的;一个有着玻璃心的士兵因为不愿意做死刑执行者索性叛逃的故事;第三个故事,生日;讲述一个自愿多执行死刑只为多换取假期的士兵终于回到故乡,却意外发现自己执行死刑的对象是恋人推崇的老师;第四个故事,吻我;讲述第二个故事中的男人已老去,他寄养在外的女儿回来度假的故事。个人更喜欢第一个故事,平淡中暗流汹涌。其实,故事外的事情更精彩,导演早就被伊朗政府吊销了护照,获奖次日即被判监禁一年。可是这个电影获奖,又何尝没有西方的傲慢在内。#什么动物,可以处决同类
#《谎言》导演的新片,比谎言的中规中矩、较为俗套要强不少。用四个短片聚焦了极权体制下的行刑者(国家机器的螺丝钉)的命运和处境。最喜欢第一个短片,用一种纪录片般的琐碎和真实表现了“平庸的恶”,最后一个镜头让人触目惊心,也让之前的庸常和流水账瞬间具备了深刻的意义。第二个短片比较舞台戏剧化,尤其那场寝室里的多人深夜辩论戏,散发出经典话剧的色彩。第三个短片尽管故事不错,但拍得过于渲染、煽情和拖沓,演员(应该是职业的)也表演过火,如果更冷静凝练、更生活化就好了。第四个短片空间(地貌)表现不错,某些段落呈现出经典伊朗电影的特质。但身世“谜底”揭开时如果再含蓄点就更好了。不管怎样,佩服伊朗还有这样有骨气的电影人,不畏极权高压坚持个人表达和批判,相比之下,中国的电影人就太不要脸了。
我想,《无邪》柏林获奖的原因是本片的立意和勇气,远高于本片的故事质量!生猛注定会有瑕疵,但相较于故事的完美,喷薄尖锐的道德感来得更为矜贵!我理解导演通过4个故事反应一个核心的多个侧面,斧凿痕迹、叙事克制明显,但坚决秘密拍摄又极其难能可贵!导演因违反伊朗当局的规定而入狱,无法前去领奖。这使得这个奖项的耀眼度更为夺目!和一个导演聊起,伊朗等国家电影为什么较某国电影来得血淋淋的质感,那是因为他们是有真正信仰,而发自骨髓的信仰才可能衍生出罕见的、真正的使命感!!!
第一幕最震撼,铺垫了半小时男主的日常生活,结尾揭露他为刽子手那一刻倒吸一口凉气,冲击力极大。第二幕最感人,普亚拒绝行刑,反抗体制。最后与女友高唱《bella ciao》,逃出生天,奔向自由。可第二幕结尾有多美好就反衬出第四幕有多残酷,拒绝当刽子手等来的不是童话故事,而是妻离子散,是后半生永远躲在山区,是被主流社会抛弃,是人生从此被国家机器摧毁。导演戏里戏外都在身体力行的告诉观众反抗平庸之恶的代价是残酷的。
迷醉的影像与无力的文本,空洞的框架之下,电影的说教色彩严重,矫情十足的“伪善”之意令我反感。四个故事都在“炸弹”抛出之前留了大量铺垫,这一反差让人疲倦。导演试图告诉观众强制执行死刑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巨大困境,甚至不惜以威胁他人生命为代价去挣脱,道德的矛盾性暴露无遗,一种典型的“自我安慰”救赎让我与导演的认同感完全不同。
世界上最有种的导演。一个题材,四个短篇,构成了一部复调作品。第一部最佳,剩下三部则显得有点一般,尤其是最后一部没能升华主题。但只要了解到导演的拍摄条件和拍摄代价,就很难再去用美学标准评价电影了,难道电影就是满足那些喝着咖啡享受资产阶级物质的影评人的那点小小的美学癖好?满足西方政治正确就代表伊朗对文化的压制不存在了?去你妈的美学标准和政治正确吧,电影首先是行动,然后才是美学。
前三故事非常喜欢,循序渐进三个故事的人物设计侧重点各有不同设计很巧妙,无疑是一部杰作。交通灯的红绿色、闹钟的绿色甚至是汽车仪表盘的红绿色等等这些视角元素更是巧妙的与执行死刑时的红绿灯光关联起来,赋予视角元素更高一层的含义即作为执行死刑的机关人员,这份工作已然对他产生精神压力和负担并且是无时无刻的。执行死刑的国家机器,为了维持中产阶层的生活,甚至为了那五斗米折腰。执行死刑,尸体裹进麻袋,打开麻袋里面装着米...
。伊朗导演用四种不同类型和表现手法探讨死刑与人性道德的冲突。前两个故事风格鲜明凌厉,不论是第一个描述刽子手的平庸日常,还是第二个违抗执行死刑的士兵惊险逃脱的情节,都具有强烈的情感与戏剧化的冲击力。后面两个故事奇怪地转向爱情和亲情类型,尽管另辟蹊径继续在同样的主题上挖掘,却感觉无法落到重点,批判力受到削弱。不过,依然要给导演献上崇高的敬意,在伊朗拍摄这种题材,无异于将自己的导演前途生涯压上极高的风险赌注。这座金熊奖难免有变相安慰与支持异见的成分,却是跟柏林电影节一向政治挂帅的准则一脉相承。
当今世界看似利用宗教极权统治的两个国家伊朗和土耳其,其实早在世俗化的道路上经受了洗礼,所以即便像伊朗这样靠政治舆论和革命卫队压制思想的国家,也一样因为存在不同的声音,所以甚至可以发出声来。从知乎上了解,伊朗可以上推特和脸书,饮酒甚至婚前同居在伊朗年轻人中也很普遍,唯一全民要求(包括入境外国人)女人必须带头巾,不过这种早已成为形式的装束,掩饰不了无数人内心对极权的反抗-对自然的向往-对人性的解放。#289
#中东地区由于宗教与专制政权的双重威胁,他们对于生死的思考也变得更为深刻。本片包含四个故事是道德力量与死刑两个关键主题的变奏曲。伊朗国家有成年男子强制服兵役的政策,因此军旅生活也是反映国家主流价值的渠道。另一方面在本片文本语言之外,还有一个件值得人注意的事件,那就是该片导演拉索罗夫凭借《无邪》获得第70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后的第三天,便被伊朗当局判处一年监禁,罪名包括“危害国家安全”和“进行反体制宣传”。这让艺术更多了一份敬重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