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on
(2022)
评分:6.8
导演:佛罗莱恩·泽勒
编剧:克里斯托弗·汉普顿 / 佛罗莱恩·泽勒
主演:休·杰克曼 / 劳拉·邓恩 / 凡妮莎·柯比 / 泽恩·麦格拉思 等
类型:剧情
片长:123分钟 / 122分钟(中国大陆)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别名:儿子 / 爱·子(台) / 儿子可否不要走(港)
上映时间:2023-02-24(中国大陆)
IMDb:tt14458442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电影简介
休·杰克曼和劳拉·邓恩将主演新片《儿子》(The Son),是热门冲奥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导演佛罗莱恩·泽勒执导,依旧改编自他创作的同名戏剧,并同克里斯托弗·汉普顿一起写剧本。泽勒的“家庭三部曲”目前已经有两部影视化。
《父亲》探索老年痴呆症对情感的毁灭性影响,《儿子》则聚焦青少年抑郁症,讲述彼得(杰克曼)和新的伴侣及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过着忙碌的生活,当前妻凯特(邓恩)带着他们处于青春期、充满困扰和愤怒的儿子尼古拉斯出现后,一切变得混乱不堪。
彼得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父亲,用亲密的家庭幸福时刻来帮助儿子,但尼古拉斯的状态让这个家庭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他们必须尽一切努力来维系团结一致的纽带。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电影评论
和有阿兹海默症的父亲同等、甚至更加令人痛苦的便是拥有自杀倾向的孩子了吧。虽然不太喜欢这种蹭热度营销的方式,不得不承认这两个故事形成了很好的互文,表现了很多当代人的困境。《The father》其实最突出的是以父亲为视角的叙述方法,当然还有Anthony Hopkins的演技,从这两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并没有达到标准。叙事方面虽然追求真实生活的切片,也努力增加Peter这边的家庭背景,穿插美好的回忆,还是显得过于单薄简单。演技上来说,Laura Dern最让人信服,儿子的演技不能说好,但是反而符合这个用虚假来掩盖真实忧郁的角色设定。色调上也看出来努力和《The Father》接近,但不知道有没有像那部一样那么多隐藏的细节。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的姐妹篇,佛罗莱恩·泽勒“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有些平凡了,没有第一部那种打破时间的精巧叙事,同时最大的问题在于故事虽然讲的是“儿子”,但却有大量围绕他离婚父母的情节,尤其是父亲,但又不是父子关系的内容,有些主次不分,同时两边讲的也都不够深入,导致最后很难完全和父亲或儿子共情。影片基调很丧,从心理学角度看,儿子与母亲的相处模式,是都以为“我懂我知道”,但都没让对方把话说完,父亲对儿子也缺乏关注,不善于交流(和他爷爷有关),父母离婚更是让他原本的世界崩塌,导致他出现抑郁症,拒绝沟通,不合群,表里不一,甚至通过自残缓解内心痛苦,结局更是绝望,个人觉得既然要这样结局,还不如让故事变成就是儿子最后的闪回,从而打破时间回顾人生,让一切围着他转,也让观众更了解他。
刀枪不入的金刚狼化身柔情似水、肝肠寸断的父亲。英文对白非常浅显清晰,可以不看字幕就听懂,从而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每个人的表演上,并全情投入了剧情。最后二十分钟简直是过山车一样,天上地下,希望绝望,来回折磨着观众。有一句影评说得很好,这是一部给中年人看的电影。人到中年,才会经历过有抑郁症的亲人,才会有离奇叛逆而无法沟通的像侦探片一样探索才能明白其心思的小孩,才会体会到一个父亲看到曾经辍学的儿子最后有出息时的过分激动与骄傲。感谢优秀的导演和出色的演员,这部电影真实而成功地表现了这一切!可惜逛豆瓣的中年人不是主流,所以评分这么低,也就不足为奇了。抽调所有的感性,这个片子至少传递了一个很理性的信息:抑郁症(depression)不是无病呻吟,它就像肺炎或十二指肠溃疡一样是一种病,得治,得吃药,别无它法。
尼古拉斯很可怜,很明显的抑郁症呀,父母这都没早看出来?他68分钟跟母亲倾诉的时候,我作为有两个儿子的父亲都快听哭了。73分钟父子谈话时,彼得看不出离婚对儿子的伤害非常巨大吗?你是掌握了自己的人生,可你把儿子推进了地狱,让他觉得自己是垃圾,是被抛弃的人,对他是不公平的。99分钟时彼得和凯特没有听医生的建议,把尼古带回了家,虽然我当时就知道这决定未必明智(事后尼古的自杀证明这么做不对),但我当时可以理解,看着尼古那种状态,留下他的感觉太让人心痛了,换了我就算明知有问题,我也大概率会把儿子领回家。影片质量不错,剧情吸引到我了,跟三部曲第一部《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相比,我更喜欢本片。!
看的时候想到了《婚姻故事》和《海边的曼彻斯特》,例如不断闪回童年时期的那一条线实在是这些类型片子的套路,本片即是表现抑郁症的儿子与其分裂家庭的一个"冲突"故事,但是无论是在剧作台词上却始终赶不上前者的细腻,在演员表演上也赶不上后者演员的演绎,总体来说,导演甚至无法走出自己的困境,把电影很好地呈现给观众,观众会一头雾水,就导致了电影情感的释出很难达到共情,以至于在最后一幕让人觉得结束的有些可惜。/父亲与儿子冲突的那一幕,包括演员特别情绪化的表演,我甚至觉得非常的像舞台剧,而儿子总喜欢离开镜头,但镜头从不跟随,真像是退出舞台的样子。ps:永远喜欢Kirby。
演员选得不错,前妻一看就很烦人,演技也做作。。。儿子很不错,演这个角色很有说服力。。。最后,最重要的,强力吐槽这对父母的无知!。。。如此严重且明显的抑郁症表现,父亲还好意思用人生大道理去批判儿子,他需要的是帮助和救治!。。。最后因为无知,竟然做出如此错误的决定!简直是杀害儿子的凶手!。。。另外,这位父亲,对,你爱上别的女人,追求你的人生是没有错,但代价是毁了一个无辜被你带到世界上的你的亲骨肉的一生,你有想过吗。。。在你的人生和他的人生中,你自私地选择了你的人生,就是这样,不用狡辩。。。最后再用你们的无知送他走上绝路。。。你活该一辈子在愧疚中度过!
因为抑郁症给四星,原来症状都差不多。自卑、绝望、无意义和自残。总以为人维持外表的正常就是正常,没有压力呀,你怎么就自己折腾自己?对于患者都是这样的疑问。抑郁和所处家庭很有关系,但和性格也密不可分。就是有人被选中,心与这个世界无法同频,死亡是解脱,书写也是解脱,片尾父亲的空想是儿子可以活着的另一种可能。儿子的状态没有足够的展现,旋转的洗衣机筒、咬手指、抖腿、冲动、混乱的房间、掩饰下的平静、若无其事的开心,他的痛苦没有传达给观众,只有他的状态,甚至会感觉他太过任性。父亲也是儿子,他也是用一生在治愈童年的创伤,他是幸运的嘛?不是,他与父亲、儿子都无法沟通,他只是努力暗示自己可以做好,他也是受困者。视觉上父子都是被空间囚困的,很喜欢横在人物头部的物体的线条,那是不和谐不舒服的,也是人物被挤压的状态。
看到这片的口碑还以为是什么大烂片,结果比预想好很多。本质上和前作父亲类似,是透过家人的视角表现对特殊生病人群的关注,亲情关系更像是观影赠品。普通观众也许会为儿子的病症感到矫情,但实际上这就是抑郁症的症状。相比前作,导演这次对病症的表达也许更为直接,放弃了上一部的视觉语言而把病症的混乱完全寄情于表演与台词。对于有过类似体验的人来说,这种抑郁症的表达依然是准确的。虽说故事总体平铺直叙,但是主要演员的表演还算精湛。凡妮莎的演技还是一贯浑然天成,而其他几位主演差强人意。休杰克曼的表演更多是让观众看到努力,但好像总差一口气却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方式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安东尼霍普金斯仅仅出场一场戏,就觉得所有感觉都是对的,可能这就是肉眼可见的天赋差异。
《困在时间里的老爷子》是一部用时间凝练成的浓汤,而这部更像开水冲泡的调味剂。儿子因为父亲另有新欢患上抑郁症(可能之前已有,父亲只是诱因),表面的笑颜掩盖了内心的黑洞。他想说说不出来,你问他他不愿回答。但,至少他的父母是足够关爱他的,可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说他们还不够、他们应该忏悔。他们唯一要忏悔的就是没能看出儿子的交流恐惧和内心封闭,甚至在儿子割腕入院之后,仍然单纯地以为儿子缓过来了,无视儿子在医生面前的情绪化表现,他们自以为不够的爱导致儿子没有住院治疗而又一次伐戮自己!《老爷子》有霍普金斯超越教科书式的演绎,《儿子》中麦格拉思的表演反差太大,抑郁症的人在轻松时也没那么欢快的,但这更多是编导的问题。再补充一句:可惜了,十七岁的少男再抑郁,有这么一个美艳的后妈,换做我,我的人生会重新打开!
虽然讲的是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但电影终归还是得找到一个原生家庭里父母对孩子情感的影响,造成的心结,或者格局想再大一些,再向追溯找到影响父亲的父亲,造成的心结,如果时长能够关注抑郁症的那个儿子更多一些,应该会是更好的电影,被困在心绪里的人,最终没有走出来的,可能很难找到那个可以追溯的原因……电影没有用太多技巧,在讲一个无法走出自我困境的抑郁症的儿子的一小段人生,最终以悲剧收场,活着的人心里永远留着无法原谅自己的痛楚,但电影无法解决的是,即使尼古拉斯再活一次,可能父亲仍然无法挽救他陷在一团黑暗中的生命,这电影在观看过程中总缺一口气,但陷在心绪里的不仅仅只有银幕中的儿子,也可能是在银幕前同样陷在一团黑暗、困在心绪中的父亲。
佛罗莱恩·泽勒“家庭三部曲”之二,聚焦父子三代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纽带,他们对家人的关爱厚重得令人窒息,造成了难以抹去的心理伤害,并贯穿他们一生。虽然影片名简译为“儿子”,但导演将戏眼放在休·杰克曼饰演的Peter身上,他一个缺乏父亲关爱的家庭中长大,又将这种畸形的父子关系延续到他与的儿子Nicolas身上,他极度望子成龙、控制欲极强,一步步瓦解了儿子Nicolas最后的精神角落。相比较《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中的非线性叙事和出色的空间调度,这次的发挥最多算是无功无过,围绕着Nicolas,影片的视角在Peter和他的两任妻子之间不断变化,最终哪条线都差一口气,“儿子”也只是成为了反映他们内心愧疚的工具人。
,还算流畅,但这到底是the son还是the father啊!而且这完全不像深海啊,比深海差远了吧。深海的重点始终是那个女孩,最后十几分钟更是达到了情绪的高点,女孩怎样努力地冲破自己,她怎样努力地想要融入这个现世,她怎样努力地自我救赎,这个共鸣真的是狠狠地锤在胸口。可是这部电影完全没有,不过那个枪声倒是提醒了我。很可能深海里的女孩就是没有救回来的,最后几分钟的镜头有可能就是补的,看电影的时候很明显地感觉是停在那个心电图一条线和父母懊悔哭泣的镜头。即使结果如此,我也能接受,或者更加合理,她可能就是怎样努力,怎样想突破想融入,也没有办法。她就是做不到。但是纵使遍体鳞伤,她也要冲破心墙的那个努力,依旧是巨大的情感暴击,冲击力不会因为结果改变而降低半分。深海才是现代人的电影,是当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