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 Shop
(2001)
评分:8.3
导演:维吉尔·维德里希
编剧:维吉尔·维德里希
主演:约翰内斯·西尔贝施奈德 / Elisabeth Ebner-Haid
类型:剧情 / 短片
片长:12 分钟
地区:奥地利
语言:无对白
上映时间:2001-10-14
IMDb:tt0182014
《复印店》电影简介
阴郁的清晨,机械枯燥的一天再次开始,在复印店工作的阿尔弗莱德•凯格尔(Johannes Silberschneider 饰)起床、洗脸、梳头、上班,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这一天他偶然将手放在复印机上,手掌的图案被影印下来,接着出纸口源源不断送出凯格尔日常生活的画面。他惊恐万分,拔掉插头,下班回家。
第二天他如往常一样醒来,梳洗过后竟发现床上躺着另一个自己。他诧异万分,跟踪自己来到复印店,另一个他虽然最终消失,但随之而来竟是更大的混乱……
本片荣获2001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奖提名。
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提名)维吉尔·维德里希
《复印店》电影评论
一开始以为是模拟胶片时代的影片风格,后面觉得更应该是模拟漫画风格。有些俄国表现主义的线条和形状冲击,但在里面加入了一点液态的流动感,似乎隐喻在不断复制中不可计量的弥赛亚时间。以上提到的是影片在表现形式上的惊悚感,而内容上不断趋同的主体性,让每个主体丧失自我认知的能力,我即他人,他人即我,在身份认知上带来的惊悚感。
,短小精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没有完全局限于概念(虽然终究还是归于概念诠释),而在用影像来表达观点(虽然并不高明)。用复印机复印一次作为画面间的转场,高速剪辑和结尾俯瞰密密麻麻却毫无个性完全相同的“自己”的桥段叫人记忆犹新。主旨也很明确:现代工业社会中自我的丧失、生活和人的同质化,复印机作为道具还是蛮妙的。结尾弄坏复印机出逃的个体从烟囱上摔下,掉入漠然同化的人群中则明示了个体在群体中被抹去的社会悲剧。
喜欢哦。当复印机成精,造就机械复制时代的人类。导演视觉化了一个其实比较老套的后现代哲学话题:历史丧失纵深我们不以为意,那么当人类也丧失纵深呢?当立体的人变为平面的可复制的人,(咦,怎么有点儿blade runner里replicant的意思……)不过导演很好地营造出了日常生活中突如其来的惊悚恐怖感和呢种无路可逃的梦魇式体验。,显然不是奥斯卡口味。我感觉《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里面的各种马尔科维奇易装大party跟这个导演说的复制人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马尔科维奇的各种潜意识人格,后者显然不是
复印店的功能是复制,主角的工作也是复制。他千篇一律的生活也是对过去的复制,因此会出现在复印纸上。所以不同时刻的自己样貌相同,时间上自我的独特性消失。但又无法去撕毁这些复印纸,因为正是千篇一律的生活证明了我们的存在。主角的格子衫、床单、墙砖等密密麻麻的格子代表规则,无处不在的规则限制了我们千篇一律的生活。当主角发现其他人也过着这样的生活,其他人也变成了他,自我的唯一性彻底消失。掌纹代表身份,掌纹的复制暗示身份唯一性的消失。主角拿走有序号的打印机,为了证明自己的唯一和独特。他要逃离规则,被被秩序的维护者警察追赶。他翻越了代表规则的栏杆和烟筒,但最终还是落入符号化的人群,再次被规则束缚,泯灭自我,开始千篇一律的生活。
〔〕copy这个概念玩得非常好,前半段可以视作自己每日生活的重复,一样的起床,一样的打工,一样的在花店姑娘身后驻足,单调乏味,毫无变化。副本把复印件及以及撕碎以后,男人再次回到家里,发现越来越多的复制品,大街上每一个人都变成了自己,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表意,个体独特性丧失,人们在机械麻木千篇一律的生活里逐渐变得同质化。
后现代精神恐慌:人对机械的使用&机械对人的反用,讲述后现代文化借助于高科技力量和各种渠道使信息化的结构高效率地自我复制和自我区分,造成信息化产品在社会中泛滥和不断重复,人不再需要做复杂曲折抽象理性思考,最终成为没有“个性”和差异性的机械产品。很多人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看这部短片会感到恐惧:人会因为怕被取代,或者失去以自我中心的存在印记,而对镜像里的“自我形象”产生本能的恐惧,人无法凝视自身的渺小和易受环境牵制的缺陷。剪辑做得很有意思,视觉还原了复印机激光扫描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