Éloge de l'amour
(2001)
评分:7.8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布鲁诺·帕特祖鲁 / 让·达维 / 弗朗索瓦丝·韦尔尼 / 热雷米·李普曼 等
类型:剧情
片长:97 分钟
地区:法国 / 瑞士
语言:法语
别名:爱情研究院 / 爱的礼赞 / 爱之颂 / In Praise of Love
上映时间:2001-05-15(戛纳电影节)
IMDb:tt0181912
《爱的挽歌》电影简介
内容简介:
主角Edgar 要进行一个关于「爱的四个阶段」(邂逅、爱欲、分离、重逢)的创作,但他不知道该用甚么形式才好,清唱剧、小说、电影、戏剧?他找了好些演员来试镜,可是总找不着合适的人选去饰演故事中的成年人。「根本没有所谓成年人」是他的呼告。后来Edgar想起一位他两年前做历史研究调查时认识的女子,想找她来试镜,找她参与他的计划,但她坚决地拒绝了。 Edgar最后没有完成他的创作计划。后来他也收到那女子去世的消息。他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不,他找不到合适的形式,找不到爱的形式。虽然片里没有直说,我知道,他爱上了她。有一段他的同伴向他提起:「你不是一直在找一本Balzac的旧版书吗?你不用再找了,我在巴黎某区找到一个该书的真人版(vivant),真人版!」
背景介绍:
法国电影界普遍认为,当代电影史可以划分为“前戈达尔”和“后戈达尔”阶段。虽然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但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戈达尔的崇高地位。从他的第一部电影开始,他就致力于打破传统的叙事方法和结构,他完全颠覆了陈旧的电影美学观念和技法,根本不考虑电影的规范,从不受程式的束缚,显示出令人咋舌的独创力。他那些结构松散、情节淡化、在表现手法上花样不断翻新的电影使他成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大师,并一直保持着十分前卫的风格。
70年代后,他移居瑞士,通过建立自己的录象工作室制作了大量的电视片和录象。同时他也没有放弃电影拍摄,他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有充裕的资金进行随心所欲的艺术创作的导演。这部《爱的礼赞》是影坛期待已久的作品,戈达尔自己放出风声说这将是他漫长的电影生涯中最好的电影,并将与他60年代新浪潮时期那些具有革命意义的影片一脉相承。影片的制作期长达五年,除了其最主要的主题爱情之外,还涉及到无家可归、全球化、工人阶层的逐渐缩小等社会问题,表现出戈达尔对政治和社会的现实问题的一贯关注和敏锐的洞察力。
最开始,戈达尔只是在这个标题下有一些模糊的想法,打算探讨一个寻常的爱情故事中各个时序段之间的关系。于是他颠倒了顺序,影片的开头是爱情的结束,而影片的结尾是爱情的开始。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部影片在结构上比他近期的任何作品都要有条理。
“他们说我的电影是记录片,但我不知道‘记录片’一词的确切定义。”戈达尔说,“这部影片是对我个人的超越。”
评论与随感:
为什么我不能无所谓?为什么我非要有所谓?为什么我要问为什么?为什么我非要问为什么是为什么?我丧失了理解力,在触摸戈达尔暌违多年后的复出之作《爱的礼赞》(In Praise of Love)的过程中。对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新浪潮运动我并没有多少认知,所以我不清楚这本就是戈达尔电影的一贯作风,还是他集多年积淀后的大成大变之作。但我怀疑他原本就是不想让人看懂的,至少,不想那么容易就让人看懂。他不想娱乐大众,而只想讨好自己。
如果说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是一场华丽而复杂的梦魇,那么《爱的礼赞》就是一首配了画面和音乐的抽象朦胧诗。它甚至比《穆赫兰道》还要吝惜于给你一丁点的线索来理清头绪,更不要说去读懂它内在的故事情节,也许它根本就没有故事情节,而只能随你自己任意去感觉、去揣测、去意会。它可以是一部电影,也可以是一本小说,或者是一幕戏剧,再者是一场歌剧。这全都由你自己去选择决定,而它只负责提供给你无限多的可能性。你可以说它涵括了万千世象、蕴藏着千言万语,也可以说它毫无内容、空空如也,正如片末那个低沉沙哑的声音在不断地重复着“或许什么都没说”一样,有些讽刺。
我一直不太确定埃德加这个角色存在的原委,但隐约间似乎他就是戈达尔本人,以一具年轻的躯壳却有着苍老内心的惆怅姿态和一副理性得近乎冷漠的声调在与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对话着、争论着,有时是自言自语,有时又好像在与屏幕外的你进行交流,不期待你的回答,却诱惑着你展开对世界的想象。时而冷静地谈论着一项有关爱情的四个关键时刻的计划——相遇、争吵、分离和重聚——以三对不同的恋人为主体,一对年轻的、一对成熟的和一对年老的;时而又固执地描述着国家与爱情之间的对立、悲剧的清白与宿命、成人时代的消亡与辜负,并且不失时机地对美国及好莱坞电影体制进行畅快的嘲弄和挖苦。而当提到爱时,他却又显得感性且温柔,腼腆地说,被爱是一个宾语而爱人才是一个主语,衡量爱的尺度就是爱不可衡量,让有如海洋潮涨般清脆悦耳的钢琴和弦乐来舒缓和唤回你游离开的情绪。
当看到屏幕上那些不断周而复始的文字——“恋情”、“选择E”和“很久以前”的时候,我多少感到了些莫名的平静和悲伤,觉得,它们就像年代悠久的雕像上斑驳的裂纹,或者一种古老的想法唤醒微笑清晰的残痕。第58分钟,画面由冷凝的黑白乍变为一片扑面而来的血红色海洋,恍然间,我突地有点明白。会否,《爱的礼赞》只是一位72岁的坚韧老人对过往岁月的内敛缅怀?对时代变迁的由衷感慨?毕竟,海洋依旧,而浪潮不再了,只随着泡沫一起破裂、一起沉淀,空留致敬的余音袅袅。电影此刻对他而言,已经不是造梦的工具,而化为一支独唱的挽歌,恣意地放声高歌着,有没有知音又有什么重要,就好像快乐不会永远都是愉快的一样。
有些人一直努力走在时代的前面,他们的电影永远地抛弃了潮流,而宁愿与伟大的过去结伴同行,因为他们明白形式的开始其实就是事实的结束,究竟一切是怎样开始与发展的已经不再重要,只有结局才能决定意义的有否。这既意味着过去辉煌的自我表现,也暗示着未来自我的不复存在。当人们只热爱生命而不热爱生活时,有关新浪潮的记忆也终将褪去。但对一位走近人生终点的老人而言,回忆却是一种没有权利的义务,因为历史跨越了未来,携带着一个巨大的“H”。
第5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让-吕克·戈达尔
《爱的挽歌》演员表
布鲁诺·帕特祖鲁 Bruno Putzulu 演员 Actor 代表作:爱的挽歌 / 地下吻 / 手到擒来
让·达维 Jean Davy 演员 Actor 代表作:爱的挽歌 / 巴尔扎克激情的一生 / 花月断肠时
弗朗索瓦丝·韦尔尼 Françoise Verny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爱的挽歌 / 金色之夜 / 女士们的房间
热雷米·李普曼 Jérémie Lippmann 演员 Actor (饰 Perceval) 代表作:爱的挽歌 / 舍不得哥哥 / 小伤痕
让-亨利·罗歇 Jean-Henri Roger 演员 Actor 代表作:爱的挽歌 / 真理 / 布列颠之音
莱米·康斯坦丁 Lemmy Constantine 演员 Actor 代表作:生死新纪元 / 诸神混乱之女神陷阱 / 爱的挽歌
霍钦·丘特里 Hocine Choutri 演员 Actor 代表作:复核调查 / 自由了! / 爱的挽歌
玛丽-佛朗索瓦·奥多伦 Marie-Françoise Audollent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达·芬奇密码 / 基督山伯爵 / 爱的挽歌
卢德维克·伯特希尔克 Ludovic Berthillot 演员 Actor 代表作:你丫闭嘴! / 暴力街区 / 绿芥刑警
玛索琳娜·罗尔丹·伊文思 Marceline Loridan Ivens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夏日纪事 / 爱的挽歌 / 风的故事
Noël Simsolo Noël Simsolo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爱的挽歌 / 美丽的折磨 / 母亲与娼妓
Rémo Forlani Rémo Forlani 演员 Actor/Actress 代表作:爱的挽歌 / 美国制造 / 全世界的记忆
《爱的挽歌》电影评论
《电影社会主义》给我造成的阴影一直没有主动选择去看戈达尔的电影,如果不是正好在读阿兰巴迪欧同名的éloge de l’amour 我想我也是没有勇气点开它的。电影是戈达尔表达政治的手段,我很确信,但是太实验了太超前了我看不懂。还挺喜欢戈达尔这种阐述和呈现爱的方式的,很喜欢戈达尔剪辑的节奏和黑场的运用。阿兰巴迪欧说,忠诚是长久的胜利,而爱是将偶然变成必然,我爱你是一种对永恒的承诺。爱是有风险的,没有风险的爱就像没有死亡的战争。
到后来,高达的电影总有一种数学般的优雅,这是因为他的电影总是两个故事、三个故事,这些故事被拆成最零碎的像素,一帧帧美丽的画面,尽管大部分时间都无法预料下一帧会是什么,耐心一点,记住那些他精准引用的话语(文学、哲学和历史的),它们将反复出现,而观众逐渐发现,故事开始一层层地飘落在脑海,电影形成了:与过去联系强烈的人会拒绝时间前行,那意味着自我和过去的消亡,但这种固执却总发生在事物已经消逝后,就像只有当爱成为历史时我们才开始理解它的意义。历史的故事、家族的故事、电影的故事、爱的故事。影像自己没有含义,“导演执导的是他自己“(布列松),这时期的高达赋予了影像最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再看其他电影多少觉得不够过瘾了。
实际上是一部政治电影。当戈达尔终于摆脱男欢女爱的情节叙事而转向自电影史一脉相承的政治-历史表达以后,似乎能更游刃有余地进行批判与自我表达。成人的不可能性似乎要基于历史来理解,剩下的人只有老人与小孩,要么是固守着伤痛的「Archive」,或谈论着「l'amour」或「quelque chose」的小孩,历史要么是被记忆所封存,要么就是被忽略或遗忘。因此,成为“成人”便是在记忆上拯救历史,而爱的挽歌也其实是历史的挽歌,必须炮轰美国与梦工厂,也必须拷打观众,才能唤起对历史与爱的追忆。因此,“也许什么都没说”,首先是自嘲式的,或者警戒式的,在最后才变得戏谑与尖锐。
戈达尔这部真的很难懂,我感觉我没有看懂,我只能他片中的音乐 语言和氛围去感受他要表达的情绪。全片还是很压抑的,90%的场景都在夜晚。认真想想,爱到底是什么,是邂逅时的激情,相处时的爱欲,一定阶段后争吵而导致的分离,还是最终无形的线牵连的重逢?是遗憾么?亦或是变成回忆的那部分?男女青年演员那段台词,我没懂,是反向表达么?就那段:我爱你,你是我的人,但既然你是我的人,我就不用一直都看到你。感觉可以多刷几遍。
迄今为止看过的最难懂的一部戈达尔,导致我现在不想睡觉而是在想它究竟要讲什么。这根本不是在讲情绪的爱,而是思辨的爱,然而思辨必须依赖记忆的比较而产生。在最与记忆相关的老年阶段,“有些老年人选择了回忆”,因为“现在”不足以产生爱,它缺乏衡量的维度。成年时刻所遭遇的战争在回忆里却能成为留恋的对象,这种爱是通过个体朝向历史展开的。所以为什么成年阶段最为复杂(无法找到合适的演员;死亡的降临)…大概戈达尔觉得这个年龄段在承担更多使命的同时,也更容易面临自我的缺位,是被话语和注视(政治的、文化的)侵袭而丧失思辨的阶段,是个体回忆被取消、爱被强制导向同样形式的阶段。但他没有去说什么是爱,如何界定爱,而是哪里有可能发现爱,有什么在遮蔽爱。这一点令人担忧并且难忘。
,可能是其中的内容和形式几乎囊括了他爱情电影时期、政治电影时期和实验电影时期的多种创作理念,更在新世纪之初将自己对于电影特别是对于美国说代表的霸权与资本主义进行了反思,第一部分1小时的黑白摄影中,戈达尔所探讨的也不外乎是关于爱的产生与激情的消退,而哪种艺术形式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这种记忆呢?第二部分锐利的彩色反而呈现的是两年前的回忆,斯皮尔伯格们要用金钱来购买回忆拍摄像《辛德勒的名单》这样乏味的电影,而这些回忆是关于二战时期法国自由运动的,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资本在蚕食着我们的记忆,而最后的结果却是辛德勒的夫人孤苦在南美度过晚年,在戈达尔看来不管是战争还是爱情都是政治的,当海浪与人物叠影在画面之中,我们的记忆翻涌着,我们应该忘记些什么,但我们真的又记得些什么呢?
渐入佳境。台词很妙,信息密度大,扑面而来,高度浓缩又随机散漫地铺陈开,说了很多,也什么都没说。“最奇怪的事情是,这个世界的活死人,在模仿着这世界,他们思考和感觉的方式,来自之前的经验。”喜欢配乐,喜欢黑白空旷的镜头,喜欢火车经过那个翻看着空白书籍的男人,喜欢表演着扯断珍珠项链的年轻女人。“我再见你有什么意义呢?既然你永远都在。”“当我在想某样东西的时候,其实我真正在想的是其他东西。”“每个愿望都会有疲倦的时候,这是真理。”“爱的衡量就是没有衡量地去爱。”
70年代后,他移居瑞士,通过建立自己的录象工作室制作了大量的电视片和录象。同时他也没有放弃电影拍摄,他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有充裕的资金进行随心所欲的艺术创作的导演。这部《爱的礼赞》是影坛期待已久的作品,戈达尔自己放出风声说这将是他漫长的电影生涯中最好的电影,并将与他60年代新浪潮时期那些具有革命意义的影片一脉相承。影片的制作期长达五年,除了其最主要的主题爱情之外,还涉及到无家可归、全球化、工人阶层的逐渐缩小等社会问题,表现出戈达尔对政治和社会的现实问题的一贯关注和敏锐的洞察力。
真的没大看懂啦,但还是给满星。没有想到是这样一部有着浓厚怀旧色彩的影片,配乐不再诡谲,反而是充满柔情的,无论是黑白的影调还是彩色、斑斓的画面都让人的思绪飘散到了往日的记忆中去。人从童年到暮年,但唯独没有成年;与回忆的连接越强烈越是在拒绝时间,要想向前似乎唯有当作过往从未存在过;没有回忆就无法抵抗;醉酒的未来;影像的变迁,从《扒手》到《黑客帝国》;生活与存在,人可以享受存在但无法享受生活;历史、意义;爱的尺度就是无尺度地爱...聆听一段又一段呓语般的诉说就像潜入一条意识的河流,除了感伤与惆怅还有无法言说的焦虑色彩,最终归于消亡,留下飞逝的影像,带着比任何人都浓厚的阴影,走向极乐世界。我漂浮着,想起了很多,也想永远沉浸在这个迷幻又凌空的世界里。
戈达尔的作品众多,人们认识赞誉或者讨厌他大多源自他在五十年代末到整个六十年代的一系列作品。那时候他的风格便已是如此,松散如薄雾的情节加上大段大段的哲学语言,似乎引人走进的是一个激情迷宫。新千年到来了,他已经是个老人,对于革命的力量微弱,人们对老人会讲的哲学也了然于心。他就像激流退却后的浪潮一阵一阵地拍打着河岸。世界曾经以许多种方式鼓动我们,最后它才会告诉你天地人与万物都是一体的,爱的结束正是爱的开始,同样结束也意味着开始。
创作、爱、历史、美国。Edgar的创作围绕三种年龄的爱:青春、成年、老年。成年的爱无法表征,只能由回忆唤回,于是由黑白转向高饱和的色彩。爱以抵抗运动的历史为背景,而Spielberg Associates用金钱购买历史、瓦解创作。Edgar遇见那个敢对美国说不的女性,片刻间的爱成为了全片的抒情、怀旧基调。爱无法持续,她自杀了,创作是为了表现这一片刻,创作必然夭折。但回忆却能够救赎爱,所以时间线被扭断,正是观众通过潜入回忆、搭建联系才能将哀悼转为赞颂。
黑白表现现在,过去则用彩色,鉴于我们的认知,这种设计让我们陷入一个时间错觉。相比过去片段色彩的偏差,是否“黑白”更接近真实。“人”“演员”“现实”“演”“生活”“纪录”“虚构”“视听”“创作者”在这些戏里戏外基本的电影元素内穿梭。有一个五月风暴的时间节点。悲剧,戏剧理论。海浪的意象{视觉与听觉的同步性}。布列松《电影书写札记》。排斥电视。对美国和好莱坞的批判。[为何我看的版本有两个一样的字幕分布上下,片子设定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