Ο Θίασος
(1975)
评分:8.7
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编剧: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主演:伊娃·科塔曼尼多 / Aliki Georgouli / Stratos Pahis / Vangelis Kazan 等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片长:230分钟
地区:希腊
语言:希腊语
别名:演员游记 / 巡回剧团 / The Travelling Players / O thiasos
上映时间:1975-05-12(戛纳电影节)
IMDb:tt0073800
《流浪艺人》电影简介
影片以流浪剧团的巡演为背景,通过闪回讲述了希腊1939年梅塔萨克斯将军专制统治到1952年到帕帕戈斯右派将军上台的历史。流浪艺人每一回演出历史剧《牧羊姑娘戈尔芙》都因为政治事件的发生被打断,从而见证历史演变的进程,同时这又成为剧团的素材在下一场的演出所里增加现实的内容。影片通过他们在希腊各地的演出,以他们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希腊历史上难忘的岁月,影片开始和结尾都是流浪剧团的演员们站在火车站前,用安哲罗普洛斯的话来说这是“全家福”,是告别往事的终点,也是新的历史的开端,只要有人。历史的戏剧永远开演。
作者:kavkalu
第28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 Parallel Section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流浪艺人》演员表
伊娃·科塔曼尼多 Eva Kotamanidou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雾中风景 / 哭泣的草原 / 尤里西斯的凝视
基里亚科斯·卡特里瓦诺斯 Kiriakos Katrivanos 演员 Actor 代表作:雾中风景 / 流浪艺人
扬尼斯·菲里奥斯 Giannis Fyrios 演员 Actor 代表作:雾中风景 / 尤里西斯的凝视 / 塞瑟岛之旅
Nina Papazaphiropoulou Nina Papazaphiropoulou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雾中风景 / 流浪艺人
Alekos Boubis Alekos Boubis 演员 Actor 代表作:流浪艺人
Petros Zarkadis Petros Zarkadis 演员 Actor 代表作:流浪艺人 / 欲望中的人质
斯特拉托斯·帕希斯 Stratos Pahis 演员 Actor 代表作:雾中风景 / 尤里西斯的凝视 / 养蜂人
阿利基·耶奥古利 Aliki Georgouli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雾中风景 / 流浪艺人 / 猎人
玛丽亚·瓦西利乌 Maria Vassiliou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流浪艺人 / 艾芙多基亚 / 无路可走的她
瓦斯里斯·查格罗斯 Vasilis Tsaglos 演员 Actor 代表作:塞瑟岛之旅 / 流浪艺人 / 猎人
万格利斯·卡赞 Vangelis Kazan 演员 Actor 代表作:雾中风景 / 尤里西斯的凝视 / 流浪艺人
格里戈里斯·埃万耶拉托斯 Grigoris Evangelatos 演员 Actor 代表作:雾中风景 / 哭泣的草原 / 流浪艺人
《流浪艺人》电影评论
让人不禁发出“哀吾生之多艰”感慨的影片。饱尝了内忧外患的艰辛,缺少抗争的能力的这群艺人只能随波逐流,任时间冲刷过往遭受的伤痛。本该在舞台上完成表演的他们一直被各种事件打断,被迫沦为蜷缩在舞台一旁的看客,旁观着一波又一波政客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剧。一头一尾,相似的场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长镜头的优势在本片中被发挥到极致,几次漫步的运动镜头中实现了时间线的无缝衔接变换。艺人的舞台上仅有简陋的布景和简单的故事,然而在全景镜头下通过旋转运动将周遭一切尽收眼底,呈现出了一个更加宏大的舞台和丰富的剧情。
故事虽是虚构的,却将写实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不凸显剧情的画面叙事模式充满了真实感和影像美感,堪称形式唯物主义质疑政治的典范影片,从中可以看到那段历史中希腊人民的颠沛流离和劫难沧桑,那时希腊经历了1939年梅塔萨克斯将军的专制统治、德军占领、抵抗战争、希腊解放、1944年“血腥星期天”、从1946-1949年的国内战争,直到1952年帕帕戈斯右派将军上台,又一次军政府执政,可谓一段黑暗时期。安哲设定了一个流动剧团在这期间于希腊各地演出民间剧目《牧羊姑娘戈尔芙》,以他们的经历来表述时局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以及自己对这段历史认知的纵深度和宽广度。
[S] 讲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的最最经典之作,超越《雾中风景》成为我心中排名第二的安哲作品,但在更加详细了解那段时间的希腊史之前,我并不会为了装b而把此片排在《永恒和一日》之前。此时的运动长镜头还略缺少后期成熟的浑然天成之感,但他后来却也鲜有讲述十几年历史这般野心。继承沟口的单个镜头变换时间很是惊艳。排演多次的戏剧从未表演完成过,历史比戏剧本身更具有戏剧性。伟大的作品。
安哲的长篇史诗巨作,通过流浪艺人的巡回演出穿插见证希腊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并以所演剧目形成互文,影射现代悲剧的重演。安哲标志性的时空长镜头形成了虚构真实历史双重指向之间的互动,在一镜之内造成连续性假象,同时借助画外音补充叙事,以空镜头代替演员表演,制造物是人非的悲凉气氛。在重构历史的过程中,流浪艺人是当前历史的见证者,而观众成为了既有历史的旁观者,这是通过全篇的中景长镜头实现的,安哲根本就没有想让观众认清每个人物,因为流浪艺人不是特指而是泛指,是乱世背景下人民的缩影,消解了希腊史诗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赋予其历史意义,从整体把握人民群众对历史进程的推进作用,同时突显个人在历史洪流下命运坎坷的渺小与无力,强迫观众凝视这段艰难的岁月,在诗意的惆怅中感受国难的悲悯。这是属于希腊人的伤痛,安哲的伤痛。
70年代希腊政治现代主义电影。四种趋向之三:历史与神话的风格化呈现。赛奥佐罗斯 安哲罗普洛斯。把政治上激进的主题同题材与美学上激进的形式结合起来,把巴西新电影和古巴后革命电影的冲击力向前推进了一步。爱森斯坦、维尔托夫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以激进批评的名义改变了人物的主体性、反身性和暧昧性。激进的电影制作者通过对非现实主义的技巧对之进行处理,然后与当代政治斗争做类比。长达4个小时的电影全景式地展现了1939年至1952年间发生的希腊政治骚乱事件。与《重建》一样,重新安排时间顺序,在一个镜头之内融合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独白和表演以及远景镜头拍摄,营造出一种反幻觉效果,与70年代布莱希特理论的阐释相一致。未看
2021155 无论是主题抑或技法,本片都毫无疑问是安哲承前启后之作。选取流浪艺人的视角展现希腊十四年的动荡,平民的中立身份与被政治裹挟的流浪之感。流转的长镜头不仅创造出立体的空间感更被用来表现时间的延展。列强占据时的海边剧场,保皇共和两派的新年斗歌,都是简单场景传递丰富意象的典范,而标志性的景框外叙事也依然具有无尽的冲击力。
电影资料馆展映,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安哲,四个小时的电影看到最后我饿的有点儿坐不住了哈哈。真的称得上是史诗级作品,通过流浪剧团的遭遇串联起了40年代希腊的历史,虽然对希腊那段岁月并不熟悉但没有太影响观影体验,感受到安哲明显的左翼立场,一个接一个的长镜头和空镜头真的太绝。看着最后一段哥哥的葬礼还有他们所有人39年的合影,真的是感叹渡尽劫波沧海桑田,那个时代全世界有太多普通人经历了太多苦难。剧团里的每个角色都有着墨且有血有肉。这部的画面色彩让我觉得熟悉,希腊的山海在安哲的镜头下好像中国的山水画,仿佛神秘的联结上了两个古老的文明。用了大量的隐喻手法映射那个时代希腊的政治、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想状态的变化。大师不愧是大师,这么长的一部片子完成度和技巧都是一流,光看都累到不行更不用说拍需要投入多少心力
大量的大角度远景长镜头,让影片有一种凝视的感觉,让我们可以旁观并思考希腊的这段历史。作为主人公的戏剧团是这段历史的经历者,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历史被凝聚在各种政治口号、标语、传单、歌曲之中。在每段历史的串联上,安哲导演采用了类似《尤利西斯的凝视》中的手法,即利用时间的突然跳跃完成历史的推进。上一秒乐队还在演奏,下一秒时间就跳到了一年或几年后。同时他也利用了各种象征性情节去表现历史事件,比如利用对歌表现政党的冲突,利用空镜头表现战斗。还有很多人物的叙述,对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完善。戏剧团也受到每段历史的波及:有人背叛、离开、qj、杀害,最重要的是没有一场演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人民自由被完全剥夺。而所有的斗争,都只为一个目的:我们要自由,不要占领。
。借用其他新闻的一句评论“怎样的结局,才配得上这一路的颠沛流离”。怀疑这部是贾樟柯《站台》的师父,后者里的年轻人是自己折腾自己,最后折腾不动了回归平凡,而本片的流浪者们生在无法不折腾的时代,今后命运依然悬而未决。歌舞场面和配乐虽不算多,但已经具有某种歌舞片的特征,以不同歌曲对不同政治立场符号化。保皇派和民主派在新年舞会上斗歌,保皇派无能狂怒用枪把对手赶走,在一言堂的赞歌中其乐融融,简直是对当今时代的讽刺。与《重建》一样互文了阿伽门农被妻子与奸夫谋害的传说,这次更进一步由儿女杀死母亲与奸夫完成复仇,亦是希腊神话的互文。无剪辑时空转换,安哲的又一大艺术创举登场。开场是故事的尾声,结局却回到了故事的开始,所以最后的演出,能顺利完成吗?
最抽象的一集,比起哭泣的草原这部故事的连贯性都很淡薄,但依旧不妨碍我对安哲和他希腊三部曲的喜欢。观众跟随着流浪剧团的巡演感受希腊社会在二战后的动荡。通过这一部才真正理解安哲对于自己电影的注解,安哲想拍摄的从来不是民族史诗,最打动人的永远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动荡。这一部的剧情也值得称道,偶然性在悲剧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剧团的悲惨命运也同样如此,所有人都是正义的,所有的都在做正确的事,但悲剧不可避免。
安哲电影遵循的不是叙事的逻辑,而是某种抒情的诗性的逻辑;虽然作者明显想写一部政治史诗,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部抒情组诗。 至关重要的是图像(Bild),运动的图像、图像的运动,以及运动的图像的序列。这里,图像首先当然是视觉的(这方面安哲是无以伦比的),而同时也是隐喻的、象征的、指义性的。图像背后,是观念:这一点很明显,但又很奇怪:安哲的影像是抒情性的,同时又是“理性”的——甚至,以我的口味来说,有点过分理性了。
当现实入侵舞台,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印象中有两个直面镜头的段落,几乎都是直接叙述迫害。3h40m的片长,并不是完完全全一路震慑,一些缓慢的、用于调度的走位被拿来调节情绪和节奏。在故事的脉络上、在层次的递进上是要比《1936年的岁月》要好。而且要提一下本片的时间脉络啊,虽然字幕译制的人把年月日加上去了,但影片本身并没有特别清晰地指出每一段发生的时间。只是开头剧团是在52年回到了Aegion,结尾是在39年到了Aegion。大体上是一个倒叙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