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ong Goodbye
(1973)
评分:7.5
导演:罗伯特·奥特曼
编剧:利·布拉克特 / 雷蒙德·钱德勒
主演:埃利奥特·古尔德 / 妮娜·范·帕朗特 / 斯特林·海登 / 亨利·吉布森 等
类型:剧情 / 悬疑 / 惊悚 / 犯罪
片长:112 分钟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西班牙语
别名:长别离 / 扑朔迷离
上映时间:1973-03-07
IMDb:tt0070334
《漫长的告别》电影简介
前身为警察的菲利浦马洛(埃利奥特·古尔德 Elliott Gould 饰)现在干起了私家侦探的活计,尽管他做事极为低调极力避免被卷入麻烦的漩涡,但麻烦事仿佛长了眼睛,紧咬着他不放。这次亦然,当老友深夜找到马洛让他将自己送出境外时,看着他躲闪的目光,经验老道的马洛心中就有了不详的预感。果不其然,不久之后,警察就以协助老友杀害妻子的名义将马洛捉拿归案。
在得知了朋友命丧黄泉的消息之后,对朋友的清白深信不疑的马洛发誓要找到事件的真相。与此同时,一个美艳的妇人找到马洛,委托他寻找自己酗酒而又粗暴的丈夫。两件看似无关的案件,却再暗地里相互关联,不知不觉中深陷阴谋中心的马洛这次还能和往常一样化险为夷吗?
《漫长的告别》演员表
埃利奥特·古尔德 Elliott Gould 演员 Actor 代表作:老友记 / 瞒天过海:美人计 / 猫的报恩
妮娜·范·帕朗特 Nina Van Pallandt 演员 Actor/Actress (饰 Eileen Wade) 代表作:漫长的告别 / 美国舞男 / 终极手段
斯特林·海登 Sterling Hayden 演员 Actor 代表作:教父 / 奇爱博士 / 杀手
亨利·吉布森 Henry Gibson 演员 Actor 代表作:蓝精灵 / 波士顿法律 / 婚礼傲客
大卫·阿金 David Arkin 演员 Actor 代表作:纳什维尔 / 漫长的告别 / 大力水手
吉姆·布顿 Jim Bouton 演员 Actor 代表作:漫长的告别 / 弹指球 / 搭乘
沃伦·贝林格 Warren Berlinger 演员 Actor 代表作:漫长的告别 / 无名英雄 / 挡不住的奇迹
Jo Ann Brody Jo Ann Brody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漫长的告别
斯蒂芬·科伊特 Stephen Coit 演员 Actor 代表作:恐惧与欲望 / 漫长的告别 / 太空登月记
杰克·奈特 Jack Knight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洛城机密 / 泰迪熊2 / 罗斯玛丽的婴儿
Pepe Callahan Pepe Callahan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漫长的告别 / 虎胆妙算 / 麦肯纳的黄金
Pancho Córdova Pancho Córdova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虎豹小霸王 / 泯灭天使 / 漫长的告别
恩里克·卢塞罗 Enrique Lucero 演员 Actor 代表作:豪勇七蛟龙 / 漫长的告别 / 烈女镖客
拉特安亚·阿尔达 Rutanya Alda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罗斯玛丽的婴儿 / 猎鹿人 / 死亡医生
杰克·雷利 Jack Riley 演员 Actor 代表作:老友记 / 不羁夜 / 加菲猫和他的朋友们
罗伯特·奥特曼 Robert Altman 演员 Actor 代表作:高斯福庄园 / 陆军野战医院 / 大玩家
大卫·卡拉丁 David Carradine 演员 Actor 代表作:杀死比尔 / 杀死比尔2 / 死亡飞车
Danny Goldman Danny Goldman 演员 Actor 代表作:陆军野战医院 / 漫长的告别 / Swap
卡尔·哥特列布 Carl Gottlieb 演员 Actor 代表作:大白鲨 / 独领风骚 / 大白鲨2
凯特·默塔格 Kate Murtagh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迷离时空(原版) / 漫长的告别 / 蓝色月光
阿诺·施瓦辛格 Arnold Schwarzenegger 演员 Actor 代表作:终结者2:审判日 / 金蝉脱壳 / 终结者
乔治·维内尔 George Wyner 演员 Actor 代表作:魔鬼代言人 / 美国派2 / 绝望主妇
马克·雷戴尔 Mark Rydell 演员 Actor 代表作:金色池塘 / 未竟一生 / 漫长的告别
《漫长的告别》电影评论
霍克斯的轻盈变奏。文学或许可以坚持两分法,但电影不能,即便英雄主义真的存在,也只能被发现在线索的短路,挫败者的漫游,和言不由衷的调笑之中。而奥特曼的镜头也宛如一只章鱼,片场在它的触手上成了橡皮泥,没有造不出的角落,也没有边界和场景的限制,墙壁未经靠近已经倒塌,人物如风中玩偶般召之即来。起初是一个在玩世不恭的侦探无处溯源的游戏规则面前躲闪不及,在结局的那声枪响之际,我们才发现伦理原来一直守在最为出离不羁的那一方。
于我个人来说,罗伯特·奥特曼镜头下的“马洛”与雷蒙德·钱德勒笔下的“马洛”相差甚远——当然这样比较本身也没有更多的意义。前者的马洛完全没有了“黑色电影”的样子,更像是一个自怨自艾的美国中产阶级的缩影,后者孤独的硬汉形象在电影中不见踪影,更多的是一种掩饰在矫饰的外表下的反叛。当然,读者和观众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所以将两者分别搁置起来欣赏恐怕最为恰当。
认真看剧情不难理解,特里刻画为零嘴巴还臭,确实有点可惜。用了邻居街道各种生活场景来表现年代,我也特别享受跟随台词和行驶路线融入年代体验电影。奥特曼的神叨的台词相比其他黑色电影多了很大的乐趣,对动物的调度确实厉害,各种交叉剪辑光影视觉的体验更像梦中的旅行,这也是对时代的一种模糊的道别吧。
作为早期新黑色电影,本片一反浪漫怀旧基调的惯例,将故事发生时间改为当代,并将男主有意设置为反经典侠肝义胆私家侦探的犬儒形象,这被当时业界指责为对钱德勒小说的大不敬。古尔德扮演的马洛一反男性主义的硬汉传统,行走在格格不入的、肤浅的、充满敌意的、自私的好莱坞。他缺少感情生活,始终处于被时代遗弃的状态。但他同时拥有经典侦探一般的高超探案能力,坚守道德,不惧怕警方黑帮,看似懒散却执着挖掘真相。本片从剧作上全然质疑黑色电影的类型价值,但也与后者保持深厚血缘联系,实现了在表达存在主义内核同时批判父权神话和乐观主义。不过本片散漫的文戏,任性漫游的多焦点镜头,常被打断的场景意义,被后置的悬疑趣味性,使得本片娱乐价值低于其影史意义,但它为后世开辟了黑色电影类型中具有极大想象空间的重要新方向
罗伯特·奥特曼改编《漫长的告别》,如同PTA改编《性本恶》。马洛喃喃自语、自说自话的边缘人形象完美符合了影片迷离、梦幻的色彩,各色人物若隐若现,结果不过是骗局与幻象。日格蒙德的摄影绝美,巧妙利用玻璃反射形成三人同框的奇观。在支离破碎、虚无缥缈的故事背后是70年代美国社会的真实缩影。
唐人街代表着新黑色电影复古的一面,漫长的告别则展现了现代的一面。目前为止我看过将黑色性和七八十年代结合得最好的。结尾有一些仓促。在彩色画面下,镜头的雾化被更多的使用,以此渲染一种迷幻躁动的氛围,其环境往往是潮湿炎热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那个年代的共同选择,体热中也有与本片类似的氛围。
充分说明探案就是自找麻烦,马洛一无所有,最后连猫都丢了!丢在一个doggy dog world之中,这颗子弹绕了地球一圈击毙了侦探心中的忠犬,结果世上只剩下不听人话的wild pussy cat。漫长的告别,并非对友人的诀别,而是将“失窃的信”寄回自身绕的远路,奥特曼太喜欢迂回了。
喜欢导演的说法,这位瑞普·凡·温克尔·马洛大梦二十年,醒来时最微弱的骑士精神也难以存在。嬉皮时代里彻底的虚无主义,马洛坚持的从头到尾都不存在(因为Terry的人设完全变了)。马洛无能为力,就像片头的橘猫跑掉了,他找不回来。结尾的枪响代替了原著慢慢远去的脚步声,漫长的告别变成了漫长的死亡。导演称,马洛可能已经死了,或准备自杀。对原著大刀阔斧地删减与改编,很聪明,对着玻璃摄影的镜头表现很震撼。
横移、摇摄、弧形运动与一刻不停的变焦给予的是轻微的失衡感和无力感,无规则的镜头运动让情节的支点被藏了起来,形成异常迷离眩晕的氛围。结尾的改编、大量留白的人物塑造和语焉不详的动机,既考验观众对原著的熟悉程度,也挑战读者们对于另类书写的接受。这是一场好的变奏吗?这难以回答。只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马洛形象和故事的变更也许都会让人不满,但侦探故事与黑色电影中一脉相承的阴郁、颓丧的迷人气息,的确被保留了下来。
看完小说再看电影,书粉突然不知如何评价,我更喜欢小说的结局,突出的是漫长的煎熬。但我也喜欢罗伯特奥特曼的马洛,独行杀手养鸟,马洛养猫,少了些孤胆英雄气,多了些撸猫不得猫逃跑的丧失感。背景从50年代改到70年代,随处可见的人种混杂和嬉皮士为原版的社会乱象增添怪诞。同一个时空里交叉重叠的声音充满即兴感,和变焦镜头捕捉到路边交配的两狗的散漫感互相呼应着。那场富人聚会、黑帮突然打碎玻璃瓶的变奏,PTA性本恶学了个透,没有意义的事件,就是要怪诞。
作为早期新黑色电影,本片一反新黑色电影浪漫怀旧基调,将故事发生时间改为当代,并将男主有意设置为反经典侠肝义胆私家侦探的犬儒形象,这被当时业界指责为对钱德勒小说的大不敬。古尔德扮演的马洛一反男性主义的硬汉传统,行走在格格不入的、肤浅的、充满敌意的、自私的好莱坞。他缺少感情生活,始终处于被时代遗弃的状态。但他同时拥有经典侦探一般的高超探案能力,坚守道德,不惧怕警方黑帮,看似懒散却执着挖掘真相。本片从剧作上全然质疑黑色电影的类型价值,但也与后者保持深厚血缘联系,实现了在表达存在主义内核同时批判父权神话和乐观主义。不过本片散漫的文戏,任性漫游的多焦点镜头,常被打断的场景意义,被后置的悬疑趣味性,使得本片娱乐价值低于其影史意义,但它为后世开辟了黑色电影类型中具有极大想象空间的重要新方向
84/100,文学改编的标签被打碎了,事件仅存主轴,不再有硬汉风格,而是完全融入70年代风尚,略神经质的猫奴马洛很意外了,Jazz乐相当合拍。不再仰仗人与人的关系构建,动作与自我精神缓慢地牵引着,浅焦与运动镜头共同作用,气质忧郁而迷幻,结尾是对于古典Noir及其价值观的反讽,一次破灭。后启《性本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