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isà
(1946)
评分:8.2
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
编剧:赛尔乔·阿米德伊 / 费德里科·费里尼 / 克劳斯·曼 / 马塞洛·巴格利埃罗 /
主演:卡米拉萨齐奥 / 罗伯托范隆 / Benjamin Emanuel / Raymond Campbell 等
类型:剧情 / 战争
片长:126分钟 / 134分钟(修复版)
地区:意大利
语言:意大利语 / 英语 / 德语 / 西西里语
别名:游击队 / 战火的彼岸 / 老乡 / Paisan
上映时间:1946-09-18(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0038823
《战火》电影简介
本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意大利登陆的美军攻破德军防线为背景,导演以令人感动的场面把美军从南部攻到北部期间所引发的一些意大利民间故事编成一部有连贯性的社会写实的电影,画面上的真实感,给予人们非常大的冲击,创下了意大利电影的新潮流……
大师罗西里尼的战后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最后一部是《德意志零年》。作为新现实主义的奠基人,罗西里尼几乎不使用剧本,并明确拒绝使用摄影棚、服装、化妆和职业演员。影片由6个小故事组成,背景是二战后期盟军在意大利登陆后攻破德军防线,从南部向北部进攻期间引发的一些民间小故事。罗西里尼在摄影机前重现了美国大兵,游击队员、修道士,妓女,以及普通平民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的真实遭遇,影片穿插了很多真实的战争镜头,令观众感同身受。
第2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故事/编剧(提名)赛尔乔·阿米德伊 / 艾尔弗雷德·海斯 / 罗伯托·罗西里尼 / 费德里科·费里尼 / 马塞洛·巴格利埃罗 第7届威尼斯电影节国际评论奖特别荣誉(1946) 剧情片罗伯托·罗西里尼 第7届威尼斯电影节ANICA杯(1946)罗伯托·罗西里尼
《战火》演员表
卡米拉萨齐奥 Carmela Sazio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战火
罗伯托范隆 Robert Van Loon 演员 Actor 代表作:战火
多茨·约翰逊 Dots Johnson 演员 Actor 代表作:战火 / 无路可走 / 美好,娇小,离去
Alfonsino Pasca Alfonsino Pasca 演员 Actor 代表作:战火 / 罗伯托·罗西里尼生平纪录
玛丽亚·米琪 Maria Michi 演员 Actress (饰 Francesca) 代表作:巴黎最后的探戈 /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 凯蒂夫人
加尔·摩尔 Gar Moore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战火 / 和平生活 / 罗马,自由的城市
哈丽特·梅丁 Harriet Medin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终结者 / 神探亨特 / 战火
伦佐·阿万佐 Renzo Avanzo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战火 / 黄金马车 / 火山
威廉·塔布斯 William Tubbs 演员 Actor 代表作:恐惧的代价 / 警察与小偷 / 战火
戴尔·埃德蒙兹 Dale Edmonds 演员 Actor 代表作:战火
朱丽叶塔·马西纳 Giulietta Masina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大路 / 卡比利亚之夜 / 骗子
《战火》电影评论
波河上的战斗,配着宽阔的河景,几乎让人想起《红军与白军》,美军进入意大利,语言和文化的冲突,构成了战火的另一层含义,几乎每个故事都像一首悲情咏叹调,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修道院的故事也很有《修女安杰丽卡》的况味。
‘战争三部曲’中比较玩票的一部,用联军在意大利登录后自南向北推的战况进作为伪纪录片的主线,把几个不相关的故事串联起来,非常有意思的设计。每一个故事通过一对美意关系来讲述战火下的一个主题:语言与隔阂、面包与爱情、歧视与穷困、寻觅与失去、宗教与宽容、并肩作战。从第一个故事中两种文化第一次相碰中充满猜忌和误解,冲撞与融合在每一个故事中递进,到最后一个故事不但双方语言交流上毫无阻隔甚至为自由的共同事业而牺牲。每个故事拍摄的时间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尽一致,在圆融性上稍逊色,但胜在第一手把二战中的众生相‘无加修饰’地予以记录和保存,可以说将新现实主义的实质议程推广到极致的尝试
战争三部曲,《德意志零年》>《战火》>《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六个与盟军相关,随着战线推进不同时间地点的故事,结局一如既往的冷。叙事平淡真实,留白很足。战火暴虐每一个人,误解、冲突、包容、宗教、友情、爱情,同时在战争里人性友谊依然熠熠生辉。最喜欢第二个。第五个完成度最低,剪辑有穿帮。第六个尸体也有穿帮。
新现实主义把镜头对准了战火中的日常并不因为平铺直叙生硬拼凑而难看反而有一种直逼面前的真实感让人难受/战火纷飞下众生相关于爱情亲情乡愁信仰人性善恶相证的白描给新现实主义留下了真正体现出风格的注脚/六个战火故事几乎脱胎于现实与就地取材这炮火下断壁残垣如出一辙的讽刺/
这部片电影都是用纯天然的光影音和人物拍摄的吗?镜头对准了残酷而真实的生活,像极傍晚饭后老人家们聚在一起泼着凉扇谈起的风尘往事,透着历史的味道却又离生活如此接近。前三段,意大利女孩为美军奋起反抗,美军给穷苦浪荡儿送鞋子,意大利女孩盼守美军的故事,好窝心,虽然他们的语言沟通有障碍,但是多了战苦这层羁绊,心意又十分直达。越到前线,美军护士追寻狼、山中教士接待随美军教士、意大利平民游击队与美军的俘虏及处决,又转入到表现前线的艰苦与炼狱。
罗西里尼真是可以做方济会御用吹鼓手了,他镜头里的方济会修士生存状态真是让人心向往之。最妙处是,美军chaplain与主教轻柔而酷烈的交战。以无穷的谦逊换取无穷的傲慢:唯此之外,皆为谬误。两军战火下的世外桃源是风月宝鉴正照,五百年的阴影里是妄称神名的人间炼狱。
,战火犹存。影片的形式与风格与前作罗马城无差,只不过以六个没有关联的短片,拼贴成当时意大利社会环境与人民生存状况,以及意大利与法西斯和美国关系的全景写照(不知道的还以为意大利人人都会演戏呢)。所以新现实主义叙事中那种忽略式的,没有必然因果关联的结构尤为凸显。关于文本,不得不提的还有那种将复杂情绪并置的场景,温馨与暴力、悲与喜相交的场面以凸显戏戏剧效果。212
六个故事以意大利美国文化的相遇的主题贯穿起来。罗西里尼故事结局有两种:死亡与讽刺,感动与同情。与前作对比,讽刺的是,第三个故事中,战时坚定的希望与信念反而在解放后转为弥散的忧愁。在罗西里尼的电影中总是能看到他对每一个角色的额外的关注,这种对众生的关怀或许也是本片结构形成的动力,也更是其角色常具有的特质,也是天主教的价值观的贯穿与呈现。
妈诶。编剧一栏有八个人。最喜欢讲神父的那个短片,唯一一个笔法中有幽默感的。而讲妓女的那段我猜测是费里尼编的,和他日后片子的调性很像。感觉巴赞对此片的分析很到位,接近纪录性的镜头语言,确实是电影史上的一大革新。但有的时候一些镜头也会让人抓不着叙事重点,有点意大利人絮絮叨叨的秉性,所以后世在此基础上的精炼笔法是有必要的。此外,这种不加修饰的生猛平叙,如巴赞所说,很有美国文学的意思。至于摄影,倒没有他说的那么神,海平面那个应该是后期剪出来的。整体而论,不是特别出众,只能算中上。当然拿这种革创性的作品,跟后世成熟的诸作来比并不公平。有点拿乔托跟米开朗琪罗比的意思。
电影分成6个部分,每个部分20分钟,这更像是罗西里尼与费里尼共同创作的一部即兴小说,非职业演员的出色演出也为剧本锦上添花,这些是新现实主义的基础。前作《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主要探讨正邪之争,战火则将探讨点聚焦在盟军与意大利人民的关系上,有爱情、宗教上的隔阂,有对战争遗孤的感同身受,也有盟军和游击队的团结,罗西里尼的镜头理性克制,朴实生动,让电影变得很真实有力。
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之二,私以为是三部曲中最佳。六个小故事在时间上依次推移,涵盖了盟军在意大利作战的全过程,空间上也是由南至北运动。战争时的悲凉生活境况经由寻找家人的女子、被迫偷盗的孤儿、妓女与逃不过牺牲命运的游击队员彰显出来。此外,美军与意大利居民在语言与文化上的种种隔阂、误会与超越语言的沟通理解也贯穿其间(天主教修士与新教徒、犹太教徒间的故事非常有意思)。罗西里尼拍摄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将真实纪录与虚构情节有机融合,既呈现了社会历史,又凝炼出超越了芜杂现象的真实。()
故事的编排顺序非常精彩:在前三个故事中语言不通是共同的主题。我们以盟军士兵的视角穿行在异域他乡的农村和城市,以解放者的姿态俯视战车底下的人们。在后面的故事里士兵们逐渐学会了意大利语(既是时间的推进也是空间的深入),抱怨自己认清了罗马人利欲熏心、徒有其表——但这股腐化的力量正是驾驶着战车闯入他们生活的士兵自己。具体的战争场景也有强烈的新现实主义的色彩:抛弃了一切悬念和剧情张力,战争中最绝望的等待死亡的进程就以一声微弱的枪响结束。战争的现实从来就不存在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