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Virgen de Agosto
(2019)
评分:7.5
导演:霍纳斯·特鲁埃瓦
编剧:伊萨索·阿拉纳 / 霍纳斯·特鲁埃瓦
主演:伊萨索·阿拉纳 / Vito Sanz / 伊莎贝尔·施托费尔 / Joe Manjón 等
类型:剧情
片长:125分钟
地区:西班牙
语言:西班牙语 / 英语
别名:马德里心旅行(台) / The August Virgin
上映时间:2019-08-16(西班牙)
IMDb:tt8343886
《八月处子》电影简介
伊娃(Eva, 伊萨索·阿拉纳饰)对她的生活并不满意。于是在马德里人纷纷外出度假、逃避高温的八月,她决定在马德里度过她的夏天。八月给了她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第46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外语片(提名)霍纳斯·特鲁埃瓦 第5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地球仪奖 特别提名奖霍纳斯·特鲁埃瓦 第5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地球仪奖(提名)霍纳斯·特鲁埃瓦
《八月处子》演员表
伊萨索·阿拉纳 Itsaso Arana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八月处子 / 十七岁 / 女孩们都很好
伊莎贝尔·施托费尔 Isabelle Stoffel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八月处子 / 14比塞塔换1法郎 / 柏林生活
西格弗里德·蒙利昂 Sigfrid Monleón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八月处子 / 索多玛执政官 / Hay Motivo!
乔·曼洪 Joe Manjón 演员 Actor 代表作:偷心女盗 / 八月处子 / 这个男人来自疯狂世界
《八月处子》电影评论
在某些时刻,感受到了女主内心的迷失与彷徨。对于如何摆脱现状的问题,从他人身上获得“成为真正自己”的答案。萌生怀孕的想法,与陌生男人的约会。都是在努力尝试的过程。很有趣的一点是开场段落她对于那个亚裔女孩的关注。她被她所吸引。整个故事比较平淡乏味,总体感觉像是白描。不看到最后一秒,你看不清这个女人的完整画像。结尾我没看懂。
极具包容度又细节丰富的迷人电影,开篇介绍公寓就引人入胜,它和后来伊娃去到阿戈斯的公寓还形成了一个小小居所互文,因为女主是在“静止”中寻获我是谁的人生意义,她不像一般的女性,是通过出走而找到自我,她是留下来,从一开始的被动遇到人(路易斯),到后来主动聚集人(河边聚会),再到后来更主动的认识(玛利亚)和建立联系(阿戈斯),她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这期间写到了宇宙的静止,流星的燃烧,有些人一个晚上会经历很多,伊娃的回溯与重生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美。路易斯、奥尔卡、乔这些人通通都问过她的计划,最后在阿戈斯那里有了答案,这一番写得很高级,她说了高架桥的故事,又说自己快要来月经了,然后道别,和这里的细节一样,导演拍下了许多突然而至又生机勃发的细节。女主角表演也超厉害,有意无意展露了许微妙的反应,令整个影片真切
这种自我寻觅的欧洲电影已经不会让我有特别大的悸动了。但是这种自我寻觅的情绪状态仍然还是很有余味。到了一定年纪,自我寻觅也会变得暖暖恹恹,走走看看,不再是苦行僧式的,不再剧烈的接受或排斥,整个生活都像在做田调。其实不会有处子般的新生的,但这种能有一段时间自己待一会儿闲逛一下的状态也很难得吧。因为几乎和里面的姑娘同龄状态也有相似,会忍不住自我代入一下,从长久来看无甚期待,但冷眼旁观大概在具体生活里也存在某种原来我非不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吧。电影本身声色构图氛围都很好,激起了我收拾房间和一些同款购物欲。
轻巧的日常体验,影像在此刻发挥了类似音乐般的游荡感,漫步在马德里的街头,与不同的人交流和相遇,被街头的表演吸引,一波又一波。轻盈到容易走神,整个观影过程都是有一搭没一搭地聚焦电脑屏幕,或许这类影像还是比较适合封闭的大银幕而非信息多层密布的电脑屏。角色与空间的关系,从类似闯入者的状态,不断地去连接同他人/环境的关系(哪怕只是透过玻璃的目光投掷),将亲密属性不断升级,直至孕育一种新生。突然在一瞬间能够理解这份主动的受理,ta让生命的层次更丰富了,作为主体的自我也更为清晰。
在一个从小到大生长的城市,在一个普普通通的炎热夏天,伊娃选择了反向而行成为精神意义上的异客,就像把身体投入陌生的河水之中,自然而然的会脱去束缚的外衣,孕育出一个全新的世界和自我,马德里就像伊娃的舞台,或者说她的信仰,她原本的束缚和封闭就像纯洁的处子,终于在这样一个夏天下定决心接受洗礼,伊娃在寻找在游荡在感受,做了她真正想做的事情,而寻找幸福这件事没有任何所谓先锋模板可以借鉴模仿习得的,必须感受,电影带着灵魂穿越所有观感,体验一天连接一天中所有人物对话姿态带来的涟漪和变化,我不自觉让愉悦的因子充斥胸腔,迎接孕育出的新鲜生命,其实我也有这样一个计划,三十岁的时候在我的城市变成异客,脱离我生长和习惯的环境,这部电影就像是我最香甜的酣梦,在看完它的晚上我也确实做了个好梦,在跳舞在大笑在奔跑。
纤细敏感,摈弃了精神分析那一类深挖、剖析、检讨再顿悟的投喂,而是全神投入到当下,专注于生活的实感。故事试图在大量冗杂无序的情节里保留着对具体生活的专注力,去捕捉、去顺从、去体会出现在人生里的那些偶然获得灵光的瞬间,这种对当下、对具体的把握是珍贵的。面对生命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那些困惑,人太容易在对宏大真理的追问里迷失,抑或是坠入渺小的绝望里消沉,却忘记是当下具体的真实支撑起了虚渺的人生幻梦。当女主角漂浮在水面,笨重疲惫的肉体被柔软的力量承托,她呢喃低语,如何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结尾镜头投射到热闹的夜市人群中,喧闹嘈杂,她被世俗的烟火气息包裹,那个问题依然没有答案,或许答案从来都不重要。
一开始很像侯麦的风格,那段关于“女性做真实自我”的对话很重要,暗示主题。留在八月的马德里,女主想要“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里和“处子”联系起来。在一小段夏日的慵懒和放空之后,女主走上街,看展,看流星,修复友情,结交新朋友,一段新感情......她“怀孕”了,象征性的,这颗在她身体里萌芽的种子可以有很多解释。
。观感和不久前看的《南法撩妹记》差不多,都如午后的暖阳洒在脸上。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马德里漫游记,对自我的剖析也是一种“破处”。电影院门口重逢,因为你我不会进去,因为电影我会隔天再去。让我心起波澜的是最后房间的月亮画,哦原来月才是本片的核心啊。我喜欢前半段远远大于后半段,看似随意却满是编排,还让人察觉了。
资源太难找了,磕磕绊绊地看了两天才看完,很温暖很明亮,即使电影里一直强调天气很热,但是也并没觉得浮躁,相反的,每一天都恬静闲适。一些女性议题是自然流淌出来的,很真实,很轻快,许多观点的输出也一样,不会让人觉得沉重累赘。如果没记错的话,影片是没有背景音乐的,也不打光,非常沉浸。就是最后和那个男的在一起我没太理解,怎么就突然坠入爱河了,你们外国人是真的快,扣一星
70/100 美,但美的死板。整个电影给我感觉就是既不喜欢也不讨厌,不管是人物角色,故事发展还是场景布置,所有的环节都很美但也都暧昧的很刻意。电影的故事感很弱,隐约有种在看张律的《咏鹅》的感觉,但是不管是人物隐隐约约的暧昧关系还是结尾出现的女主裸体,又给人了《戏梦巴黎》的错觉,以至于连这部电影的故事被冲淡到被忽视被遗忘都给人无可厚非的感觉。总的来说,一般,能看,第一次看这个类型会很喜欢,但是同类型片看得多了这部就没啥意思了。
在八月里,伊娃的生活,是所有独居的人的寓言。无数的伊娃在街上行走。他们租住在陌生的人的房子里。他们发呆,吃东西,写作,躺在沙发上午睡,计算着可以约谁见面,他们将家幻想成一个单独的星球。电影塑造了一个健谈的伊娃。她有着和陌生人搭讪交谈的能力。是不是如果不这样这部电影就无法拍摄。电影充斥着伊娃和他人的交谈。没有出现争吵和冷场。电影非常和谐。朋友们让她思索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她的遭际回答了她。她收获了一份爱情。以及一个生命。而其他的无数个伊娃或许会收获一本书的阅读,一部作品的完成,或一场深夜的恸哭。他们选择留守在城市里。这是一个浪漫的决定。就像你在深夜想象此刻的巴黎或威尼斯是什么样子。那样你就坐拥整个世界。《八月处子》是所有孤独的人的慰藉。你看着电影,其实你就在和你自己交谈。你就不再孤单一人。
碰巧看的,没想到竟然是我最喜欢的那种电影。没有所谓的故事高潮,情节推进也相当random,在城市里生活,行走,大量的空镜和独白,有点新浪潮的那个调调,而且我喜欢的那种。讨论小布尔乔亚式的情情爱爱,对自我意识的思考却又不深入到让人讨厌的程度,与新朋友相遇,与旧朋友重逢,我们如何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