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edens dag
(1943)
评分:8.3
导演: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编剧: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 波尔·克努森
主演:Thorkild Roose / Lisbeth Movin / Preben Lerdorff Rye / Sigrid Neiiendam
类型:剧情 / 爱情 / 恐怖
片长:97 分钟 / USA: 110 分钟 / Argentina: 94 分钟
地区:丹麦
语言:丹麦语
别名:愤怒的日子 / 神谴之日 / 卧龙藏虎 / 愤怒之日 / Day of Wrath
上映时间:1943-11-13
IMDb:tt0036506
《复仇之日》电影简介
故事发生在1632年的丹麦,一个地处偏远的小镇中正在进行一场残酷的处刑,一个年老的女人因为被指控为巫女,而面临着被活活烧死的悲惨命运。临死前,愤怒的老人设下了诅咒,对于负责行刑的牧师来说,邪恶的诅咒是无法伤害代表了正义的他的,可对于牧师的妻子安妮(Lisbeth Movin 饰)来说,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令她永生难忘。
自此之后,安妮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浑浑噩噩。安妮和牧师的婚姻里并没有爱情,牧师英俊的儿子却吸引了安妮的注意,随着时间的发展,两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近,最终越过了伦理道德的界限。牧师死了,牧师的母亲愤怒地指控,是安妮的“巫术”害死了自己儿子。按照惯例,安妮被绑上了火刑架,这似曾相识的命运让安妮猛然醒悟,诅咒,也许真的存在。
《复仇之日》演员表
Albert Høeberg Albert Høeberg 演员 Actor 代表作:复仇之日
Hans Christian Sørensen Hans Christian Sørensen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复仇之日 / The Vicar of Vejlby
Emanuel Jørgensen Emanuel Jørgensen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复仇之日
Dagmar Wildenbrück Dagmar Wildenbrück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复仇之日
Preben Neergaard Preben Neergaard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复仇之日 / 伪叛国者 / 那个人在想什么事情
Olaf Ussing Olaf Ussing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复仇之日 / 瘟疫 / 在克里奇的平静日子
Anna Svierkier Anna Svierkier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复仇之日
Harald Holst Harald Holst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复仇之日 / Ebberød Bank / Thummelumsen
索尔基尔德·鲁斯 Thorkild Roose 演员 Actor 代表作:复仇之日 / Ekspeditricen / Mens porten var lukket
丽斯贝斯·穆文 Lisbeth Movin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复仇之日 / 德莱叶 / 大地将变成红色
西格莉德·内耶恩达姆 Sigrid Neiiendam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复仇之日 / Livet paa Hegnsgaard / Regnen holdt op
普雷本·勒尔多夫·雷 Preben Lerdorff Rye 演员 Actor 代表作:词语 / 复仇之日 / 犯罪元素
《复仇之日》电影评论
"沉思死亡",男人们试图用信仰敉平本己的命运,却总无法从病榻和棺椁那里逃开,因为终结本身恰恰不可被思考,而只能经畏惧来体验;"敢于怕死",因此她们获得了幻想的最高确知性――致人死命的malediction究竟是什么?不外是宣告那无条件的可能,即:"纯无". 德莱叶用极精确的光线把人物化简到仅剩飘浮于虚空的交谈面孔,时间仿佛在对白中搁浅,每一组缓慢的台词都为彼此的音节留出短小的空白和裂缝,我们好像听到说出口的那些话在黑暗里复又以回音窃窃私语,当着夜色深沉.
##修复版,映前有丹麦大学教授的点评视频,可归为邪典电影之列。德莱叶对宗教审判的执迷由来已久(比如经典之作《圣女贞德受难记》),人心幽怨因果报应屡试不爽(神秘力量),扑面而来的肃杀绝望感(甚至复仇),极端凸显的人物面部特写反映了灵魂深处的焦虑不安……本片拍摄于二战期间,丹麦被德国法西斯占领处境堪忧,德莱叶这出“复仇大戏”貌似是讲述中世纪实则影射的是二战当时的时代图景,每个出场人物有象征性——被追捕并处火刑的女巫,矛盾的法官&神经质妻子,乱伦&分崩离析的家庭,压抑至极的人性迟早会喷薄而出,宗教枷锁也是社会侧影,在一个极度扭曲的环境中人人都可能成为异类(如同被纳粹捕杀的犹太人)。
神父家中的木格遮擋在女人的面孔上留下聖潔的白光,老婦受刑時搖曳的樹影撫過痛苦的靈魂。棺材認罪段布光及運鏡精妙絕倫,妻子與母親左右分白/黑衣對坐,兒子從妻子側走向母親側(黑色同盟-回歸母體),淚光中俗世之罪與宗教之罪合而為一。|關於獵巫的主題已經有很好的借用當代女性主義理論展開的例子,在此按下不表;《狗鎮》或許是拉斯·馮·提爾作為現代丹麥導演對這一主題的終極回答,平等地將整個愚昧的結構連根拔起才是審判日的降臨。
这个对于文字阅读的要求好高。镜头和空间设计比较考究,从两点透视到一点透视,从纵横到景深。虽然是一个镜头,但画面变化丰富,不会觉得无聊。但是比较精雕细琢,肯定是排练很多次得到的结果,而且必须借助轨道或稳定器,少了些自然和轻松的感觉,不过倒是和严肃充满宗教戒律感的主题很配。中间的情感戏和最后的情节不是很感兴趣,技法确实用的好,如果留白再长一些,不跟每一个动作和对话,就是布列松和塔可夫斯基的风格。
德莱叶是如何把包裹地严严实实的丽斯贝斯女士拍的如此性感的..玩长镜头和间离风格可不是表演不生动的借口,建议某位模拍一一的“杰出”青年导演好好看看此片,另外本片的光影设计声音设计(钟摆声和风声尤其好)将极其安静的环境拍出了无语伦比的张力,极简的空间,简单的摇移镜头稍有不慎就会拍成戏剧录像(某位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编剧得主还是回去执导戏剧吧,继续导演电影还不如去自杀,这样还能节约一些地球的资源),然而并没有,整部电影的“场”几乎变成了一个可以发生在任何时空的超现实领域,另外这部没留一滴血的电影看的人毛骨悚然后背发凉,是我看过最黑暗最可怕的电影之一,德莱叶和伯格曼一样如果认真拍恐怖片,大约会死一些人在戏院里。
40年代战时丹麦电影。卡尔 西奥多 德莱叶。守护神公司。自戏剧改编。风格阴郁的影片,探索了17世纪一个村庄里的巫术和宗教信条,标志着德莱叶在近20年后重返丹麦进行长片创作,重新确立了德莱叶在国际影坛的地位。庄严的节拍和克制的技巧以及让人费解的暧昧性(明暗对比照明和舒缓的表演),呈现出信念与爱无法言语的神秘性。对戏剧的改编,基本局限于内景,通过长长的对话交流细致地展现人物的动作,使用极长的长镜头,以一种精确而协调的构图记录对话。德莱叶版的现代主义承认电影来源于文学文本,并创造出一种与维斯康蒂或伯格曼夸张的戏剧性相比,创造出一种节奏变化更为微妙和更为柔和的“极简主义”电影风格。无资源
论大师是如何通过构图推进剧情的,三言两语便交待得清清楚楚,这正是极简主义的精髓啊,膜拜。德莱叶对于宗教和生死的探讨完全不输伯格曼。这部电影相对于《圣女贞德蒙难记》少了一丝张力,因为没有大面积的面部特写来堆积感情,但是多了不少运镜和调度,在光影之间充分展现了电影美学的运用。俯拍,仰拍,环拍,室内背景的选择,人物站位的变换,打光的明暗对比,每一个镜头都值得仔细拉片分析。正直的牧师为了娶得年轻妻子而放过其巫婆母亲,老人用药救人却被指认为巫婆,善良的妻子同情老人的遭遇却与牧师儿子通奸。一切皆有因果,所谓的巫术,诅咒不过是人性的光辉战胜了心中的邪念。同时,宗教的愚昧依然是电影批判的对象,通过宗教环境下的家庭关系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迷茫,亦是对当时不公统治的一种反抗。结尾,天谴日降临,十字架变为墓碑。
9/10 伟大而不会过时的作品。德莱叶利用完美而精准缓慢的长镜头调度、人物减缓的动作速率、极简的布景和戏剧式对话来营造影像的神性,可以看到伯格曼个布列松从这种技法中偷师不少。几场室内戏的镜头和调度趋于完美,但在内外景转换上过于生硬(使用景色空镜),室外戏失去极简布景无法再连贯影片情绪,后半部分的情节相对无聊,所以无法被称为完美的作品。影片虽为宗教题材但是大致内容并不设计宗教背景而是突出人性恶和内心的挣扎,突出人物复杂性,所以并不会晦涩难懂,对于无文化背景得观众这在宗教片中是难能可贵的
徳莱叶倾向于在影片之中通过明暗对比营造紧张感,却并非意味着《复仇之日》是视觉化的,相反视觉很大程度上被极简化,省去了最为杂乱且恐怖场景的直接显现,而是凝结在人物静穆的反应镜头上(数十年后阿巴斯的《希林公主》的实验将这种概念激进化)。视觉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欺骗性的,对于教会,诸众的暧昧甚至不信任并没有让徳莱叶否定基督教最基础的道德观念,但影片的中间部分给出了一个欺骗性的世俗救赎,“乱伦”的场景被处理得desirable,是灾难的前奏曲。因此空间虽然是影片的主角,但真正的关键事件总是发生在视觉之外,甚至可以称《复》是一种“听觉恐怖”,从神学的考量中,审判是神学最为严苛的一面,任何弱者,受难者都不会得到同情。超验之国的到来无法被影片观测,只剩下强度的闯入,听觉在这一点上拥有更多的伦理自由。
#本次影展最佳#《復仇之日》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一朵前承《聖女貞德蒙難記》,一朵後啟《葛楚》。以宗教神聖之名對女性處以污名化與酷刑,淚流臉部特顯演變成中景,但依舊動人且具衝擊力,對宗教的聖潔與殘忍同時顯現的疑問與反思應該也滋養了伯格曼前期的作品。卡拉馬佐夫兄弟的“地獄是什麼,是由於不能再愛而受到的痛苦”放到這裡是安妮復仇的動能,是葛楚不斷出走的執念。德萊葉絕對是細節控十級,真的太精准了,小到一個光影變動對人物情緒變化的傳遞投射,大到選角到演員調教,每個配角的戲都精彩好看,飾演安妮的演員在我心中就是三大獎影后。
第三部德莱叶的电影,和豆瓣评分感受一样,高于《词语》的倒退,但还是比不了《贞德殉难记》的无数面部特写的震撼。不过可以看出德莱叶的宗教故事下神权对女性压迫的同情和控诉,甚至我觉得他这种虔诚的信仰导演也有点女性主义的倾向。一个有着和《雷雨》类似结构的人物关系,却是一个“女巫”自我成长的过程,宗教迫害“女巫”在于她们是一群有着能力却能违背教义的女性,而女主就在看到一个被迫害的女巫的过程中领悟到自身的真实感受和爱,女主的眼神全片中变化非常有层次,特别是与男主一场对戏中把禁锢的头发全撒下来那一刻真是太美了,确实富有一种领悟到的“魅力”,还是那句话,大师电影主要看光影和对话,不过本片有些段落也有点江姐的英勇和婆媳之间恒古不变的纷争,真是又接地气又神性又带着一种巫术的意味,绝了。
用光非常讲究使得本来简约的特写具有了千变万化的表现力,长镜头充满意味。风声鸣钟声强烈的声音造型。不得不夸一下剧作,这个故事神妙之处就在于,有巫术和没有巫术都能解释得通,这其实才是巫术本来的面目。而且并不能用单纯二元论来衡量,到底是牧师错了还安妮错了。仔细想想其实就会发现,其实是牧师造就了如此这般的安妮,安妮又(通过魔法或恶意)让牧师死去,然后再有另外的牧师烧死安妮。业力轮转,永不停歇,这是真正的复仇之日,永恒流动着不同种的执念与痛苦。最后安妮的眼神也许是人类永恒的无助与脆弱:“我透过眼泪看,但是没有人来,把它们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