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评分:7.9
导演:乔思雪
编剧:乔思雪
主演:巴德玛 / 伊德尔 / 娜荷芽 / 苏日雅 等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96分钟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蒙古语 / 汉语普通话
别名:漫游在蓝色草原 / The Cord of Life
上映时间:2023-03-18(中国大陆)
IMDb:tt20448482
《脐带》电影简介
游牧电子音乐人“阿鲁斯”放弃城市工作,陪伴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重回草原生活。母亲给了他生命,他却要帮母亲放弃生命。
《脐带》演员表
巴德玛 Badma 演员 Actress (饰 娜仁左格) 代表作:海的尽头是草原 / 脐带 / 导演请指教
伊德尔 Yider 演员 Actor (饰 阿鲁斯) 代表作:脐带 / 燃后的我们
娜荷芽 Nahia 演员 Actress (饰 塔娜) 代表作:脐带
苏日雅 Suryaa 演员 Actor (饰 朝乐门) 代表作:海的尽头是草原 / 脐带 / 奔腾岁月
卓拉 演员 Actress (饰 诺敏) 代表作:海的尽头是草原 / 脐带
《脐带》电影评论
故事上知道是想呈现儿子怎么面对阿尔兹海默症母亲的人生最后的时刻和死亡,但民族地域文化的部分弱了点,即使不放在蒙族的草原放哪都能成立,草原自然是美的,有在想可能也想顺带给内蒙古草原之美做做推广。不是说剧本叙事的大禁忌不是亵渎宗教就是人物没交代嘛,就是出现的人物写着写着突然消失了没了,这部就给我这种感觉,哥哥突然就没了,连女主也不给个说法着实有点神奇,也不是要发展,就是觉得可以有个交代。摄影可是曹郁老师,专业度没话说了,还有航拍也参与不少叙事,但很难判断说摄影到底给整片补了多少分,总不能说就为了看摄影看一部电影。我不觉得得奖就一定意味着有多牛。相反,真正厉害的导演即使获奖无数依然低调谦卑。咱内地的年轻导演们真的可以好好学习一下,肯定不能“你有本事你拍啊”这态度的,格局打开。
这段时间一直想看的一部电影,这种民族风格的影片拍出来就是天然吸引人的,其实电影的主旨并不新颖,剧情推进的方式也没太多特别巧妙的地方,但是放在这个故事当中,就是恰如其分的。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视听语言,导演似乎很偏爱黎明和黄昏的氛围,除了最明显的“脐带”外,还添加了很多富有隐喻的片段,虽然并不能全部理解,但是能感受到导演是有想表达的东西在里面的,音乐则贯穿了整部电影,是一种很妙的表达方式,尤其是结合蒙古族和主人公的设定来看,给电影带来了灵性。最后要说的是,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我觉得稚嫩的一方面体现,就是很多次可以在这个片子当中看到微电影的影子,而这一点跳脱观感的舒适区后,反而平添了更多莫名其妙的喜欢。
90分钟,有泪有笑。带妈妈试穿店里不卖的长袍,女老板最后执意送给她。带妈妈回到草原,怕她乱跑,最后用根长绳牵在两人之间,身前身后,日夜相伴。已经失忆的妈妈,夜晚梦见父母,露出纯净如婴儿般的笑容,原来所有人思念父母的时候都会变成小孩。骑着摩托绑好行李,带上妈妈远行去广阔天地寻找她的童年和牵挂,最后在篝火旁,在哀伤又宿命感的音乐里,妈妈问他,那个女孩爱你吗,他说,爱,即便她忘记了我,但我知道她永远爱我。积蓄了许久的眼泪,几乎在一瞬间迸了出来,为了生命中最最深刻的爱。一部极好的电影,有着完整的真诚,蕴藏着巨大的美与力量。一开始想到李沧东的《脐带》,以为会是相似的故事,但是爱消解折磨,最后是完全不同的表达。可惜我依旧不能像阿鲁斯一样坦然放手,学着不畏惧告别。太好的电影,值得泪水,值得重温。
优缺点都比较明显,能感受到新人导演的稚嫩(如景别与剧情的平衡)导演是呼伦贝尔出生的达斡尔族,中间也有鄂温克语,这是我期待已久的具有“当代性”文学特质的内蒙电影(不是蒙古族电影,而是民族的内蒙的电影)母子的感情让人动容,向生而死的寻根,篝火中的道别,长调中随故人远去的身影……这一切是梦还是真实?再深的羁绊,总有剪断的那一天,寻根亦是轮回,而“家”又在何处?电影的摄影和音乐都很出众,能理解被称为观光片的理由。很少有电影能在影像上还原一个人迫真接近草原时的空寂心境,我为之震撼的同时认为它拍摄的即是我面对草原时时常涌起的内心。内蒙观众可能会更容易“进入”到这个故事里,它有变幻莫测的天空,空无一车的公路,突兀降神的牛羊……这里有呼麦和马头琴,也有电子乐和无人机,人们并不总生活在过去。这是我的故乡。
我在《脐带》里看到当代中国电影里少见的诗意与温柔,以及年轻人世界里的民族性,它是崭新的。我们来到这个人世时,与母亲连接的脐带被剪断,意味着生,意味着与家庭、故乡在成长值中的脱离;电影里,母亲阿兹海默症后,儿子回归家庭与故乡,将自己跟母亲绑在一起,也像是一条脐带,但剪断却意味着死,如同最后看到一半生一半死得那棵树,它复合构成了整个人生。在这样一组生死对照的关系里,母亲先是失去记忆的母亲,接着成为寻找父母的女儿,她始终在一组又一组家庭里找自己,但那往往找不到完整的自己。电影的拍摄音乐也都很美,唯一让我存疑的是里面女孩子的出场好像就意味着两人会发展出感情,这一点有点性缘脑(如果没用错的话),尽管可以理解导演想塑造母亲最后幻想的父亲与母亲,可感情处理可以更简单一点,不一定非得是爱情。
觉得电影一般诶,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没接触过蒙古族的生活,总感觉整部电影充斥着文艺青年对底层生活、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臆想。首先是演员,和同龄男性站在一起,一张皱纹显然与年龄、生活环境不符的脸、永远挺直的背,浓密整齐的头发,母亲的神态举止总让我想起谷爱凌的妈妈...并且眼神总是很坚定执拗,哪里会是一个衰老且迷路离家之人该有的眼神和心态呢?塔娜的演员总让我觉得这是归国abc演电影体验生活...马海毛毛衣是acne、腮红是晒伤妆的即视感,明明是以脐带为主题的电影莫名插进一段爱情也很奇怪。然后影片前部分母亲如此擅长绘画珍爱鲜花抱着音乐键盘、哥哥追着车拥抱了母亲也很奇怪,在那种底层生活里,55代老人怎么会有如此小布尔乔亚的爱好、70代男性即哥哥怎么会有追着车拥抱母亲如此情感外露的表达。
生活残酷性的文艺加工是近期影院电影的一个共同点,对本片而言,脐带的象征性构成了全片最大的优点,在这个基础上讨论血缘关系、城市化和牧民生活都是应有之意。本片可以满足观众对草原的一切想象,可就是因为这个“满”,反而让人觉得似曾相识,最后还是需要以公路片方式向“外”延伸脐带这个创作原点,而非向“内”深挖,在这个拉扯关系上做更多文章比较可惜,事实上反而是在老房那段封闭空间二人关系的处理更能看出编导功力,这段戏也基本成为全片叙事风格的缩影。在母亲人生最后的旅途中,还是缺少对生活毛边的打磨,比如依然无法直视让儿子为母亲洗澡的现实感,还是需要女友千里奔赴;取而代之的是尽可能快地进入抒情,儿子的文艺之旅也稀释了母亲的病状。但好在最后还是抓住了脐带连接生命的意义,割断脐带的动作与放手母亲还是显得洒脱真情。
以“脐带”的寓意为联结,母子关系经历了捆绑到解缚的过程,儿子对母亲的松绑一如多年前母亲对儿子的放手,脐带连接的记忆深处的只言片语,暗藏是蒙古族的生死观。影片中处处都凸显着现代文明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冲突,剧情处理文化矛盾的方式寄托在了儿子身上——一个以马头琴为生的都市音乐人,决定留在草原听风的声音。故事体量完全不足以支撑长片叙事节奏,少数民族题材、阿兹海默症、母子理解…几重主题的叠加是生涩的,似乎很克制的人文关怀其实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空间,人物不够充分饱满,母亲的执念太过于刻意地展示文化图景,而失掉了病人的真实困境;儿子的人物弧光有些莫名其妙,因为没有中心事件在他身上发生,他的人格甚至是很中庸模糊的。结局过于理想乃至失真,死亡成了旧故事唯一的归宿。不足称道,只能认为是青年导演的试手之作。
脐带不仅指代形式上的男主用绳子把自己和母亲连接,也指代男主对这个家的记忆,对母亲的感情重新修复,更是指代远离家乡的游子,重新回到生养他的土地,和家乡建立联系。从这个理解上来说,脐带这一名字将这部公路片要表达的东西概括的很好。难得见到一部全是蒙古语的电影,里面也展示了很多纯粹的蒙古族日常生活文化,希望以后这种带有独特文化性的民族电影能更多一点。作为一个新人导演,虽然有些剧情编排上有些不自然(比如回家带一束花),结尾煽情也有点过长,但还是需要赞扬导演的勇气和坚持让这么一部很纯粹的蒙古族电影问世。妈妈这演员把患阿兹海默症的老人孩子气的一面表现得挺形象的。骑着摩托驰骋在大草原上看着是真的爽,想体验。
小儿子给母亲系上绳子就是脐带,总共有四次主动解开“脐带”的场景:第一次是小儿子忘记了母亲还被绑在床上,女友割断了脐带,初期对儿子们“禁锢”母亲方式的不理解,就仿佛最开始小儿子对大儿子的问话一样;第二次是喂小羊奶,小儿子准备用套马杆套一只母羊给小羊喝奶,解开了脐带,这很像是母子之间天然的哺育和默契,此时的脐带是天然隐形的;第三次是小儿子和女友主动互表心意,情到深处想解开脐带离开母亲抚慰伴侣,可是母亲很快醒来脐带并未解开。这很像孩子成长中和父母的关系,长大终将离开父母,组成自己的家庭,可是父母在不远行,父母抱恙,脐带就会立刻带着孩子回到母亲身旁;最后一次是篝火旁,眼看母亲满含幸福,去意已决,小儿子纵有万般不舍,也主动割开脐带选择放手,理解了脐带,也离开了脐带,母与子的生命关系,终究是告别和向前。
今天看了好的一部片子太喜欢这句话:“时间总会过去,就像草原的马兰花不会常青”。一个是男主在母亲旁边坐着弹琴的时候,他一边唱母亲一边很享受地听,但一想到母亲听不懂这首歌是在唱她的时候就很难过了(不知道是母亲永远听不到这首歌更难过一点还是听不懂更难过一点);另一个是男主追寻母亲的记忆,但母亲的记忆和他的已不在同一个世界,所以男主寻找和母亲的连接也是在寻找自己的过程。我好喜欢朋友用的“寻根”这个说法,感觉精准概括了这个电影的主题。包括这里面脐带的隐喻(河流和有形的绳子)、树的隐喻和反哺以及回家的概念都让人好感动。有形的脐带也像是无形的羁绊,母亲和我们就经历了这种从剪断有形到无形的脐带的过程,而男主人公的反向切断更加深了这个过程的意义。那些母亲能够无条件为我们做的事,我们是否能够一一反馈呢?
昨天跟朋友讨论了关于电影艺术表达手法,过去很多时候偏重于电影的底层逻辑架构,影响了对电影的评判。在接受了另外一种不同的观点去看待以后,虽然电影有一些缺点,在符号化表现上有些刻意甚至主旨意象也变得非常浅显直白、故事表达有时候是飘忽的、支线有些多余等等,但是朴素的感情真切打动了我,我觉得这是一部电影最重要的。碎片化的剪辑,曹郁的拍摄,演员的选择与演技,极美的草原风光,辽阔的配乐等给了这部电影很大的加持,就如同蒙古人散漫而自由的气质。尤其最后告别的处理,那种超越现实的意象完全将电影升华了。阿尔茨海默病可能只是这个电影的一个壳,导演创作的出发点应该来自于情感而不是现实,女性导演真的是细腻的。脐带的两次断开是延续和告别,可是学会告别真的好难,理解但是还是害怕,既然克服不了,那就与它作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