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árhozat
(1988)
评分:8
导演:贝拉·塔尔
编剧:贝拉·塔尔 /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主演:瓦莉·凯赖凯什 / 乔治·切豪尔米 / 久洛·保尔
类型:剧情 / 爱情 / 犯罪
片长:116 分钟 / UK: 120 分钟
地区:匈牙利
语言:匈牙利语
别名:天谴 / 炼狱人间 / 妈的毁灭吧 / Damnation
上映时间:1988-10-20(匈牙利)
IMDb:tt0095475
《诅咒》电影简介
破败的矿业小镇,克莱尔(Miklós Székely B. 饰)无所事事,终日游荡,生活感到极度压抑。他在泰坦尼克酒吧打发无聊寂寞的时光,偶然邂逅了一个已婚的驻唱女歌手(Vali Kerekes 饰),克莱尔向这名女子展开追求,但屡屡遭到拒绝。女歌手不愿纠缠繁琐的爱情之中,她希望一举成名,早日离开这个压抑之地。酒吧老板(Gyula Pauer 饰)向克莱尔提供一桩走私生意,克莱尔则将生意转交给女歌手的丈夫塞巴斯蒂安(Gyorgy Cserhalmi 饰),以使其离开小镇几天。但事情却并未一如所愿……
第58届戛纳电影节法国文化奖-年度外国电影人贝拉·塔尔
《诅咒》演员表
瓦莉·凯赖凯什 Vali Kerekes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诅咒 / 性舞会的头号公敌
乔治·切豪尔米 György Cserhalmi 演员 Actor 代表作:木星之卫 / 诅咒 / 靡菲斯特
久洛·保尔 Gyula Pauer 演员 Actor 代表作:鲸鱼马戏团 / 诅咒 / 来自伦敦的男人
海迪·泰迈希 Hédi Temessy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诅咒 / 靡菲斯特 / 奇怪的角色
米克洛什·B·塞凯伊 Miklós B. Székely 演员 Actor 代表作:撒旦探戈 / 诅咒 / 日暮
《诅咒》电影评论
多么丰富多彩的人群啊 ,聚会。跳舞吧,手脚腰双肩,配合的完美和谐,说话的方式…旋转的方式…深情一瞥都会让舞者迷醉。年轻人如此可爱,相信我,当音乐将你的心灵融化时,你想到的只是找个舞伴。十指相扣与另一个人的舞步相伴,不管她腰去向哪里。因为从此刻开始他们就要飞起来了,展开双翅飞啊。谁知道呢,也许...真的会飞起来。来吧年轻人,在太迟之前飞起来吧。
泰坦尼克酒吧将小镇表述为一片水域,SH主义晚期的末世颓败坍缩为硬派风格的黑色景观,以车辆,霓虹灯招牌构成的哥特。在《诅咒》可以发现贝拉·塔尔早期情节剧,凝视关系逐渐消融在匈牙利风格爵士乐的节奏情绪之中,对于后集体主义社会而言,酒吧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公共空间,取代了生产以及行政场域,成为了人们积聚,发生关系的场所,在忏悔和性爱的部分则被简化。而在贝拉·塔尔的影片中,摄影机的推轨运动与静滞,轮舞构成了某种先定的和谐,按照一定规则运行的机器和影片之中的水,火,雾等元素类似,比人物本身具有更多的生机活力,相反,人物的身体背负着来自过去的“诅咒”,克莱尔的空虚状态可以转移到酒吧内外任何一位“聚集元”身上——这是否代表了导演仍然受到了SH主义现实主义创作观念的影响——所有人也都无法离开小镇,成为牺牲品。
豆瓣下面的评论都总结到这部电影透露着唯物主义,我觉得实在是到位。贝拉塔尔将墙面和人脸的轮廓结合在一起,告诉我们人人都正在被物化,物物之间相互依存,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直到有一天会一起走向毁灭,上帝起不到一点作用,这是天谴。这么说好像很悲观,但是想到能把这个拍出来,就觉得电影太神圣了。如果有一天我不爱电影了,那一定是很久没看贝拉塔尔的作品了。
老塔的角度叫《乡愁》,贝拉塔尔的角度叫《诅咒》…前者在寂静的旅店里与狗安卧听雨,后者在迷乱的废墟中与狗嘶吼淋雨。时间流逝,诗与哀号似乎越来越在雨中融合隐匿…比起上次实在无聊的都灵之马,这次好像是在24小时便利店上夜班,微雨与睡意,还有逼迫睁眼的内心责任感。
巴什拉曾以里尔克为例讲述了暴雨对于城市和自然空间的不同意义,在乡间感受到的飓风不再具有侵略性,而是相互信任,参与者分担风雨的愤怒。但有趣的是,当塔尔将雨、发霉的现代建筑和泥泞土壤凝缩成一片粘稠暧昧的、失去边界的空间时,此时巴什拉式的“城市-乡村”二元对立消失了,同时也抹去了作为对抗现代性的原始梦想,人物的各种行为,镜头的各种凝视或停滞只是创造出一种徒劳的影像,不断横移的镜头中出现机械永动的如西西弗斯般进行无效且无望运动的人与物,缆车到做爱到无限重复的音乐,一种单一的节奏穿过非生命体,蔓延、裹挟生命运动,以空间强烈聊赖的心绪表征铺满影像的平面和纵深维度,在众人狂欢派对中绕圈,也在冷雨中寂寥踏水。
塔尔无愧于风格特异的镜语大师。时而游离在画外的噪音干扰,频繁遮挡视线的视觉阻隔,没有主角的漂移焦点。镜头曼妙地纵深或横向移动之后,看似舒缓的运动不经意间就破除了时空的局限,动静快慢的转换当真妙不可言。无能为力的阴雨连绵,直至失语失序的人狗互吠。泰坦尼克酒吧是末日狂欢后罪与罚的入口。原罪的指涉晦涩幽冷,颓圮狼藉的废墟不是地狱又是什么呢?
电影故事大意一句可以概括,一个男人陷入了对一酒吧女歌手(有夫之妇)的痴恋情绪,无法自拔。所有原来看来冗长,甚至无所指的长镜头,在这种情绪的向笼罩下而有了意义。接近两个小时的长片,或一句台词也没有,或忽然来上一段形而上的宏论,不仅是考验观众的耐力,也考验观众的智商。
很多镜头的起幅从暗处(比如贴近人的躯体,墙体等等)缓慢移出,只是为了使摄像机的调度看起来更丰富而并没有实质上使得镜头内部的时空呈现得更有“凝结感”,显得多此一举了一些,当然同样也有很多场景因这样的摄影机运动带来了非常好的效果;电影里的时间是不流动的,人物在绝大多数时刻没有act,每一个场景的呈现都不是指向下一幕,而是一个个定格在此刻的时空。
《诅咒》更像是贝拉·塔尔为此后更大事业格局作品的一次影像实验。虽然举国家之力,但贝拉·塔尔的电影在欧洲那批以大空间调度的诗意长镜头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大师之中,他的内容多义性和信息丰富度上还是有所差距,到这部《诅咒》相对早期的作品,便更是如此了。面对城市的衰败和文明的倾颓,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现实返照便是体现在人的状态。贝拉·塔尔捕捉到了这一角度,但是始终没挖掘到表象之下更深层的困境,以及延展空间,是《诅咒》空有形式,却难称佳作的原因。
与狗犬吠,酒吧独饮,雨夜街头。观影过程,被巨大的孤独感紧紧包裹。与片内营造的颓败、荒芜与末世般的小镇,形成某种情感通路。贝拉·塔尔的影片,显然是我的“菜”。影片使用大量前置主视觉遮挡镜头,来造成观众视觉上的压力,而后又通过缓慢移动的镜头,揭开某一场景空间的事物与生物的状态。无有效信息的镜头,在片中过于密集。从这一点上来说,影片是有关情绪的,是更多需要去感受的,它并非以戏剧性故事取胜,而正在于它所营造的孤寂、难以排遣的空洞的氛围。影片关于颓败世界,以一座资源型矿产小镇的传输缆车的摆动开始,镜头拉回室内,男子出门去见前妻or情人,一段情事故事就此展开。人物的任务线,是成为中间商/“掮客”,亦是男主支走另一配角(女子男人)的工具把手。最后一场戏,男子走过垃圾坟场,镜头运镜移动,满屏的肮脏和阴暗。
各种玩空间调度叙事,人像是时空下静止的玩物,但人和时空又同是超越镜头维度般地立体,每个镜头都好会。虽然景象凋敝破败却不觉得重复无聊,慢是真的慢though。所有的社会阵痛都会滋生逃离的念头,但所有拍想要逃离的到底来都是无力和被自己困住的诅咒。以及老爷子的Q&A其实不是答观众问,而是变着法子的怼观众。带着愤怒教育大家说“fuck the system”的时候让人由衷鼓起掌。
67/100 和后期的完全比不了。这部的主题和他后来的比起来未免有点小气,而且话实在太多,多数还在试图点明主题,于是所有的氛围与镜头设计被这表现欲过强的剧本冲掉,只剩下沉闷。我现在觉得文艺电影很致命的就是自己在片子里把“主旨”或者主题说出来了,很多东西还是要留给观众去感受,塔尔后来也掌握了Show Don't Tell的准则,部部“振聋发聩”,这部可能就算个垫脚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