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ri et Lokita
(2022)
评分:7.7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
编剧: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
主演:巴勃罗·希尔斯 / 姆本杜·乔利 / 克莱尔·博德森 / 夏洛特·德·布鲁因 等
类型:剧情
片长:88分钟
地区:比利时
语言:法语
别名:两小无惧(港) / 有你就是家(台) / Tori and Lokita
上映时间:2022-05-24(戛纳电影节)
IMDb:tt18317064
《托里和洛奇塔》电影简介
The film will look back on the friendship uniting two youngsters who have travelled alone from Africa and find themselves contending with the cruel conditions of their exile in Belgium.
《托里和洛奇塔》电影评论
事先没有讲明主角两人的关系和他们面临的生存困境,在托里和洛奇塔一连串的行动中我们才慢慢理清了故事的背景,我们仿佛也跟着他们思考所要面对的困难和采取的行动。托里和洛奇塔身为非法移民,处于政府机构、偷渡者和毒品商几重压迫之中,他们只能干危险的贩卖和养殖毒品的资本主义利益体系下的脏活才有希望维持生存,他们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压迫窒息之感在屏幕之外也时常能感到。但他们仍然依靠智慧和勇气追求珍贵的爱和希望,这无疑将他们置于更危险的境地。达内兄弟留下如此残酷的结局,我们面对受苦难的人远远不能止于同情,更需要控诉背后的资本运作体系和社会体制并与此抗争。
置身四面楚歌的现实,总会遭遇十面埋伏的命运,彼此之间相互呼喊的名字,是他们留给自己最后的温暖,是他们对这现实和命运唯一被允许存在的反击。直白又鲜活的边缘人困境被吸附进惊悚又冷峻的凶险困局,并勾连甚至是利用了创作者之前作品构成的某种期待惯性,在意想不到的时刻给了所有观众致命一击。相比熟练精炼也确实比较扁平的故事铺排和人物呈现,达内兄弟看似无为而治实则却无比精准强劲的调度和结构手段以及几十年贯彻始终如今可能愈加迫切的现实关注和人文立场,肯定才是影片最大魅力之所在。
和《一诺千金》关注着近似的移民问题,但确实不能同日而语,这部新片能看到一种创作风向的转变或是实验,相比起更为精密的戏剧冲突,这部影片在后段开始更痴迷于类型化的情节处理,放在现在来看甚至像是电子游戏式的编排(《单车少年》中能看到他们确实跟进着电子游戏的),托里和洛奇塔的搭配可以看作一种常见的成人+小孩角色组合模型,从托里开始尝试进入密室空间就几乎成为了一种解密冒险游戏,便随着隐形的按键提示和视觉引导,有些太过于刺激了,还好影片最后选择了电影化的惊人而有力的结尾。/ 达内影展
在自我擅长的移民内容与少年身份中跟上了时代,对准了法国移居占比更大的黑人群体。也在手持的中近景特写中脱离了单纯环绕经历的聚焦,走向更为宏大的移民签证难题所导致的黑产路径(移民的产业化和使用无证件青少年的犯罪集团),无望结局外还具有了歧途的难以躲避问题,对角色群体“必然”路的关注。可真正涉及地下产业时,又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犯罪类型化,略显惊奇的情节设置与反派出场,都把人物推向更狭窄与个人的地步,虽然可共情的角色关系味道依旧,但群体的代表性却下降至无。这直接反过来影响了更大层面上的机制批评。人物状态表演依旧超神,相较展现与聚焦逐渐靠近关联的诸多前作,这部内开头伊始已然相扶相依的关系就以建立,两人无血缘却胜似亲姐弟的动人无比,无数的小细节均可超越具体的情况,直击情感与情绪,投射观影者自身。
达内兄弟#10。期待了大半年的作品,能理解其为何被诸多影评人冠名为“达内兄弟的突破之作”,要对标的话也许和《罗尔娜的沉默》有一定类似度,生存是重要且唯一的主题。达内兄弟用了整部电影构建出的姐弟二人的命运共同体,而将造成他们截然不同命运走向的根源指向背后的移民制度,两人唯一的区别在于合法证件,试图用这种直白的对比发出诘问。这种呐喊的处理方式也让电影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被简单化,而《Rosetta》、《一诺千金》、《两天一夜》、《孩子》...... 那一个个道德困境中被迫作出的选择与其间闪耀着的人性光辉,才是我对达内兄弟印象深刻的原因。不过本片凌厉的结尾也在告诉观众,这是另一种更为写实而残酷的现实。总体的观感中规中矩,是一次不错的尝试。
#Curzon Mayfair# #LFF# #Love# 电影节第九场,看的第一部达内兄弟的电影,主要描述了一对“姐弟”在异国寻求生存的故事。片中很多情节表现的非常不合理,但正是由于导演在片中放大了人物的孤独已达成表达导致才这种不合理。“孤独让他们成为彼此的父母”,所以我可以理解离不开彼此这个设定,但还是非常不喜欢。影片是全手持拍摄,但即使在剧情异常紧张的时候,手持的晃动幅度都不是很大,异常的冷漠,尤其是最后结尾处,我们就这么冷漠的看着一切的发生,这种处理配合导演想表达的内核让影片的张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升,像是一场对于观众的审判。导演在QA也表示开始那版剧本有母亲的更多戏份,但在后续进行了修改,我觉得这种修改以现在整个叙事上看是非常好的。
如此直击灵魂的心灵震颤都来自于隐秘缺又简单的镜头纪录,也是达内兄弟水平入化的一种极致了。对待移民问题的视角切入和情节化的还原度可能是近些年少有的能在如此现实的残酷中不带有刻意情节的设置最终呈现的依旧是有说服力和逻辑感情发展。层层剥削下的底层人不会有过多情绪波澜在脸上,苟活不给人任何矫情的机会。tori弟弟是什么人间小男子汉啊!一切戛然而止,用突然又合理的方式结束,揪心的感觉消失了,那一刻才恍然观众也早被拿捏住了
“是他逼迫你的,肮脏的是他。”当我在观影过程中偶尔陷入为何她/他要这么做时,这句话将我带出了陷阱,也是全片最为伤痛又温暖的时刻。这部电影连同前后一批由欧洲导演拍摄的以移民为主题的影片,我想一个共同的困境与问题,在于如果只讲目光聚焦于自己所在的国家,很容易陷入如今非黑即白的争论陷阱,只有将视野放置全球,先看看难民/移民不得不逃离的故土发生了什么,因何而发生,上溯历史渊源,才能理解这颠沛流离的起点,也才能够真正开始讨论期待的解决方案。
5/10,HKIFF46。影片的切入点其实可以涉及多方面的思考,比如非法移民、国家的政策、种族问题、犯罪问题等等,可惜导演偏要往类型片的方向走。跟毒贩斗智斗勇真的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吗?显然不是。当然,想要来个BE,感动一下观众,只能着重讲述这一条线,但最后葬礼上Tori提了一嘴因为Lokita“没有身份证”才导致这样的结果,我一脸黑人问号。退一步讲,影片也没能将政策问题呈现给观众呀,不是说面试失败几次就行了,至少得让观众知道其标准跟不合理之处是什么。
6/10。达内兄弟舍弃了将冲突集中于人物内心的自然主义细节的雕琢,试图用平凡的惊悚元素让观众为主角们感到焦虑。开场是洛奇塔直面镜头,艰难地回答移民局官员的问题,她努力掩饰自己的惶恐,由于得不到居留批文,洛奇塔作为无证工人一直被剥削,与无法获取身份的托里相依为命,教会、黑人社群的存在反而使她们显得更孤立,被迫做黑工、拍裸照都无力反击,她高大的身躯与苦命的生活待遇形成了鲜明讽刺,像一个行动受限的囚犯,唯一的希望是为远方的母亲寄去生活费,瘦小灵活的托里则成为她的反面,他不停地移动、奔跑,甚至在洛奇塔被带去大麻种植工厂、没收手机时,托里也能顺利地擅闯毒窝,与洛奇坐着一张垫子滑下山坡逃命,然而这些戏剧化的行动不再与写实主义相关,仅仅是制造类型化的动作悬念,主角最后的悲剧源于她模范般的善良,没有了道德困境。
从无名女孩开始,达内的创作序列出现了视角/视点的向外转,不过这种转向同样是立足于达内伦理化、他者化、现实化的创作基调之上的。身为达内,不能不关切他人的命运,而同样因为是达内,关切他人命运却又远远不足以令人满足。如果说阿迈德还试图讨论、梳理(尽管并未清晰化)他者与主流环境间的关系,那么到了这部则基本呈现出现实表象下的“难民议题”控诉。它是正确的,也是因其公认正确而稍显无用的。洛奇塔需要一个罗塞塔时刻,很可惜,她像最终结尾时的镜头所呈现的那样,本质上是一个身体,一个符号化的伦理工具。另外不得不说,就达内而言,这部音乐的使用实在是太泛滥了,做做减法克制一些更好。
。镜头对准人物,人物在前景时背景往往虚焦,呈现出两个主角不融于所处环境的状态。镜头对准并且跟随人物运动,接近于旁观的记录视角,影片几乎没有人物主观视角或全知视角,有限的视角、手持摄影和画外音共同构建了写实的电影质感。影片关于一对移民途中相认的姐弟,为得到移民证件而挣扎,如果他们能顶住几个月的压力,也许能够顺利获得证件,然而在异地他乡最不可或缺的又是彼此的陪伴,也正是这种情感的寄托和需要,成为了他们的“软肋”,使得落地生根成为了洛奇塔可望却不可及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