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ès de Jeanne d'Arc
(1962)
评分:7.9
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编剧:罗伯特·布列松 / Pierre Champion
主演:弗洛朗丝·德莱 / 让-克洛德·富尔诺 / Roger Honorat / Marc Jacquier 等
类型:剧情 / 传记 / 历史
片长:65分钟
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 英语
别名:The Trial of Joan of Arc
上映时间:1962-05-18(戛纳电影节)
IMDb:tt0059616
《圣女贞德的审判》电影简介
, (《夜行列車》)主演,榮獲嘎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人道精神獎。本片是影史上第4部根據聖女貞德傳奇改編的影片,是布列松繼《越獄者》、《扒手》后,在結構主義及簡約風格的特色上最圓熟的作品,聖女貞德的含冤莫辨,透過導演豐富的電影語言說得十分清楚,布列松一向重視電影的聲音、影響、語言及結構的作用,本片可以説是體現他這個電影意念的重要作品,他說:“儅我製作《聖女貞德的審判》時,我要求我所挑選的女孩一刻也不要想她曾進或可以是貞德,僅此而已。”
第1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罗伯特·布列松 第1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特别奖罗伯特·布列松 第15届戛纳电影节OCIC Award罗伯特·布列松
《圣女贞德的审判》演员表
弗洛朗丝·德莱 Florence Delay 演员 Actress 代表作:日月无光 / 圣女贞德的审判 / 水深火热
让-克洛德·富尔诺 Jean-Claude Fourneau 演员 Actor 代表作:圣女贞德的审判
Donald O'Brien Donald O'Brien 演员 Actor 代表作:玫瑰之名 / 圣女贞德的审判 / 将军之夜
迈克尔·威廉斯 Michael Williams 演员 Actor 代表作:圣女贞德的审判 / 女爵印象 / 亨利五世
《圣女贞德的审判》电影评论
圣女贞德和审判官之间的博弈,语言来回的博弈折射出的是精神上的博弈,审判官诱导性的质问都被贞德含糊其辞地对答过去了,从圣女贞德与审判官之间的交谈可以明晰这样一个事实:是公众选择了贞德成为一个被指认的宗教崇拜对象。贞德的言辞中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圣洁都是公众强加给她的,而她只是善意地受领了,结果置换了一个环境,圣洁莫名就变成了罪恶。在逼迫贞德认罪的过程中,贞德不断地被心怀鬼胎的人施以诡计,暗中观察,轮流交替观察她的行动,当发现她确实没有异样,站在审判席上的旁观者终于有了异见,而后异见覆盖了其他人,他们企图使贞德承认说谎解放她,但是说谎来使自己死里逃生,却又把贞德置于了两难的境地,因为她一旦承认自己说谎,又将使自己陷入舆论的风暴,等于是从一个牢笼逃入了另一个牢笼,贞德最后还是不得已坚持了一开始的说辞。
。耳熟能详的圣女贞德被审判及处决的故事。依然是布列松式极简主义美学(零度表演、简约干净却又极具力量的布光、无旁白等。不过极致程度明显不如《钱》/《驴子巴特萨》)。不过,本片大部分都是通过台词推动叙事,个人认为这是很大的败笔:比起台词叙事,视听叙事往往有种更隐晦更「尽在不言中」的感觉,这很契合布列松「少即是多」的极简主义,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布列松声誉最高的极简主义电影往往都拥有极强的视听叙事感。
布列松想着力塑造一个贵族风格(不卑不亢、对答如流)的贞德,在La passion de Jeanne d'Arc面前无疑较平淡。夹杂的英语暗示迫害者的在场,而前作默片统一只有丹麦文(或法文)的字幕,无法体现这一点。开场和收场的音乐顿挫凝重,很不错。
首都电影院法国电影展。布列松以一种极度简洁的语言方式呈现了这场令人震惊的审判。布列松所呈现的是抽离了不确定性之后的事件本身,并摒弃了表演与外在的戏剧冲突而完全通过台词塑造主教与贞德的形象,是一种完全的讲述,但在讲述中自发的情绪最让人动容。
2019siff|三星半。非常布列松的一部,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大多数细枝末节,只留下光影鲜明的神态与对话,克制到极致,理性到冷峻,神的启示与人的迫害紧紧地凝成一个在烟雾里闪着黑光的十字架,世人爱戴她,世人恐惧她,最后在火焰中从存在到虚无,一切化为灰烬。圣女贞德的审判,审判却与贞德无关/布列松的结构主义代表作,框架的禁锢与元素的排列,但我也许更喜欢解构主义。
找了期相关的播客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和贞德的故事,再看时脑袋通畅了。喜欢导演镜头的简洁,大概是这样不断的审判适合这样的节奏,我开始看出其中的好了。教会质疑贞德假借上帝名义,就相当于要质疑上帝,质疑上帝就要质疑自己,最后的敲击声像在说:这到底该由谁来审判。质疑信仰坚定的贞德,暴露出了审问者们的虚伪,他们要别人坚定信仰,现在贞德说上帝发话了,结果他们不信了,而他们不能承认,所以他们要找各种理由不公的去审判她。从小洞窥视贞德的镜头,就像在她身上窥视上帝。
#2019siff#应该是今年的最后一场了。三星半吧,观感比《词语》好。本片感受最深的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贞德,许多人知道她是法国民族英雄,却忽略了她还是一个19岁的少女,在面对火刑时也会哭泣也会求生,可最终还是怀着对上帝的信仰决心赴死。我还是很喜欢布列松的极简+写实主义。
布列松的极简主义,呈现于影片中就是情感的克制,画面的精炼,人物视线的指向性,特写的高效,以及摄影机的冷峻。演员的演出,也在他这种极简风格下孕育了一种对于内部自我意识的觉醒和遵行。不论是谢穆特还是贞德,都在有意无意间被塑造成了坚持自我生命意义的英雄。引用一段布列松自己的总结:「ジャンヌ・ダルク裁判」において、わざとらしい「芝居」も「仮装」もなしに、ただ歴史的な言葉遣いによって非歴史的な真実を発見しようと試みた。
极简结构下是一场场针锋相对且饱含睿智的答辩,罗伯特布列松用看似最简单拍摄方式去审视这场由宗教主宰的审判,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画外音的运用,时不时出现的旁观者的辱骂以及狗叫声可看作是布列松对于观者这场所谓“神”的审判真伪的警醒 ★★★☆
#FIFF22 1)布列松的角色总是被镜头之外的力量限制。贞德在他的角度下,更像是一个人,一个女人。比起德莱叶带来的情感冲击,布列松让观众扔掉情绪去审视宗教、贞德、与性别。不用华丽的镜头,简单的正反打就足矣阐释基本的人物关系。极简让文本的与众不同突出。2)和他所处的时代截然不同,布列松拒绝用声音和文本来服务视觉,而是通过独立的文本去探索新的主题。
第三部关于圣女贞德的电影,第一部是吕克贝松的,第二部是极简主义的鼻祖德莱叶的《圣女贞德蒙难记》,布老师的这部感觉在故事情节和布景设计方面还是有德莱叶的影子。然,德莱叶的贞德重在“圣”,布老师的贞德重在“女”。德莱叶的贞德表演更具有戏剧性,更夸张;布老师的贞德表演比较冷峻自然,更真实。圣女贞德这个题材,本身就非常耐人寻味,天界的神和人间的神,为什么会不一致?宗教的秩序和依据何在?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哪个才是真正庇护贫民的,贫民应该归顺哪个?讽刺至极!
开头结尾震撼,结尾不懂。开头有一幕为什么女主明显流露情绪(哭的明显)。另外,布列松跟我的想法真是一模一样,一般情况不要大特写,普通的,机械式的说词,一句一句的说,背后蕴含的情绪反而无比强大。(很多时候给特写加渲染音乐真低级啊,库布里克除外)(但是为什么那些很克制的学生作业我却很讨厌呢。天才大师与学生作业的根本区别在哪。应该不是因为布列松是公认的大师吧。像筋疲力尽和公民凯恩我就能承认不喜欢。难道说,那些学生作业过度克制反而显得做作?也就是说这是虚假的,一旦有虚假的部分,立马就让人讨厌起来了(这些平庸的头脑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虚假)。看来不到万不得已还是得力求真实才行)