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 grido
(1957)
评分:8.1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编剧: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埃利奥·巴托尼 / 恩尼奥·德·孔奇尼
主演:史蒂夫·柯臣 / 阿莉达·瓦利 / 多里安·格雷 / 林恩·肖 等
类型:剧情
片长:116分钟 / 103分钟(葡萄牙删减版)
地区:意大利 / 美国
语言:意大利语
别名:哭泣 / 大声疾呼 / 呼喊 / 喊叫 / 流浪者 / The Cry
上映时间:1957-07-14(洛迦诺电影节)
IMDb:tt0050458
《呐喊》电影简介
意大利的一个小镇上,Irma(阿莉达·瓦莉 Alida Valli 饰)的在悉尼工作的丈夫去世了,而她也决定和她的情人Aldo(史蒂夫·柯臣 Steve Cochran 饰)分开。Aldo苦苦挽留Irma无果,便带着年纪还小的女儿Rosina离开了小镇。Aldo先是去找了一个一直钟情于他的女子Elvia,Aldo却发现自己无法爱上她,又离开了。漂泊的路上,Aldo到处寻找工作。先是在一个加油站,加油站的寡妇Virginia给了他一份工作,两人之间也产生了感情。但不久后Aldo又离开了,找到了一份短暂的工作,认识了Andreina,一个妓女。警察经过,Aldo只能离开,经过加油站的时候,Virginia告诉他,Irma给他寄了封明信片。Aldo又踏上了回去寻找Irma的路......
《呐喊》演员表
史蒂夫·柯臣 Steve Cochran 演员 Actor 代表作:24小时 / 24小时 / 迷离时空(原版)
阿莉达·瓦利 Alida Valli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卡桑德拉大桥 / 第三人 / 阴风阵阵
多里安·格雷 Dorian Gray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卡比利亚之夜 / 呐喊 / 斗牛士
林恩·肖 Lynn Shaw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呐喊
加布里埃拉·帕洛塔 Gabriella Pallotta 演员 Actor 代表作:呐喊 / 屋顶 / 维阿恰农庄
皮娜·博尔德里尼 Pina Boldrini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呐喊
米尔娜·吉拉尔迪 Mirna Girardi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呐喊
莉莉亚·兰迪 Lilia Landi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浪荡儿 / 白酋长 / 呐喊
加埃塔诺·马泰乌奇 Gaetano Matteucci 演员 Actor 代表作:呐喊
贝琪·布莱尔 Betsy Blair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呐喊 / 君子好逑 / 斯佳丽
加布里埃拉·帕洛塔 Gabriella Pallotta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呐喊 / 屋顶 / 圣经:创世纪
圭里诺·坎帕尼利 Guerrino Campanilli 演员 Actor 代表作:呐喊
《呐喊》电影评论
我们都没有那么坚强,没有那么容易忘却,也没有那么容易释怀,然而可悲的是,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了,是永远也不会再回来的;把有声电影拍的最接近于无声的安东尼奥尼,却曾拍过这么一部叫《呐喊》的作品,但那时他就已经了解到语言的局限性,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不过他们至少还能通过简单的交流互相安慰。估计那时他也不曾想到,未来当社会逐渐发展时,沟通会被扼杀到什么程度
安东尼奥尼的现代主义风格全显,从展现情境与社会症候的新现实主义决裂走向现代性下人的心理危机这一安东尼奥尼自身的道路。在游行斗争的无产阶级中逆行的存在危机者,人物由此成为梦游者、精神官能症患者。但是主角是个男人无疑是个败笔,这样多愁伤感的羊尾无产男怎么能游荡在这么多个女人之间啊?把男主换成一个女人,于是乎,红色沙漠就出现了。
这部在主题与情节编排上终于是安导的味道了,虽然运镜偏常规,但构图还是尽可能框到更多细节与信息(荒芜的冬季、未喝的饮品等),从而描绘更加细腻鲜活的人物情感,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画面的静态与钝感,同样是关注情感的公路片,之后文德斯的电影则更具流动感;全片似乎一直在寻找什么却不自知,塑造了男主这样一个沉溺于过去的形象,在结尾处男主的尸体与众人向前奔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或许也是导演自身的写照吧
。工人阶级渣男男主在几个他爱的女人之间横跳游荡的故事。表达男主精神的漂泊与疏离。影片既想做新现实主义电影(从实景拍摄、整体上去戏剧化的叙事、大量深焦镜头、不少长镜头等可看出)又想做传统故事片(从大量配乐、一些剪辑语法、一些过于华丽复杂的走位调度、对戏剧性的相对倚重等可看出),最终虽平衡地挺好,但影像力量无疑被大大限制。
到哪都是一样的绝望。人生是一场奥德赛。在正常社会里人将为他的处境负全责(如《绿光》《弗朗西斯·哈!》);男主游历女人城,先后是偷情(是真爱但因道德阻断,我认为这一段是《奇遇》的先导)-出于功利目的结婚-艳遇-同甘共苦(因女儿问题而阻断,女儿始终是他过往生活与通向新生之间的一个结,是他的囚牢。而不寻找新生活,女孩的父亲将是他老年生活的写照)-(最终忍心放下女儿这块心结睁眼面对两性关系却发现自己其实也应付不了,我认为这段启发了后来的《砂之女》,这段的内涵也可以在《砂之女》中找到)。男主就是片中说的没有脑没有脚只有手的人,这是最痛苦的。仿佛身处旷野,哪里都可以走,哪里都走不出去。不想全身心投入新生活的人只好被迫离开。他在沙漠中呐喊,没有人理会他。周围是一片空无。他在呐喊。他选择死亡作为他的新生。
#FIFF14#第二部安东尼奥尼。此时他的新现实主义笔触正从生涯早期的社会观察向中期的精神世界探讨过渡,《呐喊》大概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体现现代化这一母题的过程中就能同时看到两种风格的影子:对男主窘迫的事业和爱情状况,以及车、船、机械等各类现代化产物的忠实记录与呈现,秉承了早期相对直白的新现实主义;而过度曝光的模糊背景、抬起的地平线、翻转视野的180度切摇等镜头手法所创造的荒凉的囚禁感和疏离感,则开启了安大师对形而上空间的追求与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不管对于安大师自己还是整个新现实主义运动,《呐喊》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完美掌握平衡的作品。
安东尼奥尼新现实主义代表作,也是迈向其个人风格的过渡之作——已经开始大量通过景物描写来映射人物的内心情感,这一风格也在其之后的现代爱情三部曲中发扬光大。我甚至更喜欢这一时期的安东尼奥尼,其之后的《红色沙漠》《过客》等作品固然是杰作,但《呐喊》和他们相比少了几分匠气,多了一些现实主义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直戳人心的。
50年代安东尼奥尼电影。新现实主义风格。促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转向私密的心理分析,形成一种严肃的、反情节剧扽风格。描绘了存在于欧洲繁荣经济中心的一种反常状态,这种”漠不关心“的状态也同样被描绘于战后意大利的小说中。安东尼奥尼早期电影中对有钱人的刻画,可以说是新现实主义社会批判理念的有机延伸。也同样描绘了劳工阶层那些麻木不仁、漫无目的的人:懒散迟钝、口齿不清的流浪汉。趋向采用片段式叙述的处理。使用深焦镜头与摄影机运动拍摄的长镜头。开拓了对观众掩饰片中人物反应的可能性,常常是利用布景达到这一目的:逡巡的工人面对他的妻子,而妻子的面孔被前景的树挡住。
这一部就特别安东尼奥尼,因为看得时候我真的一直在抓耳挠腮,那种你知道它哪里很亮眼但看着就是很痛苦的感觉实在是太磨人了,而且这里台词多且不出彩,只为完成任务般的流水线情节,男男女女毫无吸引力,之间的碰撞只是两个物体运动轨迹的交互关系——尽管后来安东尼奥尼把这个概念顶到了极致(这反而很棒),但在这一部里实在是太令人痛苦了。
安公的公路片,以父女流浪为引线,在旅程中巡弋流连,试图寻找内心的安定,然而所到之处,都是残缺痛苦的灵魂。以市井小民的眼光游览意大利小镇风情,将生活的各个面向统统收纳于朴实哀伤的镜头之中,以个体的状态延伸至整个社会的现状。最终主角回到原点,但却依旧找寻不到归宿所在,所处困境由外化的痛苦表征转为内在的精神虚空,其坠落于挚爱的眼前,用现实主义终结了现实主义。
看过的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里,故事好像总是以一个女人决定离开一个男人作为开始或结束,但早期他还对两性关系抱有幻想,主动离开的人可能找到了更好的归宿,被动方则因为错失“对的人”而陷入更大的绝望。到了后期,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分开的两个人都更加虚无了。
一个来自遥远的空间的浪漫主义事件终结了Irma自身的一致性,当她说出“我依然爱你”时并不完全是谎言,在Aldos身上的误认能指之链破裂的那一刻,眼前的这个男人不再被她指认为恋人之名,而是“爱”他的本真,终结了死亡冲动的Fort-Da游戏,但《呐喊》也是黑色的,Irma的缺位在他身上留下了一个标记物,令其成为一个性无能的,这个大男子主义者无法在企图找回性功能的路途中实现Irma曾经在他身上的错认,父亲与丈夫(恋人)形象从他身上脱落。《呐喊》通过这种现代性的心理结构支撑起父—女流浪的新现实主义叙事。而在影片结尾则象征地宣告了与新现实主义的破裂,比起费里尼更为激进:Aldo回到原点,绕开抗议现代性的人们,爬上一处废弃的工厂的烟囱之中,然后在她面前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