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评分:8.2
导演:周浩
类型:纪录片
片长:55分钟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时间:2002(中国大陆)
IMDb:tt12105648
《厚街》电影简介
厚街又名后街,是珠江口的一个小镇,距离省会广州 45公里,香港80公里。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来自台湾、香港的资本和中国内地的大量廉价劳动力使它从农业小镇迅速发展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城镇。工厂里的工人是进城打工的农民,他们从中国内地最贫困地区来到广东的厚街镇。工厂附近的出租屋是农民们进入城市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他们远离故乡后在千里之处建起的另一个家。本片真实记录了这些在厚街打工农民鲜为人知的生活状况,它们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厚街》电影评论
周浩《以纪录片之名》:www.bilibili.com/video/av3289206 ——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个片子吧,它叫《厚街》,它讲的是东莞的一个镇叫厚街镇,那大概是台湾人进入中国大陆最早的一个地区吧?就那个地方主要是生产鞋……我在那里的一个出租屋里面待了大概10个月的时间,和一些农民工住在一起。然后我见证了两个孩子在出租屋里面的出生,经历过一次非常血腥的杀人事件,然后还有什么,比如说两个女人抢一个男人,就这样非常世俗的这样的故事。做完那个片子以后,我有一个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是,我在做完这个片子以后剪辑吗?剪辑的署名的时候,我特别拒绝署「导演」这个词儿,因为我觉得这个词充满着贬义的,因为我觉得我看到的生活是它自己衍生出来的,它不像是我导演出来的,所以说我这个片子署名最后是「制作」周浩。→ 可惜搜来找去只看到55分钟的版本。
98min导剪版,2000年代初广东城中村实录,厚街,从方言判断为四川人的聚居区,以一栋出租楼为中心,采取了较为去中心化的多视角结构,基本触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生育、斗殴、爱情、犯罪、性产业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嬉笑怒骂,当然最重要的是受911恐袭导致的国际局势动荡对这样一个制造加工中心的影响,失业动荡成为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人口随之流进流出,可以一窥改革开放下,进城务工者对城市冒险的渴望与热情,在这里,旧有的道德与约束被弱化(爱情可以自由选择,婚姻失去约束力,性交易被认可等等),一种新的强调能者多劳自由竞争的新经济法则主导了一切(穿插不断的新生儿生育场景)。
无房顶收留着五湖四海来务工的人们,纪录下底层社会的众生相:三角恋、特殊服务行业…/导演忠实于现实,拍摄视角既非“美化底层”又非“高处俯视”,而是以一种“希望去看不同的人过的不同的生活”的态度去进行拍摄(周浩:不觉得他们苦,他们也不觉得自己苦,这种苦只不过来自于上一个阶级对于下一阶级的怜悯)/55分钟版本中,周浩口述的方式对所呈现的“碎片化”影像总结,并提出自己对待该现状的观点(这种总结的方式在《茶米油盐之上》也有)/有意思之处:无屋顶的出租屋成了在外民工的栖息地、用秤菜的秤砣来量出生孩子的重量、三角恋关系中算命师傅原配畸形的爱(爱不因知识程度而分深浅,只有表达方式的不同。为追回原配把情人的母亲叫来、当街殴打情人)
社会学观察者“你有什么资格去怜悯别人呢?也许你又被另一个阶层所怜悯。我们做片子的人很难做一个社会的改良者……”周浩客观中立的从一个社会学观察者记录厚街民工的孙翠英与胖叔叔、算命先生与秀秀、莉与男友的爱情纠葛,生计奔波,不管是沦为资本剥削下的流水线工厂加工者还是沦为富者性玩乐工具,二十岁少女与四十岁男人的男人第二春,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评论别人呢?这就是生活,酸甜苦辣,曾几何时,我的亲朋好友就是现代化进程之下进军广东的农民工大军之一员。
它向观众展示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有存在。通过这部纪录片,观众可以看到社会中存在的不同层面和角色,并了解到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例如,该片揭示了一些女性的贫困和境遇,以及某些文化背景下性产业的存在和影响。这对观众来说是一种启示,他们可以从中深入思考社会现实,反思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有关性别平等、贫富差距等议题,进而思考如何改善这些问题。
低清画质的城中村场景瞬间穿越回到千禧年初,看到真实、嘈杂、现实的人间生活。「其实有很多苦,是我们这种人强加给别人的,另外一个阶级的人,用一种怜悯的心态去看待别人的时候,你就觉得别人苦。其实你有什么资格去怜悯别人,也许你又被另外一个阶层怜悯。」导演这番话真是醍醐灌顶。当时的人对10年,乃至20年后寄予着丰富的期许。如今已到达20年后的节点,回看此片再对比当下,是有变好,但也变差了。
虽然看的阳光卫视55min的版本,但依然可以感受到原片的魅力。周浩既会选材,也会讲故事。从广州火车站、到县城中学、再到工厂社区,他镜头下的众生相不煽情、不做作,保留了他们的自然、有趣与苦难。把镜头交给被写体本身互相采访,也算是神来之笔。只是,我并不觉得怜悯是不正当的,它只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分清什么值得怜悯什么不值得,也同样是重要的。我只是觉得太多人都太能忍受苦难。纪录片是帮助我找到怜悯的途径,爱人即爱己——表面上怜悯的是他人,实际上也是在怜悯同样身不由己的自己。
鲜活而粗粝的时代记录,真实的生活让人有亲近感,看的是55分钟的版本,看完更想看完整版。生活就是这样的,充满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自己体会,我们不要以我们的视角来轻易定义别人的生活,而尊重和关爱不可或缺,周浩的视角很平等、客观、富有人情味。民工们爱得深沉,他们来城务工,是为了生活,也是一种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社会亏欠他们,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为改善他们的生活而努力。
佛法经常说的众生平等,很难做到,往往沦为一句空话。因为我们与生俱来自利和比较。了解是迈向众生平等的第一步。周导拍市长、拍书记、拍高三学生、拍火车站派出所的各色人等,拍妓女、拍那些我们接触不到的人群,拍他们的工作、情感、生活和悲喜。这一次,镜头对准厚街镇出租屋的民工,周导说他们不需要怜悯,我觉得这句话是建立更深更广层面的悲悯之上,也代表了他对纪录片拍摄的一个整体的态度和方向。他努力放下比较心,以平视的角度,真实呈现现实世界里的某一个维度,努力放下修饰,摒弃煽情,目的只有一个,让大家去了解,然后才有其他可能性。
看的是99分钟的导剪版,这一版似乎没有周浩的画外音了,所以对我而言观影基础上更加客观。刚迈入新的世纪,人们还是比较纯朴,除此之外,环境虽然不再那么恶劣,却依然有种太阳底下无新事的感觉。工厂流水线上的夫妻、打工社群的人情关系、不伦之恋、卖淫女、接生婆,这些事物如今只是换了一个外衣,内核却和二十年前差不多。二十年以后,他们没有发大财,广州没有更开放,时代也没有变得更好。
90分钟重剪版,即使是处女作也能看出来导演图片摄影师的功底,有很多蛮花心思的镜头,包括多次出现的人物交错的景深镜头,以及从房顶空隙旋转拍摄的多个家庭的镜头。但用字幕来交代没拍到的东西确实会让观众有依赖文字解释的弊端,总觉得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叙事的连贯性和影像的力量。选取的出租房和拍摄对象真的蛮有趣的,而且感觉拍摄主体其实是女性,可以看出来二十年前女性的地位或者说是在外出务工人员这个群体中女性的地位多低,但她们仍然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印证着周浩导演在《龙哥》中说的“女人厉害起来比男人厉害”。
导演提到,这些厚街的人都有自己背后的家,这个家不在厚街,所以他们不会把厚街视为家。最近读《风险社会》,其中一章写到,人在社会发展中逐步与历史继承性断裂,同时走向个体化。个体化带来的是机遇和风险,接近导演所说的那个“成长”的含义。感觉到导演从来都是把被拍摄者当作一个“在成长的人”,理解比同情更尊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